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市北區的歷史沿革,那些曾經的城市記憶

2019-07-11     青島城市記憶

市北區境域古時屬東夷國,春秋戰國時屬齊國,秦時屬琅琊郡。自西漢起屬不其縣,北齊天保7年(公元556年)後的41年屬長廣縣。從(公元596年)起,市北區境域一直屬即墨縣,清代末年屬即墨縣仁化鄉文峰社。

相傳明洪武25年(1392年)始,有雲南等地移民陸續定居於此,逐漸形成了湖島村、四方村、錯埠嶺、洪山坡、徐家村、吳家村、小村莊等諸多村落。

同治12年(1873年)即墨縣仁化鄉圖

斐迪南.馮.李希特霍芬,德國著名地理學家,1869--1872年先後7次考察中國。1877年,李希特霍芬向德國政府提交《山東的地理環境和礦產資源》報告,強調膠州灣優越的地理位置。該報告為德國最終選擇侵占膠州灣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圖為李希特霍芬繪製的《山東東部地圖》)

十九世紀末的青島地區村民


19世紀末的青島地區居民

1898年3月6日,清政府被迫與德國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將膠州灣及東岸陸地551.75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為德國租借地,租期99年。圖為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原件存於德國外交部政治檔案館)

1897年11月,德國侵占青島。德國當局將《膠澳租借地》分為內界青島合外界李村兩大區,內界青島區又劃分為青島、大鮑島、小泥窪、孟家溝、小鮑島、楊家村、台東鎮、掃帚灘、會前九個小區。其中,台東鎮是德國當局開闢的一個平民居住區。


1901年德國人繪製的大鮑島建設規劃圖

毛奇兵營舊址

二十世紀初的台東集市

二十世紀初台東鎮


二十世紀初的大鮑島明信片

大鮑島全景

二十世紀初大窯溝內的磚瓦廠

二十世紀初四方機廠

二十世紀初四方機廠全景



一戰期間駐青德軍與日軍對壘形式圖

德軍備戰訓練照片

日德開戰前位於大港內的浮船塢,可容萬噸級以上船舶,當時堪稱亞洲第一

德軍陣地照片

正在山頭上用望遠鏡偵查的日軍

1914年日本進攻青島戰局詳圖

1914年攻城炮兵之射擊(日軍進攻作戰圖)

1914年9月18日,日軍在嶗山灣登陸

1914年日德戰爭青島軍事防禦部署圖。根據現有資料和數據對1914年秋情況的說明(山高和水深以米為單位),防禦工事以紅色標註

1928年四方機廠大門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青島紡織工人大罷工

1922年膠澳商埠(青島市)行政區劃圖

1922年,北洋政府接管膠澳後,將青島市內劃分為青島市街、台東鎮、台西鎮,其他各地均稱鄉區。市北區地域屬青島市街。同年,將台東鎮改為台東區,台東區正式建置。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接收青島後,將青島市劃分為六個區,老市北區稱第二區,並於同年九月設置了四滄區。

1935年5月,青島市政府重劃市鄉區域,分設了四方區、滄口區。同年九月,四方、滄口兩區再次合併為四滄區。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後,日偽青島特別市警察局,將其所轄的警察區劃為保甲行政區,其中第二區警察分局改為市北分局。

市北,作為一個特定行政區域的名稱,便始自此時。

1933年青島市行政區劃圖

1933年國統時期繪製的青島市第三自治區(原市北區前身)行政區劃圖

1933年國統時期繪製的青島市第四自治區(原台東區前身)行政區劃圖

1920年的市場一路(圖中建築為公立市場,1993年拆除)

1935年國民政府文件,其中涉及東鎮區、西鎮區、大港區、小港區、海濱區、浮山區、四方區、滄口區等區劃名稱。抗戰勝利後,國民黨青島市政府於一九四六年三月十七日將全市劃為十二個區,在其中的四個區中,正式使用了「市北區」這個名稱,應屬市北區建置之初。

解放前的國棉二廠廠區照片

1947年青島市街道圖

1949年,青島解放前夕,國民政府實行警保統一,市北區、台東區、四滄區列在其中。今日的市北區便是由這三個區的全部或部分區域逐漸更替合併形成的。

第一次區劃

1949年6月,青島解放後,青島市人民政府對區劃作了調整。全市劃分為:市南區、市北區、台東區、台西區、四滄區、李村區、浮山區。

第二次區劃

1951年8月16日,經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准,青島市調整為市南區、市北區、台東區、台西區、四方區、滄口區六個區。

第三次區劃

一九五四年七月三日,撤銷嶗山郊區人民政府所屬的浮山區,將浮山區三合鄉的錯埠嶺劃歸四方區。

第四次區劃

一九五八年四月三日,將嶗山郊區浮山後鄉的洪山坡村劃歸為四方區。

第五次區劃

一九六一年三月,將滄口區李村河(以河北岸為界)以南的地區劃歸四方管轄,該地的鹽灘村和水清溝村併入四方區先進人民公社。一九六三年七月五日,四方區的先進人民公社劃歸嶗山縣,一九七零年,又劃歸滄口區管轄。

第六次區劃

一九六三年二月,撤銷台西區的行政建制,將其所屬冠縣路街道辦事處轄區及小港碼頭劃歸市北區管轄;將台東區青海路、昌樂路、華陽路、臨朐路所包圍的三個街坊包括華陽路一、二、四、六號,另有建築公司木廠、華昶木廠、電訊機械廠、六零一廠等劃歸為市北區,併入大港街道辦事處。

1964年青島市區圖


第七次區劃

1982年3月,經青島市人民政府同意,將市北區與台東區自大連路之遼寧路一段的區界進行調整。

第八次區劃

1994年5月,國務院關於同意山東省調整青島市市區行政區劃的批覆,即《國函[一九九四]三十二號》,撤銷台東區其行政區域併入市北區。將四方區的吳家村、錯埠嶺兩個街道辦事處,嶗山區李村鎮的楊家群、河馬石、夾嶺溝三個行政村和中韓鎮七號線以西的區域,高科園的浮山後、埠西兩個行政村劃給市北區。將原滄口區的水清溝街道、鄭州路街道、洛陽路街道、開平路街道及閻家山村、香里村、鹽灘村劃歸四方區;同時,還將原嶗山區李村鎮所轄的雙山、大山村、河崖村、華光村、保兒村、河西村、小水清溝村等七個村劃歸四方區,分別組建了河西和雙山兩個街道。區劃調整後,四方區面積增加至三十四點五五平方公里。

1994年區劃調整前台東區和市北區政區圖

1994年區劃調整後台東區和市北區政區

第九次區劃

2012年12月,青島市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山東省調整青島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省政府《關於調整青島市部分行政區劃的通知》要求,撤銷了青島市市北區、四方區,設立新的青島市市北區,以原市北區、四方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市北區的行政區域。市北區人民政府駐延吉路80號。

2012年行政區劃後市北區行政區劃圖


文章編輯源自【市北政務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t_r_GsBmyVoG_1Z6AQt.html





黃島路的記憶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