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龍蝦養殖業的兩大核心問題:提質增效與種質資源保護

2020-03-08     中國水產養殖網

作者:毛澤俊

小龍蝦養殖業走過近二十年發展歷程,終於從經驗主義上升到了理論總結。紛紛重視主要技術要點,把握關鍵生產環節,並且依據形勢的變幻著手技術升級與模式轉型。在技術升級與模式轉型過程中,兼顧高質量 可持續發展就離不開兩點。一,提質增效。二,種質資源保護。圍繞這兩點,學術界展開了密集的討論。身在塘口一線,愚農蠢漢的我也談談自己的淺拙之見。

一、 從提質增效上講,主要是4點:

1,對養殖小龍蝦的基礎認知要清晰全面。尤其是關鍵生產環節要心中有數,知道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清楚哪個季節,哪種條件容易出現哪些問題,為什麼?怎麼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有完整應對策略和經驗,避免平時看不出問題而疏於管理,積重難返時,出重拳,下狠手,或者病急亂投醫,不顧一切。最終,成本高,代價大,風險重,產量低,品相差,生態壞,甚至血本無歸,欲哭無淚。

總之,一句話,心中有數,不出問題,才能談提質增效。打亂仗,說提質增效,完全是空談誤國。

2、要對整個產業形勢,有敏銳精準的判斷,然後,立足自己的塘口實際,立足自己的真實水平,形成一套與之匹配的模式,才能脫穎而出,確立優勢,形成特色,化解風險。

舉例說明:2018年前,行業繁榮擴張,小龍蝦供不應求,那麼追求早苗早蝦,確保生態持續穩定,控制病害死亡,追求產量出效益。 2020年開始,經過連續多年急速擴張,養殖規模和小龍蝦產量決定了供求關係走向了均衡穩定,甚至出現集中上市期的階段性供應明顯過剩,價格觸底。那麼,放棄產量,控制密度,加快長勢,追求規格,提高品相,同時降低密度後,不僅長勢快,規格大,品相好,價格高,而且生態更穩定,問題少,病害死亡低,投入品減少,成本降低,對水 對土壤的污染更小。這樣子才更契合提質增效的精髓,符合從大養蝦到養大蝦的趨勢,吻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發展的精神,才將提質增效變成了具體的行動、進程和現實,落到實處。

3、整個行業也好,養殖個體也罷,其專業水平有待提升。尤其是基礎理論需要加強,邏輯思維要成習慣,預知預判能力要與匹配,解決問題不要迷信某些磚家的斷章取義,形上學。不要盲從生產企業業務員的洗腦宣傳。不要輕信門店經銷商的瞎說八道。要自己有見微知著的能力,能預知預判,善於分析,熟悉理論,梳理邏輯,形成方案,再批判方案的可行性,計算投入產出比,儘量就地取材,及時有效的避免或者處理塘口的問題。

4、要養成觀察記錄對比分析歸納總結批判完善凝鍊升華分享交流研討的習慣。 小龍蝦產業,發展的速度很快,規模擴張的很快,而時間相比畜牧業和其他水產品,沉澱的太短太少,需要發動全行業智慧,將它上升到 人們為了擺脫單一種植業不賺錢,傳統養殖業無優勢,而充分通過一田兩用,來追求一年雙收,通過模式靈活多樣,來追求循環發展的高度。上升到農業發展過程中,如何巧妙的利用水源與土地資源,如何合理的處理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如何科學的保障環境與生態平衡友好的高度。使之發展成一種農業新思想,形成一套新學說。

這樣提質增效的出路才光明,後勁才足,價值和意義,才得到體現。

二、優質種苗的全年生產體系的必要性。

1,種質資源保護。

長期以來,小龍蝦養殖業都是自繁自養模式。該模式,放一次種苗後進行養殖,季季抓大留小,輪輪自繁自育,年年近親交配,造成小龍蝦品種退化,導致小龍蝦長勢越來越慢,規格越來越小,病害越來越重,品質口感越來越差。因此,關注各大主產區域底棲淺水生態,保護野生天然種質資源,已經是時不我待,刻不容緩。

2,遺傳距離與小龍蝦長勢規格品相病害的研究探索。

雖然說,小龍蝦品種的退化貌似並無感覺。但是長勢變慢,規格變小,品相變醜,病害趨於嚴重,食用口感變差已是不爭的事實。那麼,我們除了調控養殖密度,營造並保護良好生態,更核心本質的是打破這種十幾年來,一塘繁殖,一地近親的局面。通過引進境外原種來境內適應馴化,通過將長江系,漢江系,洞庭系,淮河系,鄱陽系的原種進行遠距離引進,分塘促進繁育,以延長其遺傳距離,延緩並解決近親繁殖與品種退化的問題。進而加快其長勢,放大其規格,減少其病害,減少田間池塘用藥量,降低成本,避免水土污染,友好生態,而且品相口感得到改善。這才是小龍蝦養殖業的持久發展的支撐,這才是小龍蝦的品牌競爭力。

3,室內繁育與反季節上市。

整個小龍蝦種苗業呈現這樣三種現象。早苗價高難求。清明過於集中。秋苗嚴重稀缺。這種現象間接表明了小龍蝦繁育產業化不夠,造成了a,早蝦價高而數量稀小。b,清明到端午集中上市,價格觸底。c,秋苗太小要哺到來年,錯過了初秋到暖冬這個利於小龍蝦養殖的季節,眼睜睜看著秋冬季市場小龍蝦價格高而無能為力。

為了改變這個局面,有必要籌建小龍蝦良種繁育中心,進行暖房室內繁育研究。暖房設計成恆溫控制燈光衍射流水生態圓筒巢穴土塘溫棚(成功率高)或者水簇箱單元的模式,提供反季節秋苗。

走遍全國,沒有一家做得比較好。雖然說,工程上了,苗子出了,全是花拳繡腿,浮光掠影,自欺欺人。主要原因是:教授們的繁育模式仍未成熟定型,特別是水簇箱模式,底部沒有土層,水土營養交換切斷,暖房流水作業雖然說控制了溫度卻克服不了白熾燈相比太陽光條件對藻類和水草光合作用水平的缺陷等等。工人們不清楚價值意義,熱情不高,操作隨意,記錄的數據失真,進展有限,導致國家資金浪費,項目進退兩難。

4,生物學研究。

小龍蝦繁育中心在展開繁育研究嘗試之際利用現存的設施,現有的隊伍,實時的進程,組織小龍蝦有關的生物學研究。小龍蝦養殖發展速度很快,規模很大,而時間跟人畜相比太短。其賴以生存的底棲淺水生態,其藍血甲殼的形態,其食性偏好,其食性營養,其活動時間,其領域意識,其氣味認同,其繁育細節等等都需要長期連貫的觀察比對分析歸納總結凝鍊升華研討批判完善存檔來沉澱。這些基礎研究才是行業的本質性支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A-zuHABgx9BqZZIz4_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