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故縣嶺南馬家大院——積善人家與紅色革命的雙重歷史見證

2019-06-24     洛寧城事



洛寧縣故縣鎮嶺南村馬家大院,原先有五座並排的宅子,最靠西北的一座,在解放以前被土匪放火焚毀。現在是一片空地,緊靠空地的這座院落,其臨路的西南屋,被另一次土匪放火焚毀。該院的上房屋,現在還有馬姓人家居住,這座上房前檐上部,還有木刻陽文的匾,這塊木匾在文革時期,因為破四舊受到刮損,已不大清楚,大致是「慶余竹居」四個字。再往南的三座院落,臨大路的房屋基本上還算完好。五座院落里最中間的那座建築規格最高,大門口的牆全是磚砌而成,青石門墩,大門的木門板上用鐵條包皮,還有大鐵釘,異常堅固。大門走廊的地面也用大青磚鋪成。只是院內的廂房已坍塌,人已不敢靠近,早已無人居住。五座大院建於何時,無人能準確說出,大概建於清王朝中期。無論怎樣說,在豫西深山區,這宅院都算得上豪門大戶。據洛寧縣誌記載:清光緒三年(1877年)洛寧縣遭遇大饑荒,嶺南馬恆健免除佃戶欠租數百石,馬祥麟免除佃戶欠租數百石,馬茂川免除佃戶欠租二百石。古往今來,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當時還不了,可以先欠著,等有了再還,這樣的債主就算比較開恩了。這三個馬姓財主雖說也存在地租剝削,可在災荒之年能體恤民情,能一下子將幾百石租子一筆勾銷,不再讓還,也算得上是慈善之舉吧!難怪縣誌上對此也有記載,以示褒揚。俗話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嶺南馬姓後代之中,現在也有許多社會名人。例如馬德干,及其兒子馬馴,還有馬保獻等,馬德干是書法界名人,他還和彭xx合著過一本書。馬馴現在山西省教育廳工作。馬保獻是欒川縣一家旅遊景區的負責人……


1946年8月9日,中共豫陝邊區政府四分區主力八團進入洛寧,首戰在言里村紅疙瘩高地打垮上戈土頑喬明誠部,11日在柏樹嘴襲擊土頑王振鋒,18日擊潰盤踞娘娘廟的商民誠兩個中隊,活捉其父商老虎。1947年8月,洛寧宣告解放,根據當時鬥爭形勢需要,1947年9月11日,洛寧分為洛南、洛北兩個縣,洛北縣分為五個區委,其中上戈區委為第五區委,駐紮在嶺南村馬家大院。雖說洛寧當時已經解放,但國民黨的殘餘力量還未被完全消滅,加之部分土匪武裝勢力盤踞山區,當時還處於拉鋸狀態。1947年11月2日,頑匪劉維禮、王國基等率部在嶺南襲擊五區區公署,區長席太恆,副區長任成舟等36人犧牲。不得己,五區區公署再度任命新領導,後遷往羅嶺李家溝。據嶺南村歲數大的人介紹,現在馬家大院的房屋土牆上,還有當年留下的子彈洞。

馬家大院,她見證了幾百年來西部山區的歷史,清光緒三年(1877年)洛寧「赤地千里,麥米俱無收,次年春,麥米每斗價5000文,人相食。」人民百姓的苦難,可想而知。數十位革命先烈犧牲在她的懷抱。可到今天,當年的風光早已不在,當年的槍聲早已消失。坍塌的房屋,兀立的土牆,似乎訴說著她的淒涼。在此,強烈呼籲有關部門,趕快行動起來,修繕這處有光榮歷史的革命遺蹟,給後人一個緬懷先烈的體面的場所。

作者簡介:馬五三,男,生於1950年,洛寧縣城郊鄉在禮村人。1970年參加工作,洛寧一高中任教,中教高級教師。2010年退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8p3mwBJleJMoPMdMQ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