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電影院155天,想它。
對於影迷來說,這或許是我們離開電影院最長的一段日子。雖然中間屢次有重開電影院的消息,但至今還沒有一個真正確定的日期,影迷們只能苦守這漫長的等待。
因為對於許多人來說,電影院不只是娛樂。
電影是造夢的藝術。在電影里,我們能看到此生或許不會踐足的遠方,不曾經歷的生活,不能體驗的情感。當我們安靜地坐在銀幕前,所期待的絕不只是視覺的奇觀,更是人生的補足。
正因如此,我們才會對《天堂電影院》有那麼多意難平。老放映員留下了所有被裁減的親吻,並將其剪輯在一起投放在電影院,似乎就是他獨自回味的一生,關於電影的一生,關於一生的夢。
而近來的一部日本電影,也講述了一個相似的故事。日本大正時代,一個行將就木的行業,一段似乎如默片般的鬧劇,一場本該幸福的愛情。
周防正行新作,被視為「日本版《天堂電影院》」——《默片解說員》。
《默片解說員》
Talking the Pictures!
導演: 周防正行
編劇: 片島章三
主演: 成田凌 / 黑島結菜 / 永瀨正敏 / 高良健吾 / 井上真央
類型: 喜劇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片長: 127分鐘
1
什麼是「默片解說員」?
「電影曾經是無聲的,但在日本幾乎沒有這個階段,因為有活動弁士的解說。」《默片解說員》的字幕如是說。
在日本人看來,沒有聲音的默片一直被視為是殘缺的藝術,需要「活動弁士」對電影內容進行解說來補足其觀賞。這些「活動弁士」,也就是電影所謂的「默片解說員」。
在默片時代早期,「默片解說員」和樂隊一樣,也是電影院裡的標配。
畢竟回看哪怕是那些經典的默片,如果沒有配樂照樣顯得枯燥且滑稽。彼時高糊的畫面在無聲情況下(加上放映機單調的轉盤聲),根本無法留住觀眾甚至很催眠。
而且在進入20世紀之後,電影長度普遍達到15分鐘(所謂一本,大約是一卷膠片的長度)以上,如果沒有聲音將完全難以容忍。
1905年的15分鐘長片《火車大劫案》
更別說對於習慣了戲曲這些視聽齊全表演的中國、日本等東亞觀眾。很有名的例子是,1905年中國最早的電影《定軍山》在北京大觀樓上映,觀眾們看螢幕上「小叫天」譚鑫培干張嘴不出聲著急,直接全場合唱了「這一封書信來得巧」。
《定軍山》
如果再往前追溯,電影的雛形「拉洋片」,在天橋放映的時候也有響應的配唱詞,郭德綱經常唱的「再往裡面再看噥」就是。
而在日本,「活動弁士」也就是默片解說員,承擔起了將銀幕上的畫面轉變為視聽大戲的功能。
在彼時日本電影行業和觀眾的眼裡,電影天然是由作品和解說兩部分組成的。電影里就出現過,為了配合茂木的解說,還需要放映員調整拉片速度。
甚至一位優秀的解說員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如電影里染谷俊太郎的操作,將一部愛情片解說成了「ghs」,居然大受歡迎。而這是現實中名弁士大藏貢的經典騷操作。
這樣的活動弁士,知識面、語言能力、控場能力可謂無一不精。
或許可以理解,為什麼在1910年出現了電影字幕、解說員在其他國家基本消失之後,日本的解說員們在大正年間(1912-1926)反而迎來了高峰期,直到1926年出現有聲電影之後,才慢慢進入衰退期,並在1930年前後退出電影舞台。
彼時日本的電影解說員有多紅?從《默片解說員》電影中能看到,完全就是明星的待遇!
帶著電影周遊各地,所到之處,影迷夾道歡迎,如向台下暗送秋波的茂本貴之已經完全是偶像型藝人。而染谷希望成為解說員,正是因為對前輩山岡秋聲的崇拜。
他們是院線老闆的座上客,甚至是許多導演、演員巴結的對象。
在片中,茂本和染谷都曾推薦梅子參演電影,染谷的粉絲甚至包括日本電影草創時代的名導演二川文太郎,《默片解說員》片尾字幕時還出現了他的作品《雄呂血》畫面。
但在電影所描述的1926年,已經是「弁士」們最後的黃金時代。此後幾年裡,正如山岡秋聲所預言的,電影作為完整的藝術作品本身被重新看待,曾經的明星們就此失業。
1930年,以解說歐洲藝術片著稱的名弁士須田貞明在絕望中自殺。他本名黑澤丙午,在他的黃金時代,帶著弟弟在影院看了大量電影,甚至介紹弟弟去片場學習。後來他的弟弟也成為電影人,就是電影天皇黑澤明。
而《默片解說員》再現的,就是他們在鼎盛時代的榮耀、慾望和熱愛。
2
關於電影與夢,或許關於愛
多年以後,染谷俊太郎坐在監獄裡,準會想起少女帶他逃票去看電影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手動文藝)
少女叫栗源梅子,母親是個妓女,因此長年來回搬家。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劇院「青木院」門口,她得知名弁士山岡秋聲將帶來表演。梅子回頭問同村的熊孩子,要不要一起去看電影,她還從未看過。
熊孩子倒像是個老手,還專門跑到附近商店偷來了一板牛奶糖。他告訴梅子,看電影一定要配牛奶糖。
那次觀影對於梅子和熊孩子的衝擊都不小。此前不久,在本地某劇組拍攝電影的時候,一夥熊孩子闖進鏡頭撞倒了男主角,沒想到為了節約膠片,導演居然把那條鏡頭留了下來,兩個孩子就此第一次「觸電」。
幾天後,再次試圖遛進電影院不成,為了安慰梅子,熊孩子惟妙惟肖地向她模仿了一段《怪盜吉格瑪》的解說,哪怕沒有畫面,卻活靈活現。熊孩子說,他將來想成為「弁士」,而梅子卻希望成為演員來改變命運。
熊孩子就是染谷俊太郎。十年後,他成為了「弁士」。只不過,他服務的流動放映隊是個盜竊團伙,專門趁村民看電影的時候,到他們家裡去洗劫。夜路走多碰到鬼,終於露餡了。
團伙老大追著卡車讓脫身的俊太郎拉他一把,早已不滿現狀的俊太郎卻把他一把推了下去,自己之後卻也掉下卡車,正好拿到了團伙的一箱子錢。
回到家鄉的俊太郎,化名進入青山館打工。而此時的青山館已經岌岌可危,大財主橘家剛剛開了自己的戲院,將觀眾搶奪了不少。多位樂隊成員,甚至名「弁士」茂木貴之,都轉投橘家門下。而大名鼎鼎的山岡秋聲,已經成了爛酒鬼。
結果一次陰差陽錯,頂替山岡上台的俊太郎,居然成為聞名遐邇的大「弁士」!也就在此時,已經成為女演員的梅子也出現了,小橋上一句「牛奶糖」的暗號,讓兩個失散多年的小夥伴確認了彼此。
但此時的俊太郎,已經捲入了橘家對青山館的打壓;就在此時,當年的團伙老大現身小鎮,成為橘家的打手,他不但要報復,更想拿回那筆錢;曾經調查團伙、追查「假山岡秋聲」的警察,如今是青山館的座上客;更要命的是,錢居然丟了……
電影最後並沒有如預料的,來一次默片式的「Happy Ending」,一場鬧劇之後,每個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每個人也都付出了代價。
名弁士的榮耀一去不返,新的名利場分隔了舊日恩怨,被火焚的電影院,仿佛覆水難收的理想和愛情。
想做弁士的俊太郎,想做演員的梅子,他們仿佛構成了日本早期電影的兩元。或可認為,導演由此完成了一個隱喻,兩者度過了漫長的蜜月期之後,當弁士們迎來生存危機,電影製作行業在徹底失望之後選擇了放手。
多年之後,再度聽到《怪盜吉格瑪》的解說,已經是監獄裡的自娛自樂,曾經歡欣鼓舞的少女,如今已是五味雜陳的名媛。
這是個關於愛情的故事嗎?或許是,或許那些如膠似漆生死與共都是真的;但,不會有明明無望的等待,也不會有現實里的義無反顧。
這是電影的夢,當生活的光灑進來,夢就該醒了。
3
十年一覺電影夢
一個關於電影的故事,一部早期日本電影行業的風情畫。拍出這樣的佳作,周防正行是第一人選。
他被視為日本當代最具知識分子氣質的導演之一,經常會關注一些看似冷門的文化角落,比如《五個光頭的少年》講述「相撲」社團的故事,《談談情,跳跳舞》則通過英式交誼舞看日本的中年危機。邊緣人物的情感和特點,他格外能夠捕捉。
更別說這次,他還拉上了井上真央、永瀨正敏、池松壯亮、竹中直人等一眾大咖友情客串,高良健吾、竹野內豐等加盟。兩位主角分別是26歲的成田凌和22歲的黑島結菜,青澀可人卻帶著絲絲迷茫。
而當他用作品致敬日本早期電影,選取「弁士」作為突破口可謂神來之筆。
需要看到的是,哪怕後來頗具盛名,染谷俊太郎和栗源梅子,包括青木館老闆夫婦、樂隊成員等都是不折不扣的小人物,而通過對他們頗具日本早年生活風情的再現,導演不曾試圖去展開更大的世界,反而把他們具體的喜怒哀樂描摹到更微處。
也就是周防正行所謂的,「日本人對於自己半徑五米之內的小生活、小事情是非常具有發現力的。」
而這種視野的選擇,也恰恰是早期默片常見的主角樣本。如果對默片熟悉,會很明顯發現電影里戲劇化的表現方式,有許多對默片時代的致敬和戲仿,這本身也是電影最具情懷和亮點的部分。
哪怕只看過卓別林和巴斯特·基頓,也會發現電影里的追逐戲和幾處小場景打鬥明顯的默片基因。
而這種基因是根植於劇本基礎上的,竹野內豐飾演的警察,無意中捲入罪案的小人物,大塊頭的歹徒,天然構成了默片喜劇最經典的追逃結構。
在橘重藏辦公室里的打戲,儼然是巴斯特·基頓喜劇的再現。而這種默片式的荒誕感更在片尾的追逐被玩到了極致。
有喜劇也有美好,梅子和俊太郎意外撞破了幕布,兩個人出現在銀幕中心,愕然之後儘快轉身離開,配上畫面上的大路,正是卓別林喜劇最常見的「The End」,仿佛會有《摩登時代》最後的那句字幕: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這種對電影的頂禮膜拜,在放映員珍藏電影片段的細節里被放大到極致。當膠片被惡意曝光無法使用,放映員珍藏的片段成就了一段經典鏡頭的混剪,成為整部電影情感的頂峰。
無數電影混雜一處,卻被俊太郎演繹為自己的一段故事,仿佛如今的各種B站混剪視頻。在這個層面說,如今的許多人正在成為當下的「弁士」,加入到對電影的「二次創作」和自我加工。
或者說,從十年前兩小無猜對電影的熱愛,到十年後俊太郎和梅子的跌跌撞撞麻煩纏身,也像是周防正行自己對於電影從業的自我感知,或者整個電影行業的發展歷程。
從熱愛,到把熱愛變成職業,再到因為種種現實元素一點點後退。中年回看,五味雜陳,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電影,從來不只是電影。
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公號:藤井樹觀影團
今日話題
寫下你對電影院的思念吧
「藤井樹觀影團」已同步入駐平台
| 微博 | 今日頭條 | 一點資訊 | 豆瓣 |
| 搜狐號 | 企鵝號 | 什麼值得買 | 大魚 |
| 趣頭條 | 虎嗅 | 百家號 | 新知 | 大風號 |
轉載聲明:原創文章請註明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