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不滿家長在群內聊和學習無關的話題,廣西玉林市玉東三小的一個家長群內,掀起了一場罵戰。事情發生在12月11日晚上,從19點25分到23點31分,持續了4個小時。起因是幾名家長在群內討論喝酒的話題,一名徐姓學生的家長不滿,大罵其他家長是"陪酒女""戴綠帽"等等。
不光如此,該名家長還聲稱自己是玉林師院的博士、副教授,"恥與(你們)為伍"。有家長表示要投訴她時,她還表示,"你不告,沒人知道我們這麼優秀"。期間群內老師試圖勸架無果,只好退群。玉林師院黨委宣傳部負責人接到記者電話時表示:"了解了,這有什麼問題呢",後未再做出回應。
從網上曝出的聊天記錄來看,網友們對此事的關注主要在於3點:一,家長群內閒聊到底應不應該;二,罵人家長身為博士,理應掌握說話的尺度,人身攻擊實不應該;三,博士的身份、校方給予的種種優待,成了該名家長言行肆無忌憚的底氣,這對其他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是否不公平呢?
對於聯絡群、工作群、家長群這類出於特定目的建立的群聊來說,群內的聊天內容很大程度上受群成員的主觀意識決定。群主雖有管理義務,但是在即時通訊工具中,如果群主的權威建立不起來,他的觀點就會被淹沒在群成員的消息中,甚至造成自己被孤立的局面,所以群內的聊天內容往往是不受控的。
相關法律也有規定,通過網際網路傳播不法信息的,群建立者、管理者會受到相關的處罰。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遠遠達不到這樣的嚴重程度,大家都認為,"聊個天而已,哪有這麼嚴重",完全沒有意識到已經對別的群成員造成了困擾。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本是為討論某件事而建立的群聊,因為某個人提起的某個話題,聊天內容就開始逐漸跑偏,最後甚至連建群者都忘記了建群的初衷是什麼。一打開群聊就是幾百上千條消息,想要看看有沒有通知什麼正經事情,還得往上翻好幾頁。在這種情況下,重要的消息很容易被人忽略,嫌吵想屏蔽,又害怕錯過要緊事。閒聊的行為不受法律的制約,全由個人決定,這就更讓人頭疼了。
但是,面對這種行為,群內罵人就能解決問題了嗎?顯然不是,很多情況下還會將矛盾激化。罵人的女博士,現在被眾多網友所討伐,就是因為她的言辭過於激烈,"陪酒女"、"戴綠帽"等字眼,不是針對群內閒聊的問題,而是演變為了人身攻擊。更讓人氣憤的是,她的身份是一名博士,卻沒有低調、謙遜、和平的知識分子涵養,還將自家因為學歷、能力獲得的特殊待遇拿出來說道,引人嫉妒。這種言行,確實與其博士的身份不太相稱。
仔細閱讀聊天記錄後,還可以得知,在這個家長群內,閒聊的行為並不是第一次發生,還可能有家長聯合起來試圖孤立女博士及其子女。作為被引進的博士,在新的環境中開始一段新生活時,沒有受到歡迎,卻被排擠,連無辜的孩子也要受累,難道就得默默忍受?對此,有網友就表示,讀書就是為了提高階層,遠離沒素質的人。遇到不公平的事件,身為博士,如果不勇敢為自己發聲,不是與博士的身份更不相稱嗎?
其實,這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學歷歧視"。從小我們就是這樣被教育的,讀書學習,都是為了遇到更好的人,有更好的工作機會,這種帶有功利性的學習幾乎伴隨著我們的整個人生,甚至還會傳給我們的子女。知識可以帶給我們更好的生活,卻沒有多少人會將知識真正內化為自己的涵養,並在生活中切實踐行。知識分子,意味著知識廣博、懂事明理,可在功利化的學習背景下,少有知識分子能真正成為值得尊敬的學者,社會對他們的另眼相看,反倒會讓他們的路走得更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