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綜合是令很多考生抓狂的部分,它的分值大而且主觀題比重大。不過,相信只要經過一定的訓練,主觀題高分是完全有可能的。而客觀題則是要練出來的。
高考文科綜合對課本已有知識的掌握程度的考察非常重視。
所以,要與高考針鋒相對,課本是法寶。
我的方法是一遍遍地看。歷史5本書我看了七八遍,可能不能完全背下來,但是做題時能準確回憶課本幾乎所有知識點。
關於看書,我有幾點建議:
(1)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
我們接受的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知識的整體,背熟目錄才能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繫,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考場答題時,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觀概括,儘量避免因遺漏觀點而失分。
(2)不放過任何角落。
大字小字一起看,還有批註,插圖及其說明等。還要適度涉及未列入考試大綱的內容。因為高考試題「超綱」現象常有發生。
(3)注意整理筆記,抄錄書里。
我沒有單獨的歷史和地理、政治筆記本,因為我覺得把筆記記到書里是最好的,方便和課本知識緊密聯繫。我把幾本參考資料的延伸知識或者精闢見解都抄錄在書中,翻閱課本時也會一起複習。這樣在考試中你的歷史語言表達會更加完善和專業,且涉獵面和跨度也更廣,進而得分更高。
(4)分專題總結。
這個在第二輪複習中老師也會有所概括,但是自己如能總結效果最好。比如世界之最,中共會議之類的。這樣不僅可以讓讀書看書更加有趣,還可以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高考文科綜合中,基礎知識和解題方法的準備最終的目的都是能分析熱點和解決熱點問題。所以,我建議大家在複習過程中應該注意熱點分析。
我的方法是,先弄清近年,尤其本年度有什麼重大熱點,然後弄清每個熱點可能的命題角度,再以這些角度為線索歸納整理相關書本知識,運用相關知識分析熱點,最後是拿一些「重點預測」來訓練自己的應試能力和檢測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
近幾年的高考真題是我們所見到的所有高中試題中信度最高的試題。要有計劃地逐題深鑽細研,對各類題型題目,不同的設問方式等的解題方法進行總結歸類。研究標準答案、試題背景材料和考試要求間的關係,總結出命題人構思答案的方法。答題時要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概念的表達要準確,史實的表述要準確。而且要善於利用材料,有很多答案都可以在題目所給材料中直接找到,而這點卻容易被許多考生忽視。
歷史要進行筆記,這是必不可少的。
歷史知識點繁雜,如果單靠閱讀教材,不但費時,而且記憶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進行筆記。筆記要記兩次,上課時,對老師的講解和板書進行筆記,課後要整理筆記,在整理的過程中,又是一次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複習。
政治主要是對課本上的黑體字部分進行熟記。
因為這樣可以掌握知識框架,而且在答題時,這些黑體字部分是主觀題答題的關鍵和中心,是采分點。相信熟練背誦黑體字部分並不是難事。
地理,眾所周知,要對地圖進行熟練掌握。
這是每位考生都要做到的,如果你連地圖都不去記憶,那地理幾乎可以說就沒辦法考了。地圖的記憶,要包括地形、氣候、交通、文化、行政等方面,要對單獨區域進行綜合記憶。世界地圖的每個區域都是一樣。在掌握了地圖上的知識的前提下,進而是對教材中知識點的掌握。
因為文綜的出題面很大,書中每一個角落都有可能考到,這就要求文科學生在平時的複習過程中仔細做好筆記,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知識點。除此之外,還要掌握每一個知識點的背景,每一個知識點與全書其他知識點間的聯繫。最好能夠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將各個知識點納入自己構建的體系中,這才算吃透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