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輕症患者居家隔離 華人社區創新「自救」

2020-04-02     歐洲時報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湯夢磊4月2日報道】3月30日,一條「查爾斯王子結束自我隔離」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話題頁面里,不少中國網民留言表達不解:「他不是剛剛確診嗎?怎麼這麼快就結束隔離了?」

按英國王室發言人的說法,71歲的查爾斯一周前出現輕微症狀,經檢查後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經過7天的居家隔離後,醫生確認他健康狀況良好,已經無需再自我隔離。

另一邊,緊隨查爾斯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的英國首相鮑里斯·詹森同樣屬於輕症患者,居家隔離的時候也不忘遠程辦公,還順手創造了一個歷史——3月31日,詹森主持了英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內閣視頻會議。當天,他在社交網站上曬出「25宮格」視頻會議螢幕,還帶上了「待在家裡拯救生命」(#StayHomeSaveLives)的話題。等到4月3日,他預計也將結束為期7天的隔離期。

沒錯,英國目前對輕症患者的處理方式是——如果患者獨自居住,居家自我隔離7天;如果患者和同住的人出現症狀,全體居家隔離14天。這一操作方式也令不少中國人不解——且不說7天時間能不能痊癒,已治癒的患者中也出現8天後體內病毒仍未完全排出的現象,因此中國醫生普遍建議輕症患者痊癒後繼續在家隔離至少2周。

不僅英國,在歐洲很多國家,只有出現嚴重症狀的人才會接受新冠病毒檢測,輕微症狀的人大多被建議先和家庭醫生聯繫,居家隔離觀察,病情嚴重時再送醫院治療。

圖為法國巴黎夜晚一社區。(圖片來源:新華社資料圖片)

法國華人「雲」女士就是居家自我隔離的疑似輕症患者。3月11日,她出現異常口渴的狀況;12日起,她開始胸悶、心悸、乾咳,「像被綁在一塊巨大的鉛石上,沉入水底的感覺」。14日,她通過電話聯繫上醫生,開始遵醫囑服用止咳糖漿、維生素C、阿莫西林、撲熱息痛等藥物。大約兩周後,「雲」女士的症狀基本消失。

「雲」女士近日接受《歐洲時報》採訪時表示,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和床位,法國政府只給醫護人員和危重病人進行檢測。為避免交叉感染風險,至少5名醫生朋友建議她先居家隔離。但她提醒,居家隔離要及時採取措施自救,一旦病情加重,還是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3月初的說法,在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中,大約80%屬於輕症患者,很多國家的醫院連收治那20%的重症、危重症患者都很吃力,更遑論大量輕症患者。然而,讓輕症患者居家隔離的做法越來越多地受到歐洲醫學專家的質疑。義大利帕多瓦大學微生物學教授安德里亞·克里斯蒂(Andrea Crisanti)3月30日就對義大利首都電台表示,政府不應該讓症狀輕微的人在家中自我隔離,而是應該設立專門的隔離中心,將他們與家人分開,就像中國之前做的那樣。

一方面,輕症患者給同住一屋檐下的家人朋友帶來傳染風險;另一方面,按世衛組織的報告,大約10%到15%的輕症、中症患者會發展為重症,有些人的病程發展還很快。比如,美國加州一名34歲男子出現咳嗽、發燒症狀去醫院後,被告知回家隔離並服用抗生素。居家隔離4天後,他收到了陽性檢測結果,第二天,他就因病情惡化被送進醫院,當時60%至70%的肺部已被阻塞,必須使用呼吸機。5天後,該男子不治身亡。

如今,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已經意識到隔離和收治輕症患者的重要性。馬德里將國際會展中心的5號館改為與中國類似的「方艙醫院」,能夠容納5500張普通病床和500張ICU病床。羅馬、米蘭開始把一些酒店用作隔離場所,收治那些家中不具備隔離條件的輕症患者。比利時的弗拉芒大區把空置的療養中心、酒店甚至修道院改造成30家臨時分流醫院,收治輕症患者。

華人社區也展開了「自救」,而且充分利用創新方式。3名精通計算機的「僑二代」應米蘭各僑團的邀請設計製作了一個「網上方艙醫院」小程序,為有症狀的僑胞和留學生提供平台,由浙江援義大利醫療隊的13名專家通過微信視頻為他們問診,上線幾天便吸引了近千人註冊。僑團志願者還會根據醫生的處方,為患者上門送藥和郵寄藥物。一些出現疑似症狀的華人表示,遵醫囑服用藥物後,症狀有所減輕,心裡也更踏實了。

科研領域的新進展也帶來好消息。浙江溫州中心醫院、蒼南縣人民醫院、美國紐約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合作開發出一種人工智慧工具,可以預測哪些輕症患者的病情會發展成重症,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3月30日的《計算機、材料及連續介質》期刊上。

研究人員發現,對於早期輕症患者來說,發燒、肺部呈毛玻璃樣改變、強烈的免疫反應等並不是判斷後期轉重症的可靠依據,丙氨酸轉氨酶輕度升高、肌痛疼痛、血紅蛋白水平升高這3個臨床特徵在預測疾病後續發展方面更有用。研究人員據此開發的模型在預測重症病例方面準確率達70%至80%,或許能成為醫生決策的有力輔助手段。

在仍然沒有特效藥的當下,無論輕症還是重症,最終都要靠自身免疫力戰勝病毒,其他一切治療手段都只是輔助人體與病毒作戰的「幫手」。新冠病毒的「狡猾」之處在於,患者的個體差異特別大,臨床表現多樣化,沒有哪個人群是絕對「安全」或「危險」的——有12歲的比利時女孩不幸病亡,也有101歲的義大利老人在幾天內痊癒。對於已經出現症狀的人來說,保障休息和營養,及時尋求醫療幫助、得到指導和救治,已經是現階段能做到的最佳自救方式。剩下的問題,還得留給醫學去解答。

(編輯:李璟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V6TOXEBnkjnB-0zJ9nY.html

疫情下的英國

20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