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每一滴水都是百姓眼中的脈脈秋波。
曾經,祖祖輩輩「望天喝水」,缺水如魔爪般扼制著山區發展的「喉嚨」;如今,百姓終於可以暢快地喝上甘甜的井水,希望正在沃野蔓延。
這一歷史性的轉折,源於馬山縣深度貧困村「找水打井」大會戰。這次空前的大會戰,打破了「馬山縣東部地區是找水打井禁區」的魔咒,憑藉頂尖的技術力量、緊湊的聯動管理,大家齊心合力為百姓帶來了永續延綿的生命之源。
盼水
——「水是我們世世代代的夢啊!」
嘩嘩嘩……清澈的水流汩汩而出,加方鄉龍崗村貧困戶韋飛航的笑容蕩漾開來:「我們以前喝的水不幹凈,明明看見蟑螂和老鼠的屍體浮在水池裡,但也沒辦法。現在從水井抽上來的水,乾淨甘甜,能喝上放心水我們全屯人都很高興。」這份喜悅,映照著長期以來刻骨銘心的缺水過往。
在馬山縣東部,除了龍崗,還有龍桂、龍那、龍琴……以「龍」字命名的村落都蘊含著百姓追龍祈雨的強烈渴望。這裡沒有一分水田,沒有一條地表河,村民們的飲用水全靠地頭水櫃。在枯水期和乾旱的年份,水櫃的水很快就被用光,只能依靠消防車送水渡過難關。千百年來,喝上放心水成為百姓心中最大的期盼。
里當瑤族鄉龍桂村的樊月敏今年66歲了,她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她驅牛踏泥,踩出一個個小坑,待下雨時便捧起積聚的泥水下肚的經歷。
金釵鎮龍印村的蒙克宣為了找水,每天來回五六趟,花9個小時去挑水,地里的農活卻沒法料理。
…………
由於「水貴如油」,節水觀念早已深深地刻在村民的骨子裡,甚至重塑著他們的生活習慣。加方鄉內金村的曾宗安始終無法忘懷,十多年前一個大冬天的晚上,家裡來了客人,他為客人裝了半盆的洗腳水,而這是他一個月才敢「享受」一次的「待遇」;第二天,要殺雞待客,他先將一大碗水燒開,利用水蒸氣拔毛,再用剩下的開水清理內臟……每逢夏季,幹完農活一身大汗卻沒水洗澡,懶惰的習慣漸長。在這裡,洗衣機、熱水器完全「無用武之地」,無需沖水的茅廁也一直延續著。
「水是我們世世代代的夢啊!」憶往昔,他感慨萬千。
缺水的現狀催生了「耐旱」的種養業。南瓜、玉米是東部地區的「常青樹」,養殖雞鴨也較為普遍,基本以自給自足為主。牛是養不起的,村民們一邊搖頭一邊說:「一頭牛每天要喝四五十斤的水,人都不夠喝,怎麼養?」為避免「人畜搶水」,大石山區普遍推廣的養牛脫貧模式在這裡卻遲遲發展不起來。
據統計,在馬山14個深度貧困村和504個屯中,有231個屯嚴重缺水,占比高達45%,受影響人口達1.2萬餘人。
水,不僅是造福千秋萬代的民生大事,更關係到脫貧攻堅和後續的鄉村振興。找水打井,勢在必行!一場史詩般的戰鬥悄然打響。
找水
——「只要能圓老百姓千百年的夢,再大的困難,我們都要努力解決!」
看著乾淨的井水奔涌而出,群眾心裡樂開了花。 馬山縣深度貧困組 供圖
2017年11 月,馬山決定在14個深度貧困村開展找水打井項目大會戰,計劃至少鑽打深井32口,徹底解決貧困群眾安全飲水難題。
在馬山東部深度貧困村打井,這並非第一次。在國家「十二五」規劃期間,一批又一批地質隊的足跡便已遍及這裡,但都無功而返。他們甚至「宣判」:這裡地下無水,也不可能找到好水源。
一些家境比較富裕的村民不甘心,他們主動找到各種「野馬」施工隊,希望為自家鑿口井,均以失敗告終。
打井為何如此困難?「這是溶峰叢地貌區的中部,平均海拔在300米以上,地下存在多層含水層,淺部含水層岩溶發育深度淺,深部含水層岩溶發育弱,呈管道狀、脈狀發育,含水層埋藏深度普遍大於60米,開採難度非常大。」專家賢世榮這樣解釋。換言之,地下就像一口鍋,打得淺,沒水;打得深,把「鍋底」打穿,水就往地下溶洞流走了;打的深度合適,但沒擊中管道,也還是沒水。40多年來,賢世榮走遍廣西各地,找水打井的各種困難都克服了,但如此高的難度,他還是第一次遇到。
「只要能圓老百姓千百年的夢,再大的困難,我們都要努力解決。」馬山縣委常委呂吉堅定地表明立場。歷時5個月,賢世榮率領廣西第四地質隊的專家們走遍所有村屯,依託國內外先進物探技術,在石山中勘測出81處水源點,涉及81個屯共1.2萬人。經過反覆論證,最終決定採用「水鑽+氣鑽」的方式來提高成井率。
攻克了技術難關,還要做好群眾工作。因為涉及土地占用問題,一些群眾心裡難免有疙瘩。
「對個別不願讓出土地的群眾,我們採取調地補償、減免水費等安撫措施。」呂吉表示,在無償讓地過程中,很多村干、黨員率先垂範,發揚了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最終土地問題迎刃而解。
莽莽大山中,干群同心、合力攻堅的畫面接續上演。廣西第四地質隊項目現場技術負責人鍾澤興記得,幾十噸重的打井設備一運到金釵鎮龍印村,村民便連夜來幫忙,肩挑背扛到打井點;打井作業每天需要用5噸水,加方鄉忠黨村龍寧屯的群眾自發挑水、送水,長達20天……
古寨鄉古棠村的村民最先嘗到了井水的甘甜。「井剛建好,消息一傳開,大家全跑來接水,小朋友甚至想直接喝或跳進去洗澡。」鍾澤興至今仍對歡騰場面記憶猶新。
一口、兩口……當打出第15口井時,打不出水的質疑聲才完全消失。「我這輩子終於等到井水了!」在龍桂村長大的44歲的韋煥春依然覺得像做夢一般。
截至目前,全縣已打出29口井,平均井深130米。打井的重任還在繼續。
護水
——「讓放心水永不斷流!」
找水打井」大會戰後續的泵房建設 馬山縣深度貧困組 供圖
打出了井並不是終結,仍有「最後一公里」要接力——讓百姓打開水龍頭便能用上白花花的放心水。
馬山整合自然資源、水利、供電、疾控等部門資源,統籌鎮村力量協同推進,確保每成井一批,後續的泵房建設、用電審批報裝、水樣檢測、配套水池和管網布設便同步跟進,對各深貧村提交的審批材料,實行「一次告知、一次辦結」。
在最為關鍵的用電報裝環節,縣供電公司推行「當天報裝、當天審批、當天安裝完畢」的高效服務,刷新了「馬山速度」。
「水質檢測按正常程序需要15個工作日,但現在一周便可出結果。」縣疾控中心副主任譚子俊介紹。記者在檢驗/檢測報告上看到,目前所有井水的水質均已達標,龍桂村桂一屯的井水28項指標全部合格,連大腸菌群都未檢出。
在後續的管護方面,為了避免「保姆式」的大包大攬,政府與群眾商議確定,群眾需交納水費,並自費維修管網。「最關鍵的是,要和群眾明確水井由他們自行管理,增強水井利用的可持續性,讓放心水永不斷流。」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麻榮田強調。
最近,第一期25口井的管網已基本鋪設到村民家中,最大出水量為12.75立方米/小時,受惠6000多人,每噸水的成本在2元以下。
引得活水來,舊貌換新顏。如今,在馬山,蹲便器、沖水設施等陸續「進駐」山鄉,改廚改廁工作得以順利推進;養豬、牛的人越來越多,脫貧的曙光照進了現實;小龍蝦、魚等水產也即將投放,發展的步子越邁越大……
「感謝黨,感謝政府!」曾宗安噙著淚,發出這句肺腑之言。有了希望之泉,勤勞淳樸的百姓將以新面貌迎接更多的新機遇,闊步小康的路上必定有他們的身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_7yCG4BMH2_cNUg9ns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