寫意中國畫的出路在哪裡?對寫意特性的重新認識

2019-12-27     西江書畫藝術

廣義地說,所有藝術創作都是寫意的,包括工筆和超寫實派,這裡說的寫意畫,特指中國畫中的寫意畫,包括寫意花鳥、寫意人物和寫意山水畫。

寫意中國畫似乎已經走進了死胡同,市場、藝術上下不討好。

寫意中國畫的出路在哪裡?我認為要對其三個基本特性:一是筆墨的書寫性,二是「意象」的簡約與新穎性,三是「寫意精神」的時代性,進行新的定位和認識,特別是對「寫意精神」的理解和認識,需要與時俱進。


一、筆墨的書寫性

一說到書寫性,很多人就強調「書畫同源」,認為就是用書法的技法畫畫,好像不會書法就不能畫好中國畫似的,其實我認為這是一個認識誤區。不錯,線條是中國畫最具審美特徵的符號之一,我們強調所謂書寫性,是指運用書寫的筆勢、書寫的意識去畫中國畫,目的是達到線條的連貫性、流暢性,功力深者如抓鐵有痕,老辣而不俗,而不是拘泥於書法的技法、筆法,因為書法的技法與國畫的技法必竟是二碼事。

書寫性強的作品,不描,不塗,不抹描者,筆無起伏收尾,無波折頓挫,完全不講筆法。塗者,僅見其墨其色而不見其筆,見肉不見骨,墨中無筆。抹者,即橫拖直拉,甚至將筆倒置於紙上,並非筆為人運,乃是人受筆牽。「描,塗,抹」出來的作品,可能視覺效果很好,但與中國畫「意到筆不到」「筆斷意不斷」的線條美、形式美,就越走越遠了。

書寫性不僅是寫意的手段,其形式本身就是寫意,體現形式上的美感。或者說,書寫性是中國寫意畫的一個基要特徵。

為什麼強調中國畫的書寫性?這與中國畫特有的工具--毛筆是分不開的,毛筆特有的性能,就要求我們用書法用筆,通過筆的轉折頓挫,線條的粗、細、直、剛、柔、輕、重之變化,通過墨的濃、淡、干、濕、黑「五色」之運用,來表現畫面的主題意境,或華滋、渾厚,或飄逸、雋秀,才有中國畫特有的「味道」。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國畫的「書寫性」,去理解明代唐寅所說的:「工筆如楷書,寫意如草聖」,去理解「書畫同源」,才能明白書寫性對於中國寫意畫來說的重要性,也是國畫區別於世界任何畫種的根基之所在。


二、「意象」的簡約與新穎性

傳統中國畫和古詩詞創作中的平仄格律、戲曲藝術的唱念做打一樣,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表現程式,比如人物畫有一波三折,釘頭鼠尾、鐵線描、高古遊絲描等十八描;山水畫有大斧劈、小斧劈、鬼面皴、披麻皴等十六家;花鳥畫有潑墨、破墨、雙勾沒骨等手法。歷代畫家在繪畫創作中,根據千變萬化的大自然和社會生活,探索總結出了一套極其豐富的程式化的形式語言和符號,這是學習中國畫迴避不開的門坎。

現在的問題就出在程式化上,很多人學畫從臨摹畫譜或古畫開始,不是說臨摹不對,而是一臨摹就壞了,被古人那套厲害的筆墨程式和構圖程式所淹沒,再也走不出古人的樊籬和束縛,一筆一划講究來歷,拘泥於古人的「唱、念、做、打」,畫出來的東西自然就刻板、教條、概念化,這是寫意畫最忌諱的。

實際上,從徐渭到八大,到齊白石、張大千,這些寫意畫的大家,都是在通過自己的表達手法,不斷打破古人的程式,表達自己心意,並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創造著新的程式,所以齊白石老先生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對於寫意畫家來說,可謂說到點子上了。

好的寫意畫,都是從理性到感性的升華,能充分利用古人或前人所創造的意象符號,廢古人之短,成後世之長,敢於打破前人的程式和語言,不被程式化的東西所束縛,創造出新的圖式和語言。你看徐渭的《墨葡萄》筆墨淋漓(中國表現主義萌芽)、八大翻白眼的魚、齊白石的蝦、張大千的潑墨、黃胄的驢、吳昌碩的菊花---這些在美術史上,都是辨識度極高的寫意畫。

寫意畫是對事物的高度藝術概括,講究以少勝多,畫的是藝術家心中的「象」,而不是自然中的具「象」,你看八大的畫,畫中的魚、禿鷹,都是人格化的符號,是畫家心中的「意象」,不是自然界實體的魚和鷹,不拘泥於真實細節的描摹。所以寫意畫最怕畫得「像」,最怕寫實,把「意象」畫得實實在在,構勒得清清楚楚, 這是寫意畫區別於寫實畫最大的不同。

齊白石說:「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道出了寫意國畫高度提煉生活,凝聚升華形式語言的藝術真諦。


三、「寫意精神」的時代性

隨便來幾筆,「逸筆草草」,不是寫意畫;潦草、亂塗亂畫更不是寫意畫。

「寫意精神」是中國寫意畫最本質的特徵。

寫意畫的「意」,不僅體現在形式上的寫意美,比如簡約、概括,比如書寫性,最重要的是,作品是否有一種「味道」,或趣味盎然,或意境幽遠,或氣息濃郁等,比如齊白石筆下的蝦,生動有趣;李可染筆下的牧牛,充滿童趣;張大千筆下的潑墨山水,意境曠遠,痛快淋漓;黃賓虹筆下的「黑山黑水」,厚重又空靈,自得神韻。

畫者無聲詩。每個畫家,在不同的時代,都有心中不同的「意」,而審美的意趣是隨時代而變化的,古人有古人的意趣,當代有當代的審美。不論工筆或寫意畫,無論「具象」還是「意象」,均是寓意於形,以形傳神,以形達意,區別在於你表現的是什麼「意」。


繪畫是給今人或後人看的,不是給古人看的,現在很多畫家尤其是走文人畫路子的畫家,把寫意畫引向了一個誤區,認為只有表現傳統中國畫中那種樓閣雅士、蕭疏高古意境的,才是高境界,真寫意,痴情於所謂「神品、妙品、能品」「天人合一」,把好好的寫意精神神秘化、玄虛化,其實這也是沒有走出傳統思維的一種表現。你看錢松岩的紅畫,畫面中有大量農田改造、工業化的時代印記,但沒不防障畫面的整體美,反而充滿那個熱火朝天的時代生活氣息,成為中國寫意山水畫的經典。

有沒有「寫意精神」,不是看畫什麼,關鍵是看畫家是否融入時代,是否帶有真感情,如果在當代我們還痴迷於古典的殘山剩水,痴迷於古代文人畫的蕭疏荒寒、高古虛緲,這種「寫意」是沒有意義的。

一般來說,好的寫意畫,花鳥畫是有生氣的,人物畫是有神氣的,山水畫是有靈氣的,特別是山水畫,很多畫家學黃賓虹,但畫出的山水死氣沉沉,好像大火燒過的山,沒有一點生機與活力,不是現代人能感受到的當代山水,這種「寫意」,品位與格調其實是在重複古人或前人的冷飯,不要也罷。

寫意畫強調品位與格調,強調氣韻為上,忌火氣、匠氣,俗氣,要避免這三氣,既不能太入世,急於求成,也不能太出世,沉迷於傳統,一味強調所謂「雅」,也會走火入魔,與時代審美脫節。所以藝術家要關心時代,熱愛生活,才能真正把中國畫的「寫意精神」發揚光大。

文/風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g-cSW8BMH2_cNUg0QO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