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繩王舞出開掛人生

2019-09-19     西安封面

9月14日,胡安民(左一)與團隊在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中表演花樣跳繩。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9月16日,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鄭州落下帷幕,代表陝西出征的陝西非遺花樣跳繩隊不負眾望,頑強拼搏,最終奪得表演項目一等獎,為陝西爭得了榮譽,作為選手參賽的年逾八旬的「中華跳繩王」胡安民大會期間更是引起了多家媒體的追捧。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很難想像幾根跳繩如何跳出12大類幾百種花樣。更令人叫絕的是,這些花樣都是一個八旬陝西老漢傾一世韶華,在祖傳技藝的基礎上整理衍生出來的。

81歲的胡安民是滿族人,人稱「跳繩王」。在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賽場上,他與團隊帶來的表演項目花樣跳繩一出場,便吸引了全場觀眾的目光。

花白鬍子,滿頭銀絲,身著帶有金色龍飾的演出服,腳蹬縫著粉色絨球的練功鞋,四面轉身、前後打、雙側掄繩……只見胡安民跳躍輕盈,彩繩在他的手中、腳下靈動起來。

「我已經連續6屆參加全國民族運動會了。我得當運動員,當領隊或者教練不能登台表演。」胡安民說。

跳繩,早在唐朝就有史料記載,當時叫「透索」。宋朝稱「跳索」,明朝時稱為「白索」,清朝則改稱「繩飛」,到近代才有了「跳繩」的叫法。

受奶奶和父親的影響,胡安民打小酷愛跳繩。「別人走路上下學,我都是跳繩上下學。跳繩不離身,逮住空就拿出來跳,試試新花樣。」胡安民笑著說。

漸漸地,胡安民跳繩跳出了花樣,也跳出了名氣。「我收了些徒弟,哪裡有活動或者聯歡什麼的都會邀請我出節目。」胡安民說。

從中學數學老師的崗位上退休後,胡安民全身心地撲到了跳繩事業上。1999年,他帶領的跳繩隊首次亮相全國民族運動會便一發不可收,成為陝西代表團此後每屆民族運動會的必報項目。

2013年,歷經近6年的謀劃和籌備,花樣跳繩技藝躋身陝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陝西花樣跳繩不斷創新提高,始終在國內外處於領先水平。

「花樣跳繩已經走向了全國。」胡安民說,「今年北京、遼寧、貴州等省市代表團也有了這個表演項目,說明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一項目了,我很高興。」

更令胡老高興的是,今年的比賽上,他的兒子、孫女都是陝西非遺花樣跳繩隊里的中堅力量。其中,他10歲的孫女是首次登上全國民族運動會的舞台。

「跳繩上手很容易,一根繩、一塊空地,誰都可以跳。加上一些花樣,配上音樂,還能成為一種舞蹈,陶冶情操,是很好的鍛鍊方式。」胡安民說。

跳繩70多年,胡安民前前後後花了自己一兩百萬元,在他眼裡都不算啥。曾走過全國20多個省份、號召十幾萬人進行跳繩運動,才是他自豪的地方。

「無論辦學還是『申遺』,我都是想讓更多人,特別是青少年參與這項運動,用中國最傳統的方式,讓下一代都能身體健康。」胡安民說。

對於參加下屆全國民族運動會,胡安民信心十足,「只要我還健在,下屆民族運動會我就一定參加。那時候我的小孫子就5歲多了,也能夠上場表演了。」

(據新華社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9EKSW0BJleJMoPMR85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