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厚的父親如何造就出敗家的兒? ——「我今年沒有iphone7就沒有你這個爹」

2020-07-18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憨厚的父親如何造就出敗家的兒? ——「我今年沒有iphone7就沒有你這個爹」

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的缺憾!——李嘉誠

看到視頻中16歲的兒子信誓旦旦、理直氣壯、強詞奪理的逼著快遞員父親買iphone7並讓其下跪的場景,我內心極其酸楚、悲涼,這樣的孩子,他今後的人生註定是失敗的,註定會危害一個家庭、危害社會!這位父親他有多麼寒心,多麼恥辱,多麼失敗,每天在兒子的打罵聲中痛苦煎熬的生活?網上太多這樣的家庭悲劇如今已經司空見慣,慣子如殺子的報道也是屢見不鮮。

試問誰想要這樣大逆不道的孩子,誰想做這樣委屈的父母?家庭教育失敗的原因在哪?老師常感嘆的說,這是我們幾代人拋棄了古聖先賢的教誨,不重視孝道,不講倫常,不學倫理道德,父不父,子不子,而去盲目學習西方文化帶來的悲劇!父親是孫子,兒子是父親,倫常完全顛倒,當父親的沒有其尊嚴之相,對子女說話總是小心翼翼,唯恐惹其變臉不開心;當子女的沒有其敬順之心,對父母總是天經地義的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我回憶自己曾經不孝父母的行為,心生慚愧。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父母是樸實厚道的農民,他們給予自己無私的愛中多是溺愛與嬌慣,什麼好的都可我來,順我的心,滿我的願,使自己變得非常自私,為所欲為。我內心漸漸樹立了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既然是我父母,愛我為我做什麼都是應該的,我向他們索取是應該的。我把偉大的父母當成義務奉獻者。直到我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誨後,我才知道自己曾經有多麼忤逆不孝!

對照《弟子規》經典,自己活了四十歲,一條也沒做到過。認真反省自己的不孝始於從小沒有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自己的私心始於從小沒有做到「物雖小,物私藏」;自己的慾望始於從小偷吃一塊糖,沒有做到「事雖小,勿擅為」;......長大後自己人生之所以會遭遇諸多坎坷皆是源於自己的不孝,正所謂「諸事不順因不孝」。古聖先賢的教誨,真實不虛。

視頻中看似憨厚的父親如何造就出敗家的兒?這不得不讓我們為人父母去深思和警醒呀!為人父母從哪裡做起,才能不讓視頻中這樣的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呢?

孝經有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老師常鼓勵我,明白道理後就要從當下做起,勇猛改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觀念和行為,俗話說:教兒教女先教子,給孩子重新做個好榜樣,因為人性本善。《說文解字》中「教」字解釋為上所施,下所效。這讓我想起自己記憶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母親在我的奶奶去世前病重的日子裡,義不容辭的擔起照顧奶奶直到把奶奶安祥送走。那時父親在外地做生意回不來,父親兄弟姐妹共七個,他們都更有條件照顧奶奶,但沒有積極主動的,兩個姑姑也是來看望一下就回去了,奶奶去世了他們都來痛哭。

母親一個人不僅要照顧我們兩個小的,還要忙著農家活,還要細緻入微的照顧奶奶,每天都是趟黑起早的,但母親沒有一絲毫的怨言。我和妹妹那時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對母親的做法還不太贊同。學習傳統文化後,我常常會回憶這段往事,內心都是無比的感恩母親,母親用她那無私的愛心,處處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在影響教育我,喚醒了我沉睡已久那顆麻木忤逆不孝的心,所以長大後不管自己的人生出現多大的不順,因為想起父母的愛而沒有墮落,反而能夠堅強從容的面對。如今我的父母已年過六十,我因為有他們的陪伴而感到無比的幸福!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愛

亘古綿長,無私無求

不因季節更替,不因名利浮沉

這就是父母的愛

善待自己的父母, 他們永遠是最愛你的

別到了「子欲養而親不在」時才去體會父母的愛!

來源:撫順市傳統文化研究(ID:fssctwhjyxx222999)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xksY3MBnkjnB-0zz9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