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對鎂元素的需求量雖比不上氮、磷、鉀、鈣,但卻遠超於其他中微量元素。
當前,因立地條件、化肥過量施用以及不重視有機肥和鎂肥等中微量元素肥的補充等,柑橘缺鎂的不在少數,特別是在已掛果的樹上,情況更為嚴重。
不過,在眾多果農朋友的心目中,鎂比不上促生長的氮、膨果的鉀、抗逆穩固的鈣,甚至連需求量本不大的花果元素硼都壓它一頭。最終,鎂似乎淪為了「被遺忘」的營養元素。
本次,我們來聊一聊鎂與柑橘生長的關係,為其正名。
因鎂在柑橘柑橘體內具有較強的移動性,柑橘葉片缺鎂黃化現象大多表現在掛果多年生老葉或近基部下位葉上,其辨識點主要是倒「V」型黃化。
要特別提醒的是,缺鎂嚴重時葉脈也會木栓化爆裂,並有區別於缺硼。上圖從左至右分別為臍橙缺鎂、臍橙缺硼、臍橙硼鎂缺乏綜合症,可以看出缺鎂引起的葉脈開裂主要集中在「V」型黃化區域,缺硼是整體葉脈開裂,要注意辨識。
當然,柑橘缺鎂除上面描述的基部葉片脈間黃化失綠、葉脈開裂外,還會嚴重影響柑橘植株的生長,如降低柑橘植株的根冠比,柑橘根系衰弱、活力不足;果實偏小,甜度低,色澤差等。
鎂與光合作用:缺鎂對柑橘葉片光合作用的抑制將會改變柑橘光合同化物的生產、轉運和分配,最終影響柑橘植株的生長發育。而缺鎂所造成的柑橘葉綠體結構受到破壞,基粒數下降、被膜損傷、類囊體數目降低,是葉片失綠的主因。
鎂與酶活性:鎂是植物體內300多種酶的重要組成元素或輔酶因子,是植物體內幾乎所有的磷酸化酶、磷酸激酶的活化劑,參與植株體內能量的轉換與代謝,促進光合磷酸化作用。
鎂與果實品質:缺鎂時,柑果中的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累積不足,而檸檬酸、蘋果酸和奎寧酸則難以下降,最終影響果實的風味口感。
土壤因素:由於成土母質的區域性分布不同,我國土壤有效鎂含量呈北高南低的趨勢,柑橘是南方果樹,故缺鎂現象較多。此外,土壤化學性質退化如偏酸時會加重其流失,而鹼性太強時又會被大量固定,而加重缺鎂的發生。
施肥因素:過量施用磷、鉀肥和鋅、硼、錳肥等,影響植株根系對鎂的吸收,特別是膨果期時重施鉀肥,而引起的鉀鎂拮抗,是生產上比較普遍的;忽視有機肥和中微量元素肥,導致較低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土壤鎂含量進而影響土壤的養分平衡。
樹體因素:主要包含砧木類型、栽培品種、樹齡大小、掛果量等方面,如紅橘砧木較抗缺鎂,香橙砧木適中,而枳殼砧木易發生缺鎂;不同品種柑橘對於鎂素的敏感程度不同,一般來說柚>甜橙>寬皮柑橘,且有核品種比無核品種更易缺鎂;掛果量大的,缺鎂現象更加明顯。
合理施肥是保證柑橘樹體營養均衡供應和優質高產的基礎,在鎂缺乏嚴重的柑橘上,宜採用土施與葉面噴施鎂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矯正。
土壤施鎂:基肥及膨果期下,應根據土壤條件來選擇鎂肥種類,如微酸性土壤,可以考慮施用硫酸鎂;酸性土壤則建議施用氫氧化鎂、鈣鎂磷肥等。
葉面補鎂:硝酸鎂、螯合鎂等均可,在膨果期及有缺鎂症狀時追施,注意在膨果期結合鈣肥一同補充,不過鎂作為鈣的同一族化學元素,其化學性質與鈣有許多相似之處,所以存在吸收競爭,建議噴施以糖醇螯合、鈣鎂配比科學的蓋世美葉面肥,效果更佳。
當然,此前我們也提到過土壤及施肥因素是造成柑橘缺鎂的重要原因,這就需要我們做好土壤的養護並注意平衡施肥,如增施有機肥、活土君復合菌劑,生長期淋施海精靈生物刺激劑等,畢竟預防勝於矯正。
來源:農業助手(ID:nyzs360)
(農林衛視新媒體整理髮布,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