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醫--人體熱能體系陽氣的製造和流通是如何的? !!!

2020-03-22     健康醫學苑

一、陽氣


人體中的陽氣就是人體內的熱能量,現代醫學已經完全明白人體熱能的產生來源和產生全過程。現代的醫學科學顯示,人體產生熱能量,是有一個物質燃燒過程,由一個牽涉面很廣的體系共同協作完成,

首先,人通過呼吸,從鼻吸進氧氣,經過氣管到達肺;

第二,通過肺泡的運作,將氧氣輸入血液中,肺動脈將氧氣輸送到心臟;

第三,在心臟的支配下,血液攜帶氧氣從動脈輸送到全身,氧氣在體內同脂肪、糖類或蛋白質相結合,發生燃燒,產生出熱能、水和二氧化碳;

第四,熱能以血液為載體,在心臟的調節下從血管內流動,為人體供溫暖;

第五、二氧化碳和水分由血液攜帶,經靜脈輸送回心臟,經心臟再輸送到肺;

第六、由肺將廢氣從血液中分離出來,呼出體外,而後再將氧氣輸入血液,經動脈流向心臟。.

現代醫學是通過人體解剖和人體生理研究,認識到發熱現象的全過程,但是,在遠古的時候,中醫就已經掌握了人體發熱的所有秘密,知道人體的熱能是通過怎樣的臟腑協作產生的。中醫清楚地知道,人體中有一套很完整的發熱體系,它通過一系列的生產環節,不斷地為人體生產和提供炎熱的陽氣,準確地說,中醫對發熱體系的整體結構,參與製造陽氣的主導器官和輔助器官,製造陽氣過程,和陽氣流通運作全渠道等等,都已經了如指掌:


1、知道製造陽氣的主管器官和輔助器官是誰;

2、知道陽氣由燃燒產生;

3、知道產生燃燒的物質是什麼;

4、知道助燃物質的流通過程;

5、知道運送氣體的載體;

6、知道陽氣的運輸通道;

7、知道燃燒後的廢氣排放途徑。

中醫的基礎知識顯示,人體陽氣的製造和流通,由心臟系統和肺臟系統共同組成的體系共同完成,陽氣的製造過程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燃燒的主體系統部分,一個是燃燒的輔助系統部分,兩個系統分別由心臟和肺臟兩個器官主管。心臟系統是燃燒發熱的主體部分,整個燃燒發熱體系以心臟為主導,以肺臟系統為輔助,只要是為順利產生燃燒作出配合,它們共同配合完成整個燃燒過程。在整個燃燒體系中,還有一個管道式的流通網絡,和有一個非常高效率的運載工具,血管系統,不但是血液的流通管道,同時也是陽氣的流通渠道,而且還是助燃氣和燃燒廢氣的流通管道,而血液,不但是助燃氣的載體,燃燒廢氣的載體,同時也是陽氣的載體,簡單地說,血液在血管系統運行過程中,既運載助燃氣進入,又運載廢氣向外排放,同時又將陽氣運載到人體各處。

有這樣的疑問,古老的中醫真的知道從自然界吸入的氧氣,是人體燃燒發熱的助燃劑嗎?真的知道血液運載氣體的作用嗎?真的知道人體內燃燒發熱的機制嗎?從中醫的學說中,沒有說明血液能夠有運載氣體的記載,也沒有關體內燃燒發熱的詳細解釋,如果在沒有充足理據的支持,就武斷地肯定中醫在遠古的時代就有先進的人體科學知識,這樣的判斷肯定是不科學的,能夠說明中醫有先進的人體科學知識,唯一的方法就是提供有力的證據,以理服人。

一、中醫對血液運載氣體的認識

現代醫學發現血液中的血細胞能夠攜帶氧氣和二氧化碳氣,它將吸進的氧氣通過動脈輸送到人體各處,再從體內將廢氣攜帶到肺臟呼出,完成一個呼吸循環周期。在遠古時代,中醫明確地知道血能載氣,雖然沒有直接地指出血液有運載氣體功能方面的論述,但在它的一些論說中,就包含了這方面的全部知識。

中醫指出「肺主氣」,和「肺主呼吸」,現在人們都知道,吸進的氣和呼出的氣,由肺的擴脹運動和收縮運動完成,那麼,這些從鼻吸進的氣,跑向哪裡去了呢?《黃帝內經》這樣解說:「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大家應該注意到這很重要的一個解說,中醫的經典勞動著作已經明確地說出吸進人體的氣是「藏於心肺」,也就是在說,吸進的氣不單入到了肺臟,而且還進入到了心臟。吸入的氣藏於肺,人們容易理解,肺本來就是用來呼吸的,吸入的氣自然要藏在肺臟之中,對於氣還藏在於心臟,這就有點費思量了,因為心臟是充滿血液的器官,《黃帝內經》也明確記載,「諸血者皆屬於心」,在充滿血液的地方,心是怎樣藏住氣的?對這個問題,《黃帝內經》中沒有詳細的解釋,但它很肯定了這一點,肺臟系統吸進的氣,輸入到了心臟系統之中。

為什麼要特彆強調吸入的氣最終能夠為心臟收藏?原因是中醫知道了血液有運載氣體的功能,吸入的氣通過肺臟的作用,將它融入了血液之中,血液內包含著氣體,因血液由心統管,心中充滿了血液,血液藏氣也就等於心臟藏氣,這就是心能藏氣的真正原因。如果不知道血液有運載氣體的功能,絕對說不出心能藏氣這個事實,因為心臟中充滿了血液,根本就沒有容納氣的空隙,單從表面現象來看,根本就不能看出裡面藏有氣體,只有從本質上有正確的認識,知道血液是氣體的載體,才敢肯定地說出氣能藏入心裡。所以說,中醫早就知道血能載氣,雖然沒有特別地說明血液能夠運載氣體,但從「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的結論中,已經非常明顯地隱藏了這個道理。

二、中醫對人體內燃燒發熱的認識

為什麼說中醫早就明白陽氣由燃燒的方式產生呢?只要認真看一看《黃帝內經》就可以知道,它將心劃歸屬於火,「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其類火,」這是在說心臟是人體熱的來源地,好象是自然界的南方炎熱氣候,與自然界的火同屬一類,就象是人體中的火。火是什麼?火就是物質的燃燒狀態,由於人體中只有心臟「其類火」,說明了人們已經認識到心同人體內發生燃燒有直接的關係,是人體中專門主管熱能量的器官,用現代的說法是「火」的控制與管理機構。

對心臟是人體是中火的認識,表達出了兩項內容,一是說明在整個燃燒體系中,心臟是燃燒過程的主導者和主要管理者,整個燃燒過程都在心臟的管轄範圍內進行,二是說明陽氣的輸送系統中,心臟是熱能的調配中心,熱能的調撥分配由心臟進行調節。簡單地說,中醫已經清楚地知道心臟系統是陽氣的產生地和管理中心。

既然知道心臟對燃燒過程的管理,但是燃燒過程是怎樣進行的呢?中醫又是怎樣解釋人體內的燃燒過程呢?非常簡單,中醫將人體內發生燃燒產生陽氣的過程化簡濃縮為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它在《黃帝內經》說得很清楚,這就是「陽化氣」。「陽化氣」這三個字雖然極其簡單,但從中已經包藏了燃燒過程中的一切變化,第一,它說明在人體內有物質發生燃燒;第二,陽氣是人體內物質燃燒產生的熱能量;第三,體內物質發生燃燒後,變化成為無形的氣態。

「陽化氣」中的「陽」是指陽氣熱能量,「化氣」是指物質由有形的物狀態變化成為了無形的氣狀態,因為只有有形的物質才能變化成為氣態,物質由有形狀態轉化成為氣態,其過程還產生熱能,這指的就是「陽化氣」的燃燒過程,但是,究竟什麼物質化成為氣態過程中,也即是在燃燒中產生出陽氣熱能量呢?《黃帝內經》有交代,是由「陰成形」的人體體質,也即是組成人體的物質,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人體中的脂肪、糖類、蛋白質等,這些內體物質同外來的氧氣發生燃燒,產生出熱能量陽氣,同時也產生出燃燒後的廢氣二氧化碳。

三、中醫對呼吸與燃燒關係的認識

中醫雖然沒有專門地解釋從肺吸進的外氣參與了燃燒,但一句「肺主呼吸」,就明確地指出了肺臟在燃燒體系中的輔助作用,不要以為點出「肺主呼吸」是古代人自覺感受的生理現象,其實,中醫已經知道肺臟在整個燃燒體系中,是重點在管理氣的進出,吸進新鮮氧氣,呼出二氧化碳,起了輔助燃燒的作用,用現代的語言來說,肺就是助燃氣體的進入通道,和燃燒廢氣的排放通道。.

中醫真的知道肺臟的呼吸參與了燃燒嗎?這可以從《黃帝內經》對肺臟一呼一吸的區別中發現和證實,《黃帝內經》確定:吸入的是「五氣入鼻」,呼出的是「陽氣出上竅」。「五氣」是什麼樣的「氣」?「五氣」是指「五行」之氣,古時人們將自然界所有的「氣」按「五行」的性質為標準,分別區劃為「風氣、寒氣、熱氣、燥氣、濕氣」,也是說,自然之「氣」是由這五種性質的「氣」構成。「陽氣」是明顯地帶有熱能量的「氣」,在這一吸進與一呼出之間,氣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吸入時是自然之氣,呼出時是明顯性的熱氣,從這一呼一吸的前後變化過程中,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呼吸參與了陽氣的製造過程,肺臟吸進的「五氣」與呼出的「陽氣」,證明了肺臟系統在燃燒中起了輔助性的作用。

中醫學說中雖然沒有動脈血液運送氧氣,靜脈血液運送二氧化碳之類的記載,但最重要的一點是知道血液有運載氣體的功能,而且吸入的「五氣」與呼出的「陽氣」為不同性質的氣,兩者的性質不同,就必然有各自不同的流通渠道,否則的話,兩者就會發生混淆,由此可知,人體血管網絡必然要分為兩大部分,一個部分負責將外來的助燃氣體輸入體內,即現在所說的動脈,另一個部分負責將燃燒後的廢氣排放出體外,即現在所說的靜脈。

「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其意思是說人體吸進的外氣由鼻進入肺後,再通過肺臟的布施,進入了心臟系統內專門負責輸入的血管網絡,也即是動脈血管的血液中。「陽氣出上竅」是說明人體內發生燃燒後的廢氣排放,最終是從人體的上竅鼻子排出體外,從逆向思維看,這些廢氣必然也是要走由血液攜帶流向心,再由心進入肺,爾後經過肺的作用,分離出廢氣,再通過肺臟的收縮,從鼻呼出體外的道路。

《黃帝內經》對燃燒產生的廢氣性質有這樣的描述:「熱氣生清」,意思是說,在燃燒產生熱能後的廢氣顯得很清純,沒有任何顏色,一個「清」字就高度概括了廢氣的清晰透明性。《黃帝內經》還說了這樣的一句話:「故清陽出上竅」,到底這裡所說的「清陽」是什麼?《黃帝內經》有這樣一句說明:「陽氣出上竅」,這就明確指出這「清陽」就是「陽氣」,陽氣怎麼會從上竅排出?請不要誤會,這不是說人體的熱能從上竅鼻子排走掉,所說的這個「陽氣」,是指燃燒後帶有餘熱的廢氣,由於廢氣是物質燃燒產生的氣體,是由「陽化氣」過程中的產物,兼身上帶有殘餘的熱量,因此它屬於陽氣的範疇,故此也稱作為「陽氣」,又由於它具有高度的純靜清晰,故此又稱為「清陽」。

四、中醫對循環系統的認識

人體內的循環系統由三個部分組成,它們分別是心臟、血管和血液。心臟是循環系統最重要的部分,是循環系統的主管器官,它推動血液在血管內不斷地循環。血管是血液流通的管道性網絡系統,為心臟管理的運行網絡。血液是受心臟控制的運載工具,它被限定在血管網絡系統中運行。心臟通過血液的運載,將肺臟的氧氣經過動脈輸送到體內每一個細胞中,又將體內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廢氣經過靜脈運載到肺臟。

中醫是這樣認識循環系統的,《黃帝內經》告訴人們,「心之合脈」,這個「心」是指心臟,「脈」是指血脈,「脈為血之府」,也即是現在的血管系統,「合」是指組合,意思是說心臟與血脈緊密相連,由於血脈網絡呈封閉式,故此心與脈組成了一個封閉的渠道般的流通網絡系統。中醫沒有動脈和靜脈稱呼,但將經脈分陰陽,絡脈分陰陽,陰絡即是現在人們所說的靜脈,陽絡就是人們所說的動脈。動脈和靜脈是現代人對血管網絡的認識,陰絡和陽絡是古中醫對血管網絡的認識,我們不能強求古代人也有現代人的說法,稱呼不一樣不要緊,重要的是古人所指的東西和現代人所指的東西是同一物就成。由於「諸血者,皆屬於心」,心內的血液必然要在全封閉的血脈網絡系統中流動,由此可見,中醫對循環系統的認識和現代醫學的認識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解釋方面比較籠統和比較分散,不及現代醫學解釋得那麼詳細。

五、中醫對陽氣流通的認識

陽氣由吸入的外來空氣與人體的物質發生燃燒而產生,而這個燃燒過程又發生在血管網絡中,於是血管網絡系統,於是血管就自然成為了陽氣的主要流通渠道,在血管內流動的血液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陽氣的重要載體,由於血液運載了陽氣,故此熱的特點成為了血液的一個明顯特徵,因為血液的流通要受到心臟的控制,對血液的控制也等於對陽氣的控制,心內的血液攜帶了陽氣,使到心臟就像一團火,象一團熊熊燃燒的火,它不斷地輸出熱能,在心臟的調撥分配下,血液運載著陽氣經由血管網絡流向人體各個地方。因為血液不但運載陽氣,而且也運載助燃氣體和廢氣,所以,血管網絡不但是血液流通的渠道,是助燃氣和廢氣的運輸通道,更加是陽氣的配給運送通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ziEAXEBnkjnB-0zK0P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