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道路、橋樑與隧道設計,你不容錯過

2019-12-02     常江後浪

1)公路等級: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 ;

2)設計速度:80公里/小時;

3)路基寬度:整體式路基寬24.5米;

4)汽車荷載:公路—Ⅰ級 ;

5)地震動峰值加速度係數:0.05、0.1g;

6)設計洪水頻率:特大橋1/300,其他橋涵及路基1/100;

建設條件

項目區位於貴州高原向廣西丘陵南傾的斜坡地帶,海拔高程295~1356米,一般高差小於500米,路線經過區域地貌為溶蝕峰林谷地地貌、中低山構造侵蝕地貌和河流侵蝕堆積地貌。

項目區處於望謨北西向構造變形區,屬山字型構造體系。地質構造多為緊密褶皺構造,背斜、向斜數量較多,地層分布較緊密,呈條帶狀分布。主要有紅關向斜、火烘背斜、西蓋坡向斜、納銀背斜、波帽~播東~者康背斜等。

勘測過程

1、控制測量

平面控制測量沿公路布設四等GPS控制網、一級導線(五秒)控制網。布設Ⅳ級GPS點36個,一級導線點78個。

2、地形測量

全線1/2000地形圖採用航空攝影測量、三維數字化成圖,後對地形圖進行調繪、修測。成圖面積為97Km2。

3、路線

現場核查了沿線地形、地物,儘量避免大量房屋拆遷,避開大中型養殖場等,根據實地調查提出了相應的路線調整。

4、路基路面及排水

主要調查了沿線水系分布基本特徵、地表徑流、地下水位的相互關係及對路基、路面的影響。沿線調查防護方式及擋牆形式。

5、橋涵

小橋涵實地調查了區域排水體系、地形、水文,實地丈量了溝渠斷面、交角,並現場初步擬定沿線綜合排水體系、橋涵位置、孔徑、結構類型和其它附屬設施;大橋進行了中線、河床斷面及比降測量,並做了專門地質勘察,擬定了橋型、孔徑、結構類型和施工方案。

6、路線交叉

調查了被交叉道路現狀、交角和其它控制因素,初步擬定交叉類型、跨越方式、結構類型、孔徑等。

7、經濟勘測與調查

對沿線概算資料、占有土地、拆遷建築物及管線、施工條件及施工便道進行了調查。

8、線外調查

調查了沿線築路材料的供應情況、生產規模及材料價格。對荊州 、監利港碼頭及湖南華容塔市驛鎮等地的築路材料進行了調查和取樣試驗。

1)公路等級: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 ;

2)設計速度:80公里/小時;

3)路基寬度:整體式路基寬24.5米;

4)汽車荷載:公路—Ⅰ級 ;

5)地震動峰值加速度係數:0.05、0.1g;

6)設計洪水頻率:特大橋1/300,其他橋涵及路基1/100;

路基、路面及排水

1)高速公路,雙向四車道,設計行車速度80km/h,路基寬度24.5m。

2)填方高度每8m一級,當邊坡高度小於10m,一坡到底。

1)高速公路,雙向四車道,設計行車速度80km/h,路基寬度24.5m。n

2)挖方高度每10m一級,當邊坡高度小於12m,一坡到頂。

墩身處理措施:路堤一級邊坡以下採用開山石渣或隧道洞渣填築;根據需要路堤中部鋪設土工格柵,坡腳設置護腳;填方長度大於100m的路段,每填築2m高,採用衝擊壓路機增強補壓;長度小於100m的路段,每填築4m採用1000KJ普夯補強。

基底處理措施:基底承載力不足的粘性土,採用夯(壓)實處理;基底為水田、水塘及淺表軟弱土,對基底進行換填處理;基底為深層軟土,按特殊路基處理。

填方邊坡:

1)以生物防護為主,圬工防護為輔的防護方案

2)高度≤4m時,三維網植草防護,<2m不設三維網;

3)大於4m

4) 沿河、沿溝浸水路堤段,M7.5漿砌片石防護;

5) 跨河或沿河縱向布置的橋頭,M7.5漿砌片石防護。

挖方邊坡:

1)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儘量採用生物防護。

2)高度≤6m時,三維網植草防護,<3m不設三維網;

3)大於6m

4)強風化石質邊坡客土噴播、護面牆、錨杆(索)框格等;

5)整體穩定性好的硬質岩邊坡,控制爆破後一般不防護。

橋樑、涵洞

1、汽車荷載:公路-I級;

2、設計洪水頻率:特大橋 1/300;大、中、小橋、涵洞 1/100;

3、通航:錦江6級通航要求;

整體式:2×(0.5m防撞護欄+凈11.2m橋面+0.5m防撞護欄+0.05m中央分隔帶)=24.5m

橋樑下部結構:

1)墩高h≤35m時,下部結構採用圓柱墩。

2)當35m<墩高 h ≤ 60m 時,下部結構採用矩形墩。

3)當墩高h≥60m時,下部結構採用空心薄壁墩。

4)橋台儘量採用柱式橋台;個別較高橋台採用肋板台、重力台。

5)墩台基礎根據地質實際情況,採用樁基礎或擴大基礎。

陡坡橋樑設計:

1)陡坡路段墩台樁基的縱斷面、橫斷面準確測量;

2)對於陡坡橋樑樁基儘量採用人工挖孔樁施工,減少機械施工對山體的擾動; 3)對於陡崖路段儘量採用繞避的方式處理,在不得不跨越的時候,通過跨徑調整以保證樁基距離陡崖有足夠的安全距離

典型橋樑設計

剛家灣1號大橋

擬建的剛家灣1號大橋位於銅仁市碧江區燈塔辦事處境內,橋樑主要跨越濱江大道,其路基寬度28m。

本橋橋墩最高約20米,橋樑上部結構採用8×40米預應力混凝土T梁,下部橋墩採用柱式墩、樁基礎,橋台採用重力台、擴大基礎。

最全道路、橋樑與隧道設計,你不容錯過

黑岩坪1號大橋

擬建的黑岩坪1號大橋位於銅仁市碧江區燈塔辦事處境內,橋樑主要跨越6號路,其路基寬度21m。

本橋橋墩最高約28米,橋樑上部結構採用10×40米預應力混凝土T梁,下部橋墩採用柱式墩、樁基礎,橋台採用重力台、擴大基礎。

中木林大橋(K線)

擬建的K線中木林大橋橋樑起點位於碧江區中木林村東北,橋址區地貌類型屬橋剝蝕殘坡積地貌,上覆土層為第四系殘坡積粘土及沖洪積砂卵石,下伏基岩為灰白色快狀結晶白雲岩夾角礫狀白雲岩、灰白色厚層狀結晶白雲岩、夾鯽狀白雲岩。本橋跨越馬岩河谷(深120m寬310m),最大橋高約110m。

黃臘溪1號大橋(K線)

擬建的橋樑位於碧江區吳家灣村北,橋位處地質情況以灰岩、頁岩及斷層破碎帶為主,存在岩溶、斷層破碎帶、崩坡積層。

橋跨布置為65+120+65+40 。主橋採用65+120+65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結構形式,主墩採用雙薄壁空心墩;引橋採用40mT梁,橋墩採用矩形墩;橋台採用柱式台、樁基礎。

銅鼓灘2號大橋

擬建的銅鼓灘2號大橋位於銅仁市碧江區漾頭鎮境內,橋樑上跨擬建的渝懷鐵路(複線)隧道,隧道寬度為7.5m,埋深14~42m。

本橋橋墩最高約48米,橋樑上部結構採用19×40米預應力混凝土T梁,下部橋墩採用柱式墩、空心薄壁墩、預應力砼門架墩、樁基礎,橋台採用重力台、擴大基礎。

龍坡大橋

擬建的龍坡大橋位於銅仁市碧江區漾頭鎮境內,橋樑上跨已建的渝懷鐵路隧道,隧道寬度為7.5m,埋深30~45m。

本橋橋墩最高約73米,橋樑上部結構採用11×40米預應力混凝土T梁,下部橋墩採用柱式墩、空心薄壁墩、預應力砼門架墩、樁基礎,橋台採用重力台、擴大基礎。

錦江大橋(K線)

擬建的K線錦江大橋橋樑起點位於碧江區九龍村北錦江北岸,橋址區地貌類型屬剝蝕殘坡積地貌,上覆土層為第四系殘坡積粘土及沖洪積砂卵石,下伏基岩為黃綠色板狀頁岩、下部長石質砂礫岩、砂岩。主要跨越渝懷鐵路拜么坡1號隧道、縣道X500、錦江、惡灘村村道、惡灘村。主橋最大橋高約86m。

隧道設計

1)公路等級: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

設計速度:80公里/小時

2)建築限界:凈寬:10.25m

凈高:5.0m

3)隧道內縱坡:0.5%≤i<4.0%

4)隧道路面橫坡:2.0%~3.0%

主洞採用單心圓內輪廓, R1=555cm,斷面面積,65.61m2,內輪廓總高8.60m,設計標高點至拱頂高度7.10m,內輪廓總寬10.796m,適用路面橫坡-4.0%~+4.0% 。

1)採用「早進洞、晚出洞」,以環保為出發點,結合洞口地形進行設計的原則。

2)一般採用明洞或削竹式洞門,洞口地形較陡或偏壓時採用端牆式洞門,洞口位於懸崖峭壁採用倒削竹式洞門。

隧道概況

1)遼箐隧道長602.5m,隧址區屬於溶蝕峰林谷地地貌類型,洞身地形較為平緩,最大埋深約100m;

2)隧道進出口地形較為平緩,覆蓋層較厚,植被茂密。

1)本寨隧道長467.5m,隧址區屬於中低山構造剝蝕、侵蝕地貌類型,洞身地形較陡,最大埋深約

2)隧道進出口地形較陡,覆蓋層較薄,部分基岩出露,植被稀疏。

1)關口田隧道長2515m,隧址區屬於中低山構造剝蝕、侵蝕地貌類型,洞身地形較陡,最大埋深約421m;

2)隧道進出口地形較陡,覆蓋層較厚,植被茂密。

1)猴場關隧道長2515m,隧址區屬於溶蝕峰林谷地地貌類型,洞身地形較陡,最大埋深約247m;

2)隧道進出口地形較陡,覆蓋層較厚,植被稀疏,進口存在偏壓。

1)坎邊隧道長927.5m,隧址區屬於溶蝕峰林谷地地貌類型,洞身地形較陡,最大埋深約211m; 2)隧道進口為懸崖峭壁,基岩出露,岩溶發育,風化嚴重;出口地形較緩,覆蓋層較厚,植被稀疏。

來源:築龍論壇

版權屬於原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zQwxm4BMH2_cNUganE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