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在藝術創作上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山水畫領域,同樣,在他的畫論中,關於山水畫也是論述得最為全面和深入的。山水畫論探討了包括山水畫的本質特徵以及創作中的一系列問題,下面著重論述的,是李可染對山水畫的概念以及他對山水畫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的觀點。
首先,是關於中國山水畫的觀念。李可染以現代東方人的文化心理來理解中國的山水畫。他說:「山水畫不是地理、自然環境的說明和圖解,不用說,它當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準確性,但更重要的還是表現人對自然的思想感情,見景生情,景與情要結合。」中國山水畫的特質是在再現客觀對象的基礎上側重於表現人主觀的思想感情。
李可染還進一步認為山水畫是對祖國和家鄉的歌頌。他說:「中國人不講風景而講山水,在我們的觀念中,山水、河山,江山,就是祖國。『江山如此多嬌』,歌頌的就是祖國。」而山水畫要表達的感情主要也就是愛祖國、愛家鄉的感情。所以,畫山畫水也就是為祖國河山樹碑立傳,李可染認為「這就是山水畫的愛國主義之所在」。李可染終生不渝地摯愛著祖國的山川鄉土和傳統文化,他曾積極參加抗日宣傳工作。他的愛國精神和創作經歷,無疑都體現在他對中國山水畫特質的理解中。
李可染認為山水畫同人物畫一樣,都是反映社會生活的。新中國成立後,畫壇上曾出現過一種輕視山水畫的觀點,認為畫山水就是脫離現實,是遊山玩水,玩物喪志。對這種看法,李可染明確表示了否定態度,因為山水也是人類生活環境中的美。「地球上有多少錦繡河山,俗話說,『三山六水一分田』,可見山水在人類生活中多麼重要。」山水畫發現和表現生活中的美,自然不能被認為是脫離生活的。山水畫也可以直接表現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面貌和新的自然風貌。
李可染提出,今天的山水畫要有時代感。「要在傳統的基礎上,更加充分地表現人民新的生活面貌,新的思想感情」。如李可染的《無錫梅園》《靈隱兩亭》《夕照中的重慶山城》就實踐和體現了這種要求。這些作品再現了一個親切的、近距離的現實世界,透露出時代感和生活的氣息。在歷史上,不少知識分子曾寄情山水,把山水畫當做稀釋心靈痛苦的手段。但是在今天,李可染認為要從積極的方面去探討山水畫的意義,重新去發現和肯定山水畫的價值。
首先,山水畫滿足人們愛美的需要。中國的自然環境很好,山水是美的,而山水、花鳥畫則集中地反映了自然中的美。欣賞山水、花鳥畫,可以調劑人們的精神生活,培養人們愛美的習尚和情操。如《雨中灕江》寫細雨朦朧中的灕江,表現出夢一般的朦朧晶瑩的美。觀賞這樣的畫使人賞心悅目。
其次,山水畫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李可染說:「江山可以養浩然之氣,浩然之氣可以生髮正氣,使人真誠。浩然之氣同時可以孕育美好的氣質,生髮高尚的情操。」他在1984年一幅畫的題跋中又說:「祖國地域廣闊,山水壯麗,孕育炎黃子孫靈秀智慧。」李可染具體談到了山水對人的性格產生的陶冶作用。山主靜,可以增強人的堅定意志;水主動,可以啟發人的智慧。我們可參看李可染的《巫山雲圖》《流水聲中一兩家》,無疑,這樣的畫能使人的心胸開闊,心靈變得純潔和靈秀。
再次,山水畫可以培養人的愛國主義情操。像李可染的《黃海煙霞》《黃山煙雲》《萬山重疊一江曲》《灕江勝境》等作品皆是為祖國河山立傳的,飽含著畫家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而《流水聲中一兩家》《家住崇山茂林中》等作品中幽深清靜的境界,喚起人們對家鄉山水的無限眷戀之情。
李可染還從山水藝術和人類本性的關係,從現代人和大自然的關係進一步說明發展山水畫在今天的積極意義。
李可染認為愛山水和山水畫是人類本性的要求,通過欣賞山水、花鳥畫滿足了人類回到大自然中去的願望。
從現代人和大自然的關係看,現代社會由於工業的發展,現代人的生活日益局限於狹隘的天地。「由於與大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所以人們在心理上也就越發要求接近大自然。」因此,在當前發展山水畫,滿足人們貼近大自然的願望,就顯得更為迫切和意義重大了。
最後,李可染提出,我們一定要發揚祖國山水畫的傳統。在今天,重要的是山水畫如何發展的問題。
我國傳統畫論一貫重視山水畫,重視山水畫的審美教育作用。「雲霞盪胸襟,花竹怡性情。」(清·方薰《山靜居畫論》)李可染承繼了這種觀點,並強調了山水畫具有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他從現代人和大自然的關係、山水藝術和人類精神宇宙的關係來論述山水畫的價值,可以說在理論上確立了山水畫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邊平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