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位於中國大陸的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隔海相望,南與菲律賓群島相對。整個台灣包括了台灣本島、澎湖列島等一系列周邊島嶼。在歷史上,台灣島雖然孤懸海外,但中原王朝在有餘力的情況下,一直都試圖開拓台灣與澎湖。
最早與台灣產生聯繫的是三國時代的東吳政權。當時東吳地處江東,很多地方還處於未開發狀態,因而孫權為了與占據中原的曹魏對抗,多有派遣船隊掠奪人口的行為,從北方的遼東一直到東南的夷州,都有孫權船隊的身影。230年,孫權派遣衛溫和諸葛直率領一萬人的水師到達夷州,掠奪人口。但是語言不通,再加上水土不服,台灣本土土著抵抗,雖然帶回了數千土著,但亡故的將士數量更多。這次以掠奪為主的征服並沒有成功,孫權大怒之下,把衛溫和諸葛直處死了。
台灣與大陸的第二次交往是在隋朝時。隋煬帝先後3次派遣朱寬、陳棱等人前往琉球,試圖征服琉球。在609年,陳棱的大軍從廣東出發,先到達澎湖,然後在台灣西部登陸,這次大獲全勝,國王歡斯渴刺兜被殺,王子歡斯島槌及數千流求男女被俘虜回隋朝。雖然如此,但是隋朝很快滅亡,並沒能在台灣建立起有效的統治。
到了宋元時期,已經有很多漢族人為了躲避戰亂出海,定居在澎湖列島,並逐步在台灣島上定居。中原王朝與台灣的第三次交往就發生在南宋時。在福建的泉州知府在澎湖建房200多間,並派遣了數千將士常駐澎湖。一年後,派遣水軍萬人進攻台灣本島,擊敗了當地土著,並成功駐軍下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台灣地區駐軍。
南宋覆滅後,中原王朝與台灣的第四次交往發生在元朝。蒙古鐵蹄橫掃歐亞大陸,但是卻並不擅長水戰,所以忽必烈在統一天下後的水師出擊一直並不順利。不但征服日本的行動失敗了,就是對澎湖的第一次進攻也失敗了。七年後,元軍轉土重來,忽必烈任命福建平章政事為東征大將軍,率領一萬五千漢軍水師、數百艘戰船進攻台灣,經過數月激戰,終於拿下了台灣本島。忽必烈在澎湖設立了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泉州路,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對台灣以及澎湖布置官署。
明朝初期仍然沿設了澎湖巡檢司,鄭和下西洋時也路經台灣。但是明朝中葉之後,倭寇騷擾中國東南沿海,主力被戚繼光等人消滅後,其中有一部分逃竄到琉球,並以台灣為基礎繼續騷擾明朝。於是,明朝派遣將領沈有容出征台灣,一舉殲滅了大部分倭寇,受到台灣本地百姓的熱烈歡迎,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從外國侵略者中解放台灣。這是中原王朝與台灣的第五次交往。
後來,荷蘭殖民者趁明朝忙於與滿清的戰爭無暇多顧時占領了台灣。在明朝覆滅後,南明的「國姓爺」鄭成功東征台灣,以建立反清復明的根據地,從荷蘭殖民者手中解放了台灣。自台灣落入荷蘭殖民者手中,到鄭成功收復台灣,已經38年之久了。這次歷史上第二次從外國侵略者手中解放台灣。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大陸上的形勢已經徹底變化了。南明、大順、大西先後覆滅,三藩之亂被平定,只剩下孤懸海外台灣不在清朝的統治下了。康熙帝決定收復台灣,趁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年幼剛剛即位本土內訌的時候,水師提督施琅率領福建水師,先滅澎湖,再攻台灣,鄭克塽投降。此後,康熙在台灣設縣、府、道,以加強統治。自此,台灣鄭氏的割據局面終於結束了,康熙大帝再次統一全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es4FHgB9wjdwRpvxI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