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歷史上的8次重大演變

2020-01-16     大藝術ART

作為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中國貨幣歷史源遠流長,發現實物至今長達3500年左右。其在發展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以下八次極為重大的變革

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商朝以貝作為貨幣,這是中國最早的貨幣。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海貝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貝幣


銅貝

隨著人工鑄幣的廣泛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中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圜錢、楚幣(爰金、蟻鼻錢)。秦統一中國後,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規定在全國範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圜錢


秦半兩

貨幣的統一,結束了中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且這種貨幣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鑄錢而牟利。元鼎四年,漢武帝收回了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

漢五銖

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均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唐高祖武德四年,李淵改革幣制,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這是中國最早的通寶錢,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銀兩進入了貨幣領域

以銀錠為主要形式的稱量貨幣,始於兩漢,盛於明清朝代,但在清朝時有實、虛銀兩之分。實銀兩指實際流通的白銀,如銀錠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虛銀兩則是一種記帳貨幣,實際支付時需折算成錢元;雖有一定含銀量,但並無實物,如近代上海的「規元」、天津的「行元」、漢口的「洋例」等。

清銀錠

1933年國民黨政府實行廢兩改元,銀兩停止使用。

錢工藝的重大變革——母錢翻砂鑄錢工藝的運用

先秦鑄錢的工具,主要是泥范和石范,後出現模盒翻制泥范的技術。王莽時期,疊鑄范已發展成熟,因此王莽錢幣鑄工極精。隋唐時期,廢除母範鑄錢的方法,改用母錢翻砂鑄造,堪稱鑄幣史上的里程碑,為以後兩宋時期的雕母鑄錢法奠定了基礎。

母錢

母錢翻砂鑄造工藝在清代發展至極致。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產生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然而鐵錢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交子

交子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光緒十六年(1890年)以後,中國開始引進西方造幣技術,採用機器打制的方法製作銅元和銀元。機制貨幣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大演變。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得流通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機制幣


第一套人民幣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統一全國貨幣。

這些貨幣的重大變革,有利於當時各地物資交流和貿易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繁榮,也為後世人們研究貨幣歷史提供參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v6mr28BUQOea5Ow_4Bh.html










戰國璽大賞

20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