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只用第一梯隊突破,沒有正確使用快速集群,蘇軍哈爾科夫交戰慘敗
1942年11月19日,史達林格勒會戰的防禦階段結束,蘇軍迎來了歷史性的轉折。在這個偉大轉折到來之前,蘇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首先,蘇軍利用德軍主力深陷南部戰線,戰線其它地段相對平靜的有利時機,組建了大量戰略預備隊。到1942年秋,戰略預備隊已達267個師。1942年底到1943年初的冬季戰局中,最高統帥部從戰略預備隊中調拔給各方面軍的就有4個坦克集團軍、29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108個步兵師、23個地面炮兵師、26個高炮師、19個航空兵師、16個工程兵旅等大量部隊。蘇軍正是利用這些部隊,積聚起了反攻所需的大量兵力。
其次,蘇軍的編制也有了變化。由於在1941年撤銷了軍一級的建制,集團軍對於越來越多的加強兵器和獨立部隊、兵團指揮上感到十分困難。同時,由於蘇軍指揮人員經驗和數量的增長以及通訊系統的完善,蘇軍於1942年底和1943年恢復了軍一級指揮機構,重新變成集團軍一軍一師三級體制。
1942年11月19日蘇軍高喊「烏拉」發起衝鋒
1943年4月10日,國防人民委員發布了關於集團軍必須擁有自己建制炮兵的命令,諸兵種合成集團軍中增加了加農炮團、反坦克炮團和高射炮團,以及迫擊炮團。從1943年開始,集團軍編制越來越穩定了(3個軍,7—12個師,4個炮兵團)。德軍在這一階段,採取的是淺近的基點式防禦。而蘇軍兵團、部隊和分隊戰鬥隊形,仍然按戰前條令的規定成縱深梯次配置,每個步兵師27個步兵連中只有8個連能同時發起衝擊,首次突擊力量嚴重不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防人民委員在1942年10月8日下達的第306號命令中規定,「。。。在進攻戰鬥中,禁止排、連、營、團、師的戰鬥隊形成縱深梯次配置。必須要求步兵及其火器從戰鬥開始到戰鬥結束都能最大限度地同時參加戰鬥,這是編成戰鬥隊形的基礎。班、排應成散兵線進攻,只有集團軍以上才建立第二梯隊,營、團、師才建立預備隊,並且預備隊兵力不得超過總兵力的九分之一。。。」採用新戰鬥隊形後,步兵師可同時使用近80%的火器,大大加強了首次突擊的威力,可以更快地突破敵人縱深很小的防禦陣地。但新戰鬥隊形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師以下指揮員因為沒有第二梯隊,無法在縱深戰鬥中增強力量,這一問題倒可以由上級快速集群提前進入戰鬥,得到一定程度的彌補。
再次,國防人民委員的第325號命令,則專門闡述了坦克機械化部隊的使用問題。命令規定,獨立的坦克旅和團、營作為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用來加強諸兵種合成兵團,其主要任務是殲滅敵步兵,只有占有顯著優勢和有利地形時,才可以與敵坦克作戰。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由方面軍或集團軍掌握,用作發展勝利的梯隊,在主要突擊方向上行動。禁止將坦克軍或機械化軍分散作用。只有當諸兵種合成兵團通過敵主要防禦地帶,步兵前出到敵炮兵陣地地域後,才可以將坦克軍和機械化軍投入戰鬥。如以軍的兵力獨立突破敵人薄弱的防禦時,應加強有炮兵和航空兵。另一條重要規定是:坦克必須以最大速速實施衝擊,從行進間進行射擊;實施廣泛的戰場機動,以便前出到敵方火器後方;坦克不得實施正面衝擊。這個命令顯示了二戰時期蘇軍機械化部隊戰鬥使用的基本原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比如正確區分了用於直接支援步兵和發展勝利的坦克兵力,以及發展勝利梯隊進入戰鬥的時機等。但這個命令有些方面規定過死,尤其是發展勝利梯隊進入戰鬥的時機,實際上在實戰中發展勝利梯隊進入戰鬥的時機是千差萬別的。當然,該命令對於蘇軍具有重大意義,直到1944年裝甲坦克和機械化兵戰鬥條令頒布為止,它一直是組織和實施裝甲兵戰鬥主要依據。
1942年11月史達林格勒М-30火箭炮齊射
史達林格勒反攻的總企圖是,以占據頓河南岸戰役登陸場的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和占據史達林格勒正南方薩爾伯湖地域的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對深陷史達林格勒的德軍主要集團後方實施向心突擊,合圍並消滅德軍第6集團軍。蘇軍當時所處的戰場態勢十分有利,其戰線經東西走向的頓河直抵伏爾加河,然後經過史達林格勒地域拐向南方,與薩爾伯湖、查湖、巴爾曼查克湖相連蘇軍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在頓河南岸,占據著戰役登陸場(筆者註:這幾乎是二戰蘇軍進攻戰役的普遍規律,進攻從一條大河的登陸場開始,推進到一定縱深後,在下一條大河對面奪取登陸場,然後停下來準備下一次進攻),無須渡河即可發起進攻。史達林格方面軍占據著薩爾泊湖地域的重要隘路。第62和第64集團軍在史達林格勒牽制著德軍主要集團。實際上,德軍第6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團軍一部,處在蘇軍三個方面軍所構成的鈍角形戰線的頂尖位置,由僕從國部隊掩護的漫長兩翼危險地暴露著。蘇軍的突擊方向選擇,應該說是極為正確和有效的。
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選擇了兩個主要突破地段,它們之間的間隙寬約20千米,只有敵1個半師的兵力防守,很容易被孤立並消滅,從而建立兩個方面軍統一的突破地段。史達林格勒方面軍使用三個集團軍進行突破,每個集團軍都在獨立地段上進行突擊。 主要是因為地形的限制,各集團軍只能從幾個大湖泊之間的隘路進行突擊。這樣,蘇軍以三個方面軍的兵力在400千米的正面上,同時在幾個方向進行突破和進攻,使德軍很難機動其預備隊來封閉突破口。這就避免了再出現哈爾科夫戰役的被動局面。
史達林反攻戰役
史達林格勒反攻雙方兵力比較
蘇軍:總兵力110.61萬人,火炮15501門、坦克1463輛,其中
西南方面軍:39.9萬人,火炮5888門、坦克728輛
頓河方面軍:29.67萬人,火炮4682門、坦克280輛
史達林格勒方面軍:41.04萬人,火炮4931門、坦克455輛
德軍:101.15萬人,火炮10290門、坦克675輛,其中(與蘇軍上述方面軍對應)
義大利第8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43.2萬人,火炮4360門、坦克255輛
德第6集團軍:20萬人,火炮1980門、坦克280輛
德第4集團軍一部、坦克第4集團軍以及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37.95萬人,火炮3950門、坦克140輛
1942年12月史達林格勒方面軍檢查繳獲的德軍Nebelwerfer 41型6管150毫米火箭炮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mMUAnMBiuFnsJQVHp8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