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尋味星球(eat_planet)從縣城風味、本地攻略到人情味小店、餐廳指南,這裡簡直就是吃貨聚集地
都說北疆看風景,南疆看人文。
而在南疆眾多地域中,「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這句同樣廣受認可。
@田田
@lets.go_now
無數人把喀什作為自己的南疆第一站,最起碼也是行程里不可落下的重要一站。
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疏勒的所在地便是喀什。雖然時間流逝,但相對封閉的環境,讓這裡仍然像一座巨大的露天人文風情博物館。
@ihateonionrings
即使不出城看風景,只是把老城一寸寸看遍,就能讓心中生出無盡感慨。
@沈洋
@田田
比起北疆,阿球其實更愛南疆。但上班族前往新疆其實並不是件容易事,因為新疆實在太大了。
從北邊的喀納斯到南邊的喀什有2100公里,跟北京到廣州的距離差不多。
阿球4月的行程,飛抵喀什,呆幾天後1天1夜的車程前往塔什庫爾干,自駕中巴友誼之路——喀喇崑崙公路。抵達帕米爾高原下的杏花村(庫克西魯克鄉),一年花期只有15天,雖然最快也要明年見,但因為太漂亮所以拉出來炫耀一下 @田田
但即便每次「轉場」都要坐到屁股痛,南疆依舊去了不後悔的樂土。
一是因為,夢幻如油畫般的美景,一看到就能忘記所有辛苦。
二是因為旅行過程中遇到的許許多多人、發生的許許多多故事。
北起喀什的喀喇崑崙山公路,途經白沙湖 @田田
阿球很奇怪的就是,讓人寒毛直豎的震撼美景回來跟人描述就是「美!太美了!不看一輩子可惜!」
喀什古城逛巷子,玩鬧的孩子是美麗的風景線 @田田
@to_london_
但旅途中遇到的人與事,就能像是上一分鐘剛經歷過一樣跟人叨叨好久:
比如巷子裡無憂無慮的孩子,漢語說得不流利,害羞但又活潑地跟你說「你好」、「再見」,大大的眼睛滿滿都是童真;
站著等朋友時,突然被旁邊的攤主投喂,不要求你買,就是單純的讓你嘗嘗;
@田田
到了新疆你會發現,它並不是別人口中的「不安全」、「不友善」,它其實美的純粹又自然。
而實際時間比北京時間晚的兩個小時,讓夜貓子阿球在這裡找到了歸宿。
天大亮逛夜市,人生難得幾回尋。
喀什古城逛巷子,玩鬧的孩子是美麗的風景線 @田田
不過事物總有兩面性,減肥的人還是放棄來找虐,畢竟在喀什一天吃8頓不是什麼難事。
@cottisch
@電影《追風箏的人》
前往喀什的理由原先也有萬萬千千,但《追風箏的人》的取景讓無數電影迷們也興起打卡念頭。
老手藝剃鬚整面 @raymond.ang.ht
喝茶是當地人的日常生活 @jeanmarcbalsierephoto
喀什全稱「喀什噶爾」,意為「玉石集中之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2000多年。
這裡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是中外商人云集的國際商埠;還是新疆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angelo_zinna
居民以維吾爾族居民居多,語言溝通上可能有些不暢,但也因此保留了許多原始的民族風情。
許多人沉迷喀什的生活感,而當地人的友好是阿球每個去過的朋友都要感嘆的溫暖。
@khairi95
去百年老茶館裡發獃喝茶,聽隔壁維吾爾大叔們聊天,興致來了也許他們會邊彈邊唱......
@raymond.ang.ht
每天都開放營業的東門大巴扎(喀什中西亞國際貿易市場)近萬種商品琳琅滿目,還有一條專門的美食街。
@sweetsaltyandalittlenutty
@marliesreimering
混在當地人群中逛牛羊巴扎(周日開市),味道不清新、環境也不能講究、語言更是聽不懂,但那股子「生氣」就是能讓人一想起來就開心。
你還能看到電視上、書本里描述的「袖子裡的交易」。
好評如潮的紀錄片《尋找手藝》,喀什做陶器的吐爾遜江大叔出鏡
赫赫有名的手工藝一條街——庫木代爾瓦扎路。
當地最有名的手工匠人們幾乎都在這條街上集結,瀕臨失傳的傳統工藝也因此得以延續生命。
喀什代表性的土陶器 @lsb762688
一點一點手中打造 @《新疆味道》
木器、銅器、鐵器、樂器、地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一處細節都是手工一點點去摳。
把祖輩的手藝傳承下去,仿佛已經成了他們刻在心尖上的生活信條。
/逛老城夜市/
@CGTV
除了巴扎,夜市也是不可錯過的美食聚集地。
烤饢、烤全羊、烤肉、烤魚、烤南瓜……能烤的幾乎全都在,還有拌黃面、面肺子、米腸子各色小吃。
一攤一停不是夢想。
羊雜碎湯
羊雜碎湯攤位的標誌 @lukas_abraszek
@CGTV
夜市代表美食之一。
羊肝、羊心剁碎和米混合灌入羊腸;麵漿灌入羊肺,蒸熟。
點單時,羊腸剁段、羊肺切塊,再配上羊湯、香菜、辣椒油,一碗羊雜碎湯就出爐。
@央視《消費主張》
看不見任何熟悉的羊雜碎原狀,但精心加工後的味道大集合,還是能讓人贊上一句「好吃」!
烤蛋
@uyghur_resim
從鵪鶉蛋到鴕鳥蛋各個size都可以找見,炭烤出無盡風味。
最受歡迎當屬烤鵝蛋,尖頂部敲開,倒出部分蛋清,撒入十幾種調料,直接放在炭火中烤。
蛋清(水分)的缺少讓烤鵝蛋的實感更加紮實,比起蛋更像在吃糯米。
沙朗刀客
@CGTV
維吾爾族傳統冰品,冬天雪水凝凍成的冰,鑿下來放入冰窖保存。
夏季天熱之後就運到巴紮上開做沙朗刀客。
@CGTV
用一把小鏟子鏟下一碗冰,加入酸奶、糖漿,拋向空中攪拌均勻,酸甜解暑。
攪拌時不斷拋高的「表演」總能讓人駐足觀看。
/進百年老茶館/
@hediehkazemi
各種紀錄片以及《追風箏的人》的取景,讓這個喀什現存唯一百年老茶館人氣越來越旺。
@f_lesage
站在吾斯塘博依路與菜巴扎路的岔路口,不自覺被這棟二層樓的綠色伊斯蘭風格建築所吸引。
雖然已經成為遊客打卡點,但阿球仍然覺得這裡是領略喀什風情、不可多得的場所。
@田田
@uan27092
本地人對茶館的感情天長地久,即使已經天黑,逛完夜市,仍有許多人來喝上一杯茶再回家睡覺。
有的老人已經花上了半輩子泡在茶館,即使對著粗糙的磚茶,和多年老友圍坐在一起,似乎就沒什麼煩惱不可以傾訴~
@to_london_
百年間,「茶單」不斷擴充。人參茶、薄荷茶、鐵觀音茶、椰棗茶甚至還有斯里蘭卡紅茶等。
藏紅花做成的糖聽起來就很厲害。
/抓飯/
紅黃蘿蔔 @noom_k.i
喀什傳統抓飯只用黃蘿蔔 @《新疆味道》
全新疆都有抓飯,但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比較大的區分點在於北疆抓飯使用胡蘿蔔,南疆則使用黃蘿蔔,「兼容並包」的烏魯木齊則兩種參半。
貨真價實羊肉抓飯 @《新疆味道》
炒制過程中加入的羊油讓每粒米都油光鋥亮、有滋有味。
抓飯中,蔬菜較少的占比讓新疆人一般會配上幾個小涼菜一起,最為經典的皮辣紅讓這頓飯更加滿足。
艾力扎提抓飯館
塔吾古孜路與世紀大道交叉口的石榴轉盤旁
/饢/
@likeapostcard
提起新疆美食,大家都知道饢。
但其實傳統饢的種類就有幾十種之多,後來不斷創新,更是突破了一百種。
肉眼可見的薄 @央視《消費主張》
@《新疆味道》
最為常見的艾曼克饢,雖然看起來個極大,但其實極薄,剛出爐時又脆又香,不用配任何就吃到停不下來。
因為中間有個窩窩,所以叫窩窩饢 @《新疆味道》
泡缸子肉的羊湯 @《新疆味道》
小、厚、圓的窩窩饢。因為韌性高、較硬,必須配著湯湯水水一起。
@《新疆味道》
喝茶的時候,你也能見到許多當地人將饢泡過茶水吃,是當地人的香甜下午茶。
/烤包子/
@cofcasianstudies
比較特別的是牛肉和羊油混合,雖是牛肉包子也能吃出羊的香味。
外表酥脆,一口留香。
/缸子肉/
@scottmallinson
@《新疆味道》
缸子肉,雖然看起來平平無奇,但其實也是誠心和用心混合的產物。
@alipoint
一缸肉最少要燉1個半小時-2小時以上。不停開蓋將血沫和油撇出去。
一缸一塊肉,燉煮出來底部少少的湯,是一滴也不能錯過的精華。把掰開的小塊饢泡進去,讓這個秋天暖洋洋。
/烤肉/
@sweetsaltyandalittlenutty
新疆牛羊肉好,不用多說。
個大分量足也是特色之一。穿在鐵簽簽上,撒上孜然,怎麼吃都不膩。
@央視《消費主張》
除了傳統烤肉,饢坑肉也是必嘗。
比烤串的肉個頭更大,一口咬下去,肉緊實,但內里的油脂也在咀嚼中不斷衝擊味蕾。
/鴿子/
@大靜
鴿子也是喀什人常吃的肉食,巴紮上也能看到鴿子交易。
烤鴿子、鴿子湯,是較為常見的兩種做法。
鴿子湯 @傻妞兒
肉嫩、煮的時候還會加入鷹嘴豆。鴿子和湯分開上,可以看作是吃鹵鴿然後送了一碗原湯。
新生命鴿子湯店
色滿路35號附近
/無花果/
@Dominic Galeon
鮮榨石榴汁 @《新疆味道》
甜到齁是許多遊客對於新疆水果,尤其是葡萄的普遍印象。
9月的無花果,熟到軟趴趴,遠看以為是什麼糕點,不等帶回去洗,直接撕開皮開吃。
甜到無法形容。
老冰山(希發)奶油冰淇淋
@Yyy111
雖然招牌改成了「老冰山」,但喀什人還是習慣把它叫做「希發」。
手工無添加,位置就在喀什清真寺旁邊。路過可以嘗一嘗。
@3公子
@Lisawho
紙杯裝的牛奶冰激凌是招牌,奶香味並不會特別濃,可以嘗出來但整體還是清爽。
也有桶裝挖球的,味道選擇有很多。
地址:努爾貝希路1號西側
· END ·
那一座城合作諮詢QQ:448444323/3256736等公共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