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前世、反觀今生——雲南少數民族戲曲曲藝發展小史

2019-05-30     民眼看天下

作者:楊筱奕

雲南少數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少數民族戲曲文化更是源遠流長,積澱深厚。據統計,雲南現有曲藝83種,為全國之冠,其中少數民族曲藝56種,因此,雲南被稱為「民族曲藝之鄉」。今日君今天要和你聊聊雲南這些少數民族曲藝的故事。

雲南滇劇根植於秦腔、徽調、漢調等多種戲曲元素,它從早期茶館裡的民間小調逐漸發展成正規的舞台戲劇,因其用昆明話演繹,貼近生活而一度繁盛

1 朝代更迭中的戲曲發展

雲南少數民族戲曲曲藝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的祭祀歌舞。早期的民族祭祀主要為了溝通神祇、祭祀祖先、歌功頌德或反映豐收的喜悅,以祭司充當溝通人——神的媒介,通過唱誦、吟詠配以簡單的舞蹈,表達人類對自然、對祖先的崇敬。祭司、「巫」的「表演」,沒有角色,僅靠一人獨唱獨演,以娛神為主要目的,卻也間接地起到了娛人的作用。從目的、功能和表演等方面看,少數民族祭祀活動離戲曲曲藝的群體性表演還有很大差距,但已經可以算作早期的戲曲萌芽。

丨澄江小屯村關索戲

雲南少數民族戲曲曲藝的長足發展在元代以後,特別是明清時期,這與中央政權實行安邊定邊的各種政策有莫大關係。始於元代繁盛於明代的軍、民、商屯,客觀上促進了雲南民族地區的戲曲發展。如明朝戍邊將士帶來的戲曲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形成了雲南花燈;朱元璋將江西、江蘇一帶的居民遷移入雲南之後,弋陽腔、崑腔在雲南開始流傳。

丨雲南白族大本曲傳承人趙丕鼎(左)正在表演

明清兩代是雲南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為了鞏固王朝的統治,中央政權在雲南先後實行了土司制度與改土歸流,給雲南各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帶來了巨大變化。結合雲南本土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的產生和發展看,基本都是在清代以後出現繁榮發展的局面。這與清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雲南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文化發展有著密切關係。

除了官方行為,商貿的發展繁榮與文人的提倡促進也是雲南少數民族地區戲曲興起、發展和繁榮的重要因素。山陝商會、江西會館等因商貿而活躍,遍布全國。商人們到雲南後,出於自己娛樂的需要,也為了聯絡感情擴大貿易,邀請家鄉戲班到雲南進行演出,極大地刺激了家鄉戲的向外發展,商路也開拓了戲路。

丨雲龍白族吹吹腔

2 多種因素影響曲種形成

元明清三代的政權更替都經歷了一定的戰亂與社會動盪。除了官方移民,由於戰爭、災害的逃邊難民亦占多數。對於這些離鄉背井的逃荒者而言,表演成為他們的重要謀生手段之一。他們為了生存,在遷移過程中不得不在城鎮、鄉村、集市進行或流動或固定的表演,隨著表演的普及、觀眾的增多,不同曲種在雲南市井開始廣為流傳。

移民對於不同地區、不同曲種在雲南的交流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移民的到來,他們的故鄉戲曲也一起進入雲南並成功落地生根,奠定了今天雲南少數民族戲曲多樣性的基礎。雲南的少數民族戲曲種類多樣,根據民族不同各有特色,即使是同一民族由於地理環境、語言不同也有差異。

丨白族吹吹腔

白族戲曲主要流行於雲南西部大理白族聚居區,唐朝時候就進京演出,乾隆年間已經相當普及,到光緒年間吹吹腔進入繁盛時期。白劇主要包括吹吹腔和大本曲兩種聲腔,大本曲是在白族民間藝術基礎上,受明末清初入滇漢族將士帶來的內地高腔等戲曲影響而形成。

傣劇產生於清中葉盈江縣盞西、干崖一帶,後來才逐漸流傳到芒市、瑞麗、隴川、騰衝、龍陵等縣市傣族聚居區。傣劇是在傣族說唱表演「轉轉唱」的基礎上結合漢族皮影、滇劇等形成。傳統「轉轉唱」是由講述佛經故事的喊火令與民間巫婆調、十二馬調融合而成的說唱表演。

在傣劇形成、發展過程中,不得不提刀如安。正是由於刀如安對皮影戲等漢族戲曲進行了一定改革實踐之後,才奠定了傣劇這一藝術形式。

丨傣劇中的孔雀舞表演

彝劇是在本民族說唱文學、音樂、歌舞基礎上創造而成。音樂腔調主要有梅葛調、放羊調等山歌小調,並與舞曲、器樂等結合而成。壯劇流行於富寧、廣南一帶,在清同治、光緒年間已經形成,壯族師公戲是在跳神儀式師公舞基礎上形成的。

從雲南少數民族戲曲劇目和反映內容看,劇目多取材於各民族的歷史傳說、民間故事、敘事長詩等,反映民族歷史、文化、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如白劇《血汗衫》《火燒松明樓》,壯劇《莫一大王》《白馬故事》《儂智高》等。同時,受本民族宗教信仰或其他宗教影響,雲南少數民族戲曲中也出現取材於佛教典故、佛經故事中帶有較濃郁宗教和神話色彩的傳統劇目。

丨傣族戲曲

雲南少數民族戲曲也不是完全不同於漢族戲曲,它與漢族、其他民族戲曲也有共通之處。受漢族文化特別是漢族戲曲的影響,在雲南各民族戲曲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戲曲直接或間接地來源於漢族文學作品、戲曲。改編自漢文作品或漢族戲劇的有傣劇《王昭君》,白劇《三國演義》《柳蔭記》等等。

另外,在舞台表演上,雲南少數民族戲曲與漢族戲曲也和而不同,如漢族戲曲中旦角手勢蘭花指,掌心向內,而在白族、傣族等戲曲表演中旦角的手勢基本上參照了孔雀舞動作,手心向上等。

丨彝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大批漢族文藝工作者參與其中,少數民族戲曲在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引入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從音樂唱腔、舞台藝術、舞蹈表演、燈光背景等方面改進革新,極大地發展了少數民族戲曲藝術。

少數民族戲曲曲藝多為藝人創作的「提綱戲」,沒有文字記載,全憑口傳心授,而演員的唱腔亦是無形的,一旦失傳將難以再尋。千百年來,少數民族戲曲曲藝的傳承方式主要靠師徒授藝和家庭授藝,這也導致技藝傳播的受眾面相對較窄。

丨花燈劇《蝌蚪情緣》

同許多民族傳統文化一樣,現如今雲南少數民族曲藝傳承也面臨著困局,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曲藝人才的流失和斷層,劇目得不到推廣和傳承,瀕臨消亡。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雲南少數民族曲藝的發展歷史同時也是一部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歷史。無論以往還是當下,民族戲曲、民族曲藝,甚至是民族文化,都在不斷吸收、彼此借鑑,始終處在動態發展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4IttGwBvvf6VcSZmf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