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被打大的孩子,跟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明顯差別?

2020-08-15     育兒小娜

原標題:從小被打大的孩子,跟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明顯差別?

不同的家長教育孩子,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有的家長崇尚「棍棒教育」,即孩子聽話萬事大吉,孩子不聽話就打一頓,打到孩子聽話為止。還有的家長反而不贊同這種教育方式,他們崇尚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自由快樂的成長。也就是說,這類家長從來不會打孩子。

那麼兩種教育方式,帶來的教育效果,到底會有什麼不同呢?那些從小被打大的孩子,和那些從小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又會有什麼差別呢?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孩子的差別

1、性格差異

從小經常挨打的孩子,因為長期生活在傷害之中,所以性格上難免會變得比較偏激。

有的孩子由於長期挨打,性格變得比較怯懦、內向、自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還有的孩子受到父母暴躁性格的影響,慢慢也變成了那樣的人。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一旦發生不如意的事情,習慣用拳頭解決,害人害己。

而那些從小沒挨過打的孩子,則不一樣了。因為自己從小生活在一個很幸福、很輕鬆的環境中,所以對於挨打孩子的遭遇,並沒有什麼概念。不過也因此,這部分孩子,會因家長的影響也變得反對暴力,將來教育自家孩子的時候,也會向父母學習。

2、承受能力不同

雖然說家長的「棍棒教育」,不一定真的適合教育孩子,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挨過打的孩子,也有他們獨特的優點,就是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強。

因為從小被打過,被罵過,所以孩子再次遇上挫折,遇上困難的時候,也不至於輕易的陷入崩潰的境地。而那些從小沒挨過打的孩子則不同。

因為從小過得順風順水,也沒經歷過大受打擊的情況,所以表面上看來,孩子成長得很好,但實際上卻存在一定的隱患。

等孩子真的遇上了大難題,遇上了令他很受傷的局面,孩子的心理不一定扛得住,而扛不住的孩子就可能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甚至傷害自己。

可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到底對孩子寬鬆一點,還是嚴格一點,需要家長們自行把握分寸。

「棍棒教育」,值得推崇嗎?

所謂的「棍棒教育」,就是指孩子不打不成才的意思。但是,打孩子未必就真的能達到家長想要的效果。

如果家長失了分寸,那麼不僅會給孩子的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而且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會有一定的影響。當然,如果掌握好了分寸,那麼倒是可以給孩子起到一個震懾、教育的作用,還能鍛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所以,並不能說一味的否決「棍棒教育」,畢竟生活中,有的時候孩子不聽話,家長好說歹說沒轍,稍微教訓一下孩子,可能效果更好。

孩子難以管教,家長應該怎麼做?

1、停止溺愛

孩子不聽話,越來越難以管教,說到底和家長的養育方式,可能有很大關係。就比如家長溺愛孩子,縱容孩子的壞習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變得自以為是,把誰都不放在眼裡。也就是說,孩子慢慢變得誰也管不了了。

所以說到底,想讓孩子停止「變壞」,家長必須停止對孩子的溺愛。的確,家長寵愛孩子、疼愛孩子無可厚非,這能讓孩子在一個有愛的環境中成長,但是寵愛過了界,只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2、做孩子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品行、性格,或多或少也會受到父母的影響。生活中,家長本身不好溝通,人際關係處理得不好,那麼這種情況便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讓孩子也慢慢變成一個不好相處的人。所以,要求孩子改變之前,家長應該先反省自己,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3、耐心教育

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過程,孩子不聽話,那麼家長需要一定的耐心,一定的時間,才能讓孩子改正,家長別著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yzL8HMBLq-Ct6CZEZ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