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科普還原為大眾本色

2019-11-08     人民網科普

電視節目創新是當代中國電視人面臨的緊迫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電視創新工作不僅僅關係到節目短期影響力的提升,更關係到電視台甚至整個行業的生死存亡。作為電視策劃人,我一直將電視創新定義為節目文化價值的增值過程。也就是說,它不僅僅是節目形式或傳播方式的改變,而是通過信息再造過程提升作品的文化傳播價值,進而拉動社會文化影響力,喚起廣告商的響應力,製造融媒體的競爭力。隨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全面啟動高質量發展改版工作,央視科教頻道作為國家教科文傳播第一電視平台,肩負著創作高質量教科文類精神產品的使命任務,於2019年10月14日開始,陸續集結亮相了多檔具有創新力的精品欄目。其中,《科學動物園》節目顯得十分醒目。該節目以主題化敘事方式和大型演播室形態,站在生態系統建設高度,通過科學視角聚焦地球生機盎然的動物世界,講述動物獨特的進化故事和生存本領,並將動物世界與人類社會生活、科技進步相關聯,積極倡導保護動物、維護地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的先進理念,強調科普節目的趣味性和可視性,其節目內容和形態呈現出強烈的創新氣質,形成五大看點。

強力打造新時代融媒體傳播氣質,形成了通過窄眾題材實現大眾傳播的基本態勢

節目突破了以往科普題材電視節目窄眾化的傳播窠臼,在空間視覺方面圍繞大眾化傳播開展創新工作。節目將視覺空間設計從傳統的專題類小型演播室改造成具有現代科幻風格的大型演播室現場,以精緻的敘事方式和節目結構給科學以更加開闊和絢麗的殿堂感,使科學不再是小眾的文化產物,使科學家不再是少數社會精英。節目的敘事空間的拓展,使得科學傳播題材受到了應有的電視禮遇,使其開始具備廣泛的社會意義和大眾性特質。應該說,這是央視科教頻道的傾心之作。

在傳播風格方面,節目深入淺出,通過平民化敘事風格的確立,向普通觀眾詮釋專業的科學知識,降低了受眾的科學門檻,有效地擴大了受眾範圍。節目通過蝙蝠等一批動物,以快樂的基調傳遞科學知識,使得科學不再是冰冷的數據和定律,而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個個有趣的實驗。例如:在講到「吸血蝙蝠是動物界的大胃王」這一知識點時,動物推介人並沒有用抽象的數字去描述吸血蝙蝠的進食量,而是舉例「我的體重是120斤,如果換算成吸血蝙蝠的進食量,我一晚上得吃60斤的飯。」形象生動地解釋了吸血蝙蝠巨大的進食量,使人印象深刻。

通過「知識反轉」情節設計幫助受眾重新構建縝密的科學思維

節目在敘事邏輯方面,著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採用舊知聯結新知手段,用科學新發現顛覆社會傳統經驗或誤解,發揮出科普節目重要的傳播價值。節目在科學新知和傳統經驗二者之間通過權威的動物學專家以及神奇動物推介人雙方的現場介紹與相互的證實、證偽,破解了許多大眾科學誤解,構成節目的一大亮色。例如「蝙蝠是哺乳動物不是鳥類」「雷達並不是根據蝙蝠的生理特性發明的」等認知具有析疑匡謬、以正視聽的意義。對於受眾存在的科學知識灰色地帶,節目做出了肯定而鮮明的回覆或糾正。節目對於受眾科學知識的模糊與確定、熟悉而不熟知等狀態的巧妙利用,通過正確科學知識的揭曉過程形成了有特色的敘事趣味結構。這種「知識反轉」徹底顛覆受眾的部分認知,重新構建起嶄新的科學思維,真正做到了用創新的方式傳播科學知識。

整合多種電視與科學元素,打造科普電視節目神聖的「儀式感」

採取科學與電視多種元素融合的傳播手段是本節目又一重要的創新突破。節目對於時下流行的各類傳播要素進行了「跨界混搭」,真正做到了服務科學主題,形成多媒體融合傳播態勢。

欄目以動物推介人的方式講述動物與人類仿生學故事,強化了科學的實證性與細節體驗感、代入感。推介人將科學知識傳播點拓展為有趣的故事,圍繞特定動物的某種特性,進行相關知識和信息的導入和掛載,瞬間拉近了動物與人類、科學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增添了節目的人文情懷。欄目以競賽的形式作為主要的敘事手法進行情節推進,清晰簡潔生動;節目突出競賽性,有效吸引了觀眾眼球;其評分辦法的設計更是充滿智慧:以觀眾和權威專家的累計分值作為評判「新知度」標準,並以此作為能否載入「動物新知圖鑑」的唯一評判標準,讓節目既有銳度又有溫度。在科普知識載入「圖鑑」這一莊嚴時刻,受眾感受到了科學的榮耀,獲得了精神的升華。

嘉賓選手結構設計多元,現場互動讓冷科學呈現暖色

節目中的神奇動物推介人來自各行各業,具備一定的專業背景。例如,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上海動物園飼養員、中國科學院動物生態學博士等。他們職業特徵和知識結構不同,對動物的特性有著自己獨特視角和發現,有的知識來自學術的角度,有的知識來源於與動物相處的過程。這使得深奧的科學知識存在於生活場景周邊的感覺,使得節目深刻地體現了大眾意識。

嘉賓陣容的權威與多樣性也構成節目的亮點。節目嘉賓團隊由一名權威的動物研究員和一位擁有好奇心的觀察員組成,觀察員是廣大受眾的一個代表,缺乏專業背景、抱持傳統認知;而動物研究員作為科學的化身,利用涉獵廣泛的專業知識解答疑慮。觀察員與專業認識的一問一答,在觀眾與科學之間搭建起一座溝通橋樑。

主持人、嘉賓和推介人的互動形成了聯動的三角敘事關係,這使得節目推進得以有步驟地進行。節目參與人員功能各異,信息傳達全面準確,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每個推介人結束介紹後,都有「專家出題-現場觀眾答題」的互動環節,有效調動了現場觀眾的參與熱情,使得受眾的科學體驗感大大增強。

現代科技感的舞美設計,提升了節目大屏氣質,刷新了受眾的審美觀感

學科學是一件很酷的事情。節目的時尚感、科技感的舞美燈光設計,成為《科學動物園》節目的又一重要創新。節目巧妙的使用了全息投影和動畫特效等前沿電視技術,增加了觀眾的視聽衝擊感,烘托出節目的現代氣質。例如:在引入「吸血蝙蝠」的時候,舞檯燈光幽暗,配合著緊張的音樂,利用投影技術和動畫特效,許多隻蝙蝠從螢幕中飛向觀眾席,成功渲染了緊張的氣氛,增進了受眾的代入感和參與感。再如:在節目中最後的打分環節,俯視鏡頭呈現出地屏中央一個圓盤刻度表,具象化了獲得分數,有效調動了觀眾情緒,渲染出炫麗的舞台效果。舞美設計中的動物元素,透露著舞台設計的巧思,同時也與節目主題相契合。大屏兩旁的長頸鹿、大象等燈光造型和嘉賓背後幕牆上的動物剪影,體現著節目製作的獨運匠心。對於知識點的提煉,節目通過字幕條小標題形式加以概括和強化,使人印象深刻。現場多媒體螢幕顯示技術有效烘託了氣氛。

將科學的硬實力賦予節目的內容「硬核」,用電視融媒體傳播的軟實力給科學插上飛翔的「翅膀」,央視《科學動物園》節目值得點贊。(作者為CRIR國廣市場調查首席研究員)

(責編:魏思敏、王燕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m-rSW4BMH2_cNUgjND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