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洛陽志》記載,1706年(清康熙四十五年),河南知府趙於京在此建立「天中書院」;1726年(清雍正四年)知府張漢重修該書院,易名為「周南書院」;清光緒三十二年(1905)正月,洛陽縣知事徐仁麟在周南書院原址創辦洛陽縣立高等小學;民國四年(1915)遂改名為洛陽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民國十二年(1923)高等小學校與初等小學合併,改名為洛陽縣立第一完全小學校。民國二十二年(1933)學校開始招收女生。民國二十七年(1938)因日軍侵華,敵機轟炸,學校遷至李村老君廟。次年改名為洛陽縣立模範中心小學校。民國三十一年(1942)學校又搬遷到洛陽北關龍泉溝。民國三十二年(1944)五月,日寇侵占洛陽,學校停辦。同年秋,日偽洛陽縣政府在該校辦「洛陽縣立中心小學」。民國三十四年(1945)八月抗日戰爭勝利,九月學校複課,又改名為洛陽縣立文峰鎮中心國民小學校。民國三十七年(1948)洛陽解放,該校更名為「洛陽市立第一完全小學校」。一九四九年秋又在壽春街設立一個分校。一九五一年學校改名為洛陽市立東北隅完全小學校,兩個分校獨立。一九五五年學校一至六年級共二十五班,高小十一班,初小十四班,在校學生1199人。一九五六年三月學校歸屬老城區領導,改名為洛陽市老城區敬事街小學。當年九月學校開始附設初中班,第一年招收初中一年級兩班,稱59-1班,59-2班,先後校名有敬小附中和十中之稱。一九六六年暑假後初中部單獨成為獨立的洛陽市第十中學。自此校園一分為二。中學占北半部分,小學占南半部分(仍屬原小學舊址)。一九六八年學校重點撤銷仍歸屬老城區領導直至今日。一九八八年上級撥款26萬元,在學校修建教學樓。
1960年4月22日,時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偕夫人王光美,視察敬事街小學。請大家注意:校名乃郭沫若題字。
「『敬事樂群』,出自西漢《禮記學記》,其意為盡職盡責地做事,十分融洽地與同學、朋友相處,互相探討學問之意。這也是「周南書院的校訓」,街名可能與緊臨縣衙有關…
該校結合自身獨一無二的文化底蘊,提出了「敬業、敬事、敬師、敬時」的「敬樂文化」,而這與新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
洛陽一所普通小學文化底蘊很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