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人各有各的失敗,但成功的人都有這三個共性!(創業必讀)

2019-11-22     股權管理之道

每天忙忙碌碌,卻又碌碌無為?所有人都知道要提高效率,but how?其實走向成功的方法並不神秘,只要你細心觀察,便會發現,幾乎所有的精英人士都是這樣做的——

Google剛進中國時候,總部對中國研發團隊的評價非常低,認為他們「出工不出活兒」,北京的三四個工程師都抵不上Google總部的一個工程師。後來分析發現,那些工程師效率低下的原因是,他們都不善於找到最重要的工作並將它們優先完成。

當時,在中國研發團隊里,所有的工程師都是新人,沒有人告訴他們該如何工作,而在Google總部,新員工只是一小部分,所以很容易在有經驗的員工帶動下快速掌握工作技能。

之後兩年,Google總部的工程師陸續來中國幫助團隊梳理工作方式,而中國團隊也會去Google總部交流,這種情況就得到了改善,中國研發團隊也最終得到了總部的認可。

Google工程師這麼聰明的一群人,尚且需要學習正確的工作方式,才能有效產出,何況大多數人?

精英人士的工作方式,將他們與低產出的人相比,發現他們無一例外都存在三點共性——

一、目標導向

假如你的老闆正在飛機上,還有1小時落地,下來之後需要給客戶做一個重要彙報,而你需要給他做一份PPT。但因為你錯估了時間,導致PPT草草做完,而且發現其中一些數據沒有,你怎麼辦? 低效人士的做法是:瘋狂地找數據,最後可能數據有了,然而PPT沒有來得及做完,或者質量不高。一般人的做法是:找人幫自己一起找數據。 而最高效的那些人,會根據老闆此次彙報的目的,判斷這些數據在其中的作用大小:如果作用不大,那麼就把時間花在完善重要頁數、而不是找數據上,如果很關鍵,那麼就找其他人幫忙,或者找一些替代數據。

這三類人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任務導向與目標導向的差距。

我此前的諮詢公司,在做高潛人才研究的時候,有個發現:高潛力的人才是有共性的,具備這些共性的人,幾乎做什麼都能做好,而不具備的,幾乎做任何工作都會障礙重重。

這其中,有一項共性就是Result-driven(結果驅動)。

那些高產出的人,未必動作更快,而是更善於判斷,什麼事情對結果是最有效的,然後,用盡一切辦法保證結果達成,而不是死守著原有的工作任務。

實際上,結果驅動不僅僅是一種工作習慣,更是一種思維方式。這種以終為始的思維模式,是我自己刻意訓練的最有用的思維模式之一。

比如有人問我:如何讓自己對一個行業有真知灼見?想想看,如果是你,會如何回答? 我的回答方式,是反問她:具備真知灼見的目的是什麼呢?是想讓客戶更加信任你、還是想讓老闆看到你的進步?假設你是希望客戶信任你,覺得你懂他,那你要做的,就是看這個行業里的客戶有什麼痛點,然後針對這幾個痛點,下功夫研究和分析,有更多洞見,然後藉機溝通出去。

了解一個行業,是一個太大的話題,沒有目標,根本無從下手。所以,沒有結果驅動的思維,而僅僅死守著工作任務,最終就是,出工不出活兒。

二、統籌式工作

如果你觀察周圍的同事,你會發現,整天風風火火、急得上躥下跳、各種任務來回切換的人,有時候產出並不高。看他們工作,就好像打地鼠一樣,打完一個,另一個又冒上來,連看的人都跟著焦慮起來。

而另一類人做事專注、條理清晰、看起來很淡定,但最後,多困難的事兒都默默搞定了。

兩者的差別就在於,第一類人總是應激式工作,而第二類人則是統籌式工作。

低產出的人每天起來的第一件事,不是規劃當天的工作,而是馬上投入工作,以至於到了下班之後,發現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完,而沒做完的,可能又是最重要的。

另外,領導臨時給個任務、客戶臨時有個要求、同事臨時要個數據,他們都會停下手裡的事情,去忙這些,最終,在任務的切換上花費了巨大的精力。

我跟公司的運營打過一個比方:假設你每項工作任務平均半小時可以做完,而任務之間的切換通常也要半小時,如果你經常一項不做完就切換到下一項,就算每個任務中途切換一次吧。那就意味著,8小時的工作時間,你至少有4小時都花在任務切換上了。這種應激式工作方式無疑是低效的。

那什麼才是高效的呢?統籌式工作。真正的統籌式工作,有幾個特徵:

01

有計劃地工作

我通常周日晚上就會排好下周每天的工作,而每天早上會排好當天的工作。而且,任務清單在工作的時候一直開著、實時更新,完成一項刪掉一項,臨時增加一項就插入相應的時間段,當天完不成的、非緊急的任務,我就改成第二天的日期。

這種方式,會讓自己很有掌控感,多少事情來了,都不會亂了陣腳。當然,在做計劃的時候,你需要為高價值問題分配最多專門的時間。因為,大部分人在80%的時間裡都是做無用功,根本原因就是沒搞清楚真正要解決的問題。

02

形成固定的時間習慣

比如我的習慣是:在上午做需要燒腦的事情、在交通工具上聽書、在飯後效率不高的時候集中回復微信消息和留言、在等人的時候構思下篇文章主題、在疲勞的時候刷一下公眾號、在傍晚的時候跟團隊開會、在晚上做一個簡單總結。

這種習慣,一方面把不同難度的工作跟自己的效率波峰波谷相匹配,達到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我會清楚地知道,5分鐘、10分鐘、30分鐘,對我來說分別可以幹什麼,這樣就不會一有碎片時間,就習慣性地刷朋友圈了。

03

及時記錄、每天總結

當你正在工作的時候,老闆布置了一個任務、客戶又來了一個問題,你會如何呢?

很多人就直接撲到臨時任務上去了,但真正好的做法是:如果不是十萬火急,你可以快速用關鍵詞記在筆記本上,不需要任何思考,然後馬上回到剛才的任務,做完再看筆記本。

另外,你在一天當中,學到了什麼、犯了什麼錯誤,當時也要記下來,因為過了那個時候,你很快就會忘,然後繼續犯這個錯誤。當然,這些記錄晚上都需要整理。此前8年多的顧問生涯里,成長最快的那半年,我每天都堅持寫工作日記。

此外,記錄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減輕大腦負擔。每天的例行工作、自己常犯的錯誤,這些都可以列清單。你的大腦是用來思考的,是很寶貴的,別把一支筆就可以做的事情,強加給你的大腦來做。

三、「懶癌晚期」

「懶」是第一生產力。仔細回想,我們哪樣創新不是因為懶呢?不想走路,有了汽車;不想爬樓,有了電梯;不想打掃,有了掃地機器人……

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並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續的,那麼就可以在第一次做的時候,搭好框架。比如,我讓運營每周做一次數據分析,這個事情是重複性的,所以高效的做法是建一張excel表格,把固定需要分析的參數都做好公式,每周只需要把導出來的源數據貼進去,刷新之後參數就出來,然後只需要看參數來得出結論。

當然,這裡所說的「懶」,不僅是善用工具,還包括善用他人。比如,你從來沒做過數據分析,那麼就先去找找前人怎麼做的;你有自己的團隊或者實習生,那就不要做任何他們就可以做的事情;去運營社群,摸索出一套群主激勵機制,比你自己去做群主,要高效得多。

想要成為精英,你需要Work Smart。關注目標、學會統籌、適時「偷懶」,走向成功其實並不難!

請您思考

1,為什麼華為只有1.3%股份的任正非,能把華為管理成世界五百強

2,為什麼在萬馬奔騰的網際網路時代,只有馬雲的阿里巴巴能夠吸引行業精英做到一馬當先?

3,為什麼京東劉強東連年虧損,還能融資200億?

4,為什麼真功夫家族內鬥,結果把創始人蔡達標送進了監獄,所有糾紛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5,為什麼你擁有100%股份,企業還是那么小??

轉發此文後,私信回復「1288」,安排專業諮詢老師和您聯繫為您免費提供管理、股權諮詢服務,並且贈送《股權架構方案設計》《有限合夥協議》《股東進入和退出機制》《估值的二十二種方式》四份禮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9IlW4BMH2_cNUgbpN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