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城區首個濕地公園開放迎客5年 運河公園19景點驚艷宜昌

2019-07-23   宜昌合家網

7月22日,記者來到運河公園,這裡荷花開得正艷,水杉倒映水中,鳥兒林中覓食,拍婚紗照的攝影師快門緊按,定格美麗的瞬間。這個城區首個濕地公園開放5年來,已成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日均遊客量超過3000人。

據了解,宜昌運河修建於1958年,全長約30.5公里,系黃柏河湯渡河水庫引流而成,流經夷陵區、西陵區、宜昌高新區東山園區和伍家崗區等四個轄區,是典型的流經市區的半自然性河流。然而,歷經半世滄桑,當年國家投資僅1600萬元打造的「翡翠項鍊」不再那麼璀璨奪目,滑坡、垃圾、水體污染,不斷腐蝕著運河。

2012年1月6日,市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整治運河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市政府決定,從2012年起,用三年左右時間對宜昌市運河實施全面整治,努力將宜昌市運河打造成城市河流生態廊道、城市景觀休閒廊道和城市文化展示廊道。

2012年6月2日,市人民政府出台《宜昌市運河綜合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確定了河道清淤、垃圾清理、違章拆除、河岸綠化、堤防加固、災害治理、污染治理、景觀工程等十二個方面的重點整治和建設任務。2012年,運河景觀工程建設全面啟動,經過多年整治和建設,一座山環水繞的城市公園向市民展現了新面貌。從前的臭水溝、荒草地實現了「華麗轉身」。

曾經滿目瘡痍 一紙議案改變命運

三年整治 運河公園實現「華麗轉身」

(記者 楊春艷)

7月22日,記者在運河公園看到,晨練的人們穿梭其間,林蔭道上,嬉戲的孩童盡情地奔跑,無視身旁拉二胡的老爺爺。在清脆的鳥鳴聲中,廣場舞大媽翩翩起舞,附和著樹林裡一展歌喉的男高音。這是夏日的清晨,它將複製到一年365天裡。

春可賞櫻,夏可觀荷,秋可賞落葉,冬可看雪,一年四季,風景各異,鮮花不斷,這就是宜昌的運河公園,怪不得那麼多人愛不釋手。徜徉其中的人們,是否還記得運河的過往?它的傷痛與蛻變?

歷經半世滄桑

運河遭遇人生起起伏伏

1958年9月8日,東山運河正式開鑿,沿線五萬多人奮戰了兩年,沒有大型器械,人們揮舞鐵鎬和鋤頭,肩挑背扛,偶爾用點炸藥。1960年5月1日,長達30餘公里的人工運河順利建成。不久,宜昌市民喝上了潔凈的運河水。1962年10月,宜昌市一水廠建成,結束了市民到長江挑水飲用的歷史。此後40年間,宜昌運河一直是城市用水的主供水源。2002年,隨著「東宜工程」正式投運,宜昌市一水廠取水水源從運河改至東風渠官莊水庫,運河的地位從原來的「宜昌城區主供水源」降格為「重要的備用生活水源」。

50多年滄桑歲月里,運河經歷了起起伏伏,輝煌與多舛交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險情開始暴露:污水隨意排放,運河髒兮兮,滑坡險情不斷,河下居民心慌慌,市民路過捂鼻前行,這條臭水溝已經成為宜昌人的痛。

一件議案改變命運

三年左右時間美化運河

運河之痛,全民關注。

2012年年初召開的市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由西陵區代表團張碧鈞等12名人大代表聯名提出的《關於綜合整治宜昌運河的議案》被列為大會議案辦理,「整治運河」被寫進了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2年3月,全市政府系統議案、建議和提案辦理工作會上,時任市長李樂成領辦該議案,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各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1號議案辦理工作領導小組。在多次現場踏勘調研的基礎上,由市住建委牽頭,市規劃局協同配合,組織編制完成了《宜昌運河水源保護與環境整治工程規劃》。

2012年6月2日,市人民政府出台《宜昌市運河綜合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從2012年起,將用三年左右時間,對宜昌市運河實施全面整治,努力將宜昌市運河打造成城市河流生態廊道、城市景觀休閒廊道和城市文化展示廊道。

截污覆綠亮生機

運河公園19景點驚艷宜昌

母親河的呻吟,引起了全市的共鳴。

號令一出,全市上下而動,2012年起,我市13家職能部門各司其職,為運河美顏。拆違建、截污覆綠,一點點手術,讓運河慢慢恢復生機。同時,按照運河整治實施方案,市政府投資開展了運河沿線景觀節點工程建設。運河下游景觀工程從東山電站至入江口,包括夷陵中學、萬壽橋、深圳路三個遊園以及園林建築、綠道、人行棧橋、公廁、綠化等。中游景觀工程從西陵二路起至東山電站。此外,還有運河生態觀光園、宜興公路景觀節點建設項目等。

6個主入口廣場、4座跨運河人行橋和木棧道、觀景塔、休閒中心等景致分明,19個景點有機地融合在11.36公頃的自然山水間,遊客不僅有親山親水的機會,而且更能感受到城區濕地保護的重要性。

目前,運河下游形成了「一線串六園」的景觀效果。沿路而上,濱江公園、萬壽園、運河公園,與萬壽橋遊園、港窯路遊園、夷陵中學遊園交替出現。同為遊園,卻因分種桂花、朴樹、香樟、杜英以及花灌木,而讓人步移景異。

項目概況

項目名稱:運河公園

項目地址:東山大道與城東大道之間

項目內容:宜昌運河公園西臨港窯路、東至城東大道、北抵中南冶勘機修廠、南靠東運路。公園總用地面積約11.36公頃。公園以原生態為建設理念,定位為具有生態風景、休閒遊憩、濕地保護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濱水型公園。

入選理由:根據建設規劃,公園一共設置了6個入口,其中港窯路、鐵路橋、城東大道各1個入口,東運路設3個入口,園內修建4座跨河人行橋,遊客可從各個方向進出。在公園裡,遊客通過親水棧橋可欣賞美麗的運河景觀。

這是宜昌首個城市濱水型濕地公園,經過巧妙的設計,使魚塘成為水體凈化器,並引入林叢、棧道、廊橋和亭台,為周邊居民提供了別具特色休憩空間。

數說項目

1.2億元

宜昌運河公園總投資1.2億元,其中園林土建工程約4473萬元,主要資金來源為銀行貸款。

2012年

2012年1月6日,市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整治運河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市政府決定,從2012年起,用三年左右時間對宜昌市運河實施全面整治,努力將宜昌市運河打造成城市河流生態廊道、城市景觀休閒廊道和城市文化展示廊道。

9.5萬平方米

2014年1月,運河公園正式對外開放,此次對外開放範圍為運河公園A、B兩區,面積9.5萬平方米,園內種植喬木18種8000株,水域面積5.2萬平方米。

建設者說

七年醞釀,運河再現昨日青春

——訪宜昌市運河公園管理處主任鄧斌

運河公園從醞釀到開工,歷時7年。早在2012年,宜昌就為擦亮運河而發出宏願——借鑑韓國整治「清溪川」的做法,建成「水清、岸綠、景美」的城市生態廊道。

運河,曾哺育了宜昌人民50多年,生活在運河邊的人們沒有忘記母親河的恩情。為了將運河打造成城市的風景線,無數運河兒女為此貢獻聰明才智。我市規劃對上段自然風貌良好的13公里進行保護,對中、下段17公里進行綜合整治,充分利用原始地形,避免大挖大填,保存長勢良好的植被,大量種植本土植物。將遊園設置為開敞式,運河沿線通過布置彎曲自然的木棧道及下沉式廣場階梯、淺池等,讓市民接近不同的水景。結合場地保留遺存的魏家嘴電站及東山電站廢棄的發電機組和配件,宣傳運河及水電文化。倡導節約型園林,儘量做到土方就地平衡,大量種植本地樹種和利用本地建材。注重景觀的動態多變,植物配置注重常綠、落葉、喬、灌、花、草合理搭配。

自2012年開始,住建局會同相關部門,關閉排污口,實施污水截留、河道清淤、堤防加固、災害治理、違章拆除、景觀綠化建設。3年後,「一線穿六園」的親水休閒景觀和城市生態廊道躍然眼帘,運河常年水質由原來的三類上升為二類。

棧橋、流水、園林矮牆,一些綠色植物從牆頭探出,全長三公里的運河下游,人走其中,猶如置身姑蘇園林般愜意。

百姓之聲

運河水清岸綠景美

裴大菊 61歲 退休工人

以前,運河水發臭,河道垃圾叢生,住在運河邊,窗戶不敢開。如今,運河水清環境美,平時,我都在這裡晨練散步,周末,我還帶孫女在這裡騎自行車。一年四季,花開不斷,房子也因運河增值了。

運河邊跑步成了一種習慣

劉女士 35歲 職員

現在的運河已經是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晚飯過後,我就帶著母親、孩子一起到運河公園玩耍,孩子騎自行車,我就在運河步道上跑步。夏天,河水清澈,風吹而過,水汽拂面,十分舒適。

記者手記

運河公園已成網紅打卡地

曾經的運河是許多人心中的痛,哺育了宜昌人半個世紀的運河傷痕累累。為了治理運河,宜昌痛定思痛,斥資治理不達標水體,美化運河環境。如今,運河公園水清岸綠,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必經之地。

宜昌精打生態牌,算好生態帳,給老百姓最大的福祉。歷經50年滄桑,運河滿目瘡痍:河堤垮塌、水質惡化、滑坡險情不斷……市委市政府登高望遠,一紙議案將運河治理提上議事日程,擠出專項經費為運河療傷,百姓不禁為這份謀略遠識點贊。在記者的採訪中,談及運河今昔之變,市民無不稱讚。

三年治理,運河由濁變清,曾經的荒蕪之地受人追捧,這份治理運河的決心換來市民的歡心。從萬壽橋逆流而上,一個個小遊園風景秀麗,四季風景各異,遊人如織,不知名的鳥兒棲息於此,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油然而生,運河公園已成每個季節的網紅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