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教育的現代焦慮,是每個父母也是每個孩子都無法避免的。因為學校的各種考評,老師在無形中把壓力傳導給了學生和家長;因為家長的各種較勁,孩子被逼著和別人家的孩子不斷競爭;因為孩子之間的相互比較,孩子自己也為了贏得周圍人的認可和支持不敢鬆懈。
其中有些焦慮,是大可不必的。比如旅遊去了幾個地方,興趣班上了幾個等,因為孩子們的個體差異,很難進行比較。但有一件事,卻是一定要進行比較的,那就是——讀書!
讀書和不讀書的差別,實在是太大了!短期內或許看不出明顯的差異,但在強大的時間面前,讀書和不讀書的5個區別,會慢慢地顯現出來。讀書的重要性,孩子小的時候或許不懂,但長大後一定會後悔。
所以,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讀書和不讀書的4個區別!
區別一、氣質差異明顯。
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多的人,見識廣了,思考多了,整個人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精氣神兒是不一樣的,這也是我們所說的氣質。長期與書為伴的人,周身都充滿著書香之氣,那是一種知識沉澱在身體里的美,一種由內而外發散出來的靈魂香氣,可以感染到別人的文雅氣場。而沒讀書或者讀書少的人,身上或許也會有一些歷練的滄桑和韻味,但卻不會有讀書形成的儒雅氣質。
有一個很典型的案例就是馬未都,觀復博物館館長。雖然馬爺長相不算帥氣,單眼皮,小眼睛,但卻雙目炯炯有神,充滿睿智之光。特別是在他自創立的脫口秀節目《觀復嘟嘟》中,每一次看他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各種侃侃而談,那種渾身上下洋溢的知識之美,氣質著實令人著迷。
就像有句話所說,我們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都會體現在我們的氣質里。
區別二、思維能力不同。
讀書少的人,大腦中各種知識的儲備很少,看問題的角度往往比較單一,很容易鑽牛角尖,一條道走到黑。而讀書多的人,通過閱讀和書中的人物交朋友,跟著他們一起經歷各種喜怒哀樂,學習和借鑑了一些好的處理方法和經驗教訓,看問題的角度自然也就更全面、更客觀、更理性。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該經歷的總要去經歷,該學習的總要去學習。讀書這件事,父母無法替代,只能是孩子自己讀書,自己在書海中遨遊,體驗知識碰撞的樂趣,感受頭腦風暴的快樂。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著讀著,思路就開拓了,方法也就越來越多了。
區別三、就業機會不同。
雖說讀書不是萬能的,但沒有讀書是萬萬不能的。競爭殘酷的就業環境,沒有讀書換來的文憑加持,孩子又怎麼能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誠然,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值得尊重,但前提是你得先有一份能夠支撐自己熱愛的一份得體的工作。
B站上有一個up主,農民工川哥,經常會上傳一些視頻分享自己生活日常。從視頻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雖然川哥工資並不太低,一個月甚至有上萬塊的收入。但是這確實是實實在在的血汗錢!川哥每天要干大量的體力活,午餐卻經常只有十塊錢的標準,比如土豆油飯配酸蘿蔔、甚至連鴨腿都捨不得吃。
因為讀書少,文化水平低,可選擇的就業機會很少,就只能像川哥一樣,干一些賣力氣的體力活;而反之,如果讀書多,文化水平高,可選擇的就業機會更多,將來就可以不那麼辛苦。
區別四、心理承受力不同
讀書少的人,思維和交際圈都很局限,遇到困難、挫折往往只能靠死磕、硬扛,不懂得如何向周圍的人或者是社會求助,也不懂得如何釋放自己的心理壓力,心理承受能力自然也就不好。比如前兩天看到的一篇文章,一位農民因為沒有錢給小孩治病而喝農藥身亡,就是因為感覺走投無路導致。
而如果你讀書多,那遇到類似情況就會更有路子。你會懂得通過媒體、網際網路、救助機構等各種途徑籌集資金,尋求幫助,也會懂得做冥想、聽音樂、做運動等方式來讓自己放鬆,更不會放棄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去尋短見。
書籍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管你讀的是專業書還是雜書,不管你是用誦讀還是默讀的閱讀方式,人只要有書相伴,又願意讀它的時候,就會知道人生道路雖窄猶寬,雖崎嶇也平坦,你會漸漸理解孔子所說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