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千古,鍾南山無雙,為他們鋪路的女人,也不該被遺忘

2021-05-24     遇言不止

原標題:袁隆平千古,鍾南山無雙,為他們鋪路的女人,也不該被遺忘

母親當初播下的一粒種子,終於長成無雙的參天大樹。

——遇言姐

這個周末,遇言姐一直在看稻種改良的歷史。

在這條讓人類吃飽飯的漫漫長路上,除了令我們哀痛悼念的 袁隆平院士,還有對三系雜交稻貢獻巨大的 謝華安院士、顏龍安院士,以及提出雜交水稻理念的美國人 亨利·比奇先生,還有早期嘗試過三系育種的日本農業科研人員。

巨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知識和信念的薪火相傳,共同推動著世界的進步。

感謝他們,讓十幾億人不再為果腹而憂慮。

看到大家自發走上街送別袁院士,遇言姐深切感到中國社會文化中,一直蘊含著的天下道義和士人風骨。

這種精神凝聚力是我們與其他民族的不同之處,我們是帶著數千年的精神傳統走在復興的路上。

出於對袁隆平院士的追思和敬仰,大家都在轉發袁院士的一篇舊文—— 《媽媽,稻子熟了》。

這是10年前袁院士在首屆中國雜交水稻大會上的致辭。

在文章中,袁隆平提到母親原本是一位城市長大的大家閨秀,但因為自己分配在湖南懷化的安江農校搞試驗田,母親也跟過來幫自己帶孩子,最後就安葬在了這個小鎮上。

袁隆平說母親是這輩子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人。

母親的英語啟蒙,讓袁隆平獲得了超越時代的視野和思維,在閉塞的60年代堅持閱讀英文科學文獻,捕捉到美國和日本的研究進展。

在顛沛流離的戰爭年代,是母親為孩子們親授尼采,講解偉大哲人的堅韌一生,讓袁隆平在經歷千百次的失敗後,仍然堅信,必有一顆種子可使人類告別飢餓。

袁隆平說——

「他們說,我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這粒種子,是媽媽在我幼年時種下的。」

袁隆平得到的,是真正的精英教育

袁隆平出生於民國大戶人家。

經商發家的祖父曾任江西省第一屆議會議員。

父親畢業於東南大學,曾任小學校長和督學、平漢鐵路局秘書。

袁隆平的母親華靜,同樣出生在一個富商家庭。

揚州人華靜,從小便被父親送去鎮江縣裡英國人開辦的教會學校讀書,

不僅說得一口流利的英式英文,更對西方的名家巨匠如數家珍,是那個年代為數不多的,接受過現代教育的女性。

袁隆平的母親高中畢業後,在蕪湖一所小學擔任英語老師,與時任校長的袁隆平父親結婚。

遇言姐說, 這是一心搞基礎教育的白富美和富二代的聯姻。

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北京協和醫院,接生者是出生於廈門歸僑家庭、首位畢業留院的女醫生林巧稚。

那一年,華靜與林巧稚都是28歲。

在動盪的年代裡,袁隆平隨父母先後輾轉於北京、天津、贛州、漢口、重慶、南京……

不管在哪裡避難,哪怕條件再艱苦,父母都沒有放鬆過5個孩子的教育。

卓別林的喜劇電影《摩登時代》上映時,這個文青之家帶著孩子們一起觀看。

在漢口時,袁隆平上的是當地最好的小學——漢口扶輪小學。

一年級時,老師帶大家去學校附近的園藝場春遊。

時逢六月,桃紅柳綠,鮮花像毛毯一樣鋪在地上。

這讓袁隆平想到剛看過的電影場景——窗外是觸手可及的水果,隨手跟奶牛接一杯牛奶。

正是《摩登時代》和園藝場的春遊,激發了袁隆平從事農業的初心。

70年後,回憶起兒時的那一次春遊,袁隆平仍然覺得美妙清晰、宛若夢境。

無學可上之時,華靜就給孩子們口授英文,給他們講述她熱愛的尼采。

尼采是五四一代的精神偶像。

那種熱情澎湃,那種血氣方剛,那種激動狂熱,至今讀來仍然令人震撼。

據袁隆平說, 孩子們還在搖籃里的時候,母親就給娃們宣講尼采了,自己從兒時就對這位偉大哲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無比欽佩。

尼采最了不起的一點是,他不僅僅是一個嚴苛的理想主義者,而且是一個身體力行的理想主義者。

尼采的人生觀是—— 蔑視懶惰、順應良知、負起責任、解放自己、拒絕浮華與虛榮;

尼采的教育觀是—— 施予光線和溫暖、潤物無聲、發展人的自然性。

如此先進的理念,袁隆平自小就因為母親的傳授而浸潤其中。

不僅如此,袁隆平從小就跟著母親用英文讀《聖經》。

上學後,袁隆平的英語課無需複習,高分手到擒來完全不費力。

除此之外,出身英國教會學校的母親,跟為她接生的林巧稚一樣,有著寬容、奉獻、樸素、友愛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袁隆平說: 「母親總是教導我們博愛、誠實。她說,孩子們的智商就如同一座寶庫,品德和情操是打開寶庫的鑰匙。」

學生時期的袁隆平是個由興趣愛好驅動的人,自由散漫、不受約束,「什麼都想學一點」。

看了《摩登時代》,就去學習農業;

喜歡游泳,就一直參加比賽,差點游進國家隊;

想學音樂,就跟同學一起寫歌、一起拉琴。

渴望入伍,就去報名參加飛行員考試,在800名考生中一路通關;

後來,高中畢業的 袁隆平執意要去學最冷門的農學。

時任南京政府僑務委員會事務科科長的父親,雖然希望兒子讀政法以方便從政,但在猶豫了一陣子之後,仍表示尊重孩子的意願。

閱讀袁隆平的家庭教育時,遇言姐屢屢為這個家庭的先進和開明感到驚訝。

有價值指引、有技術支持、有情感依託、有選擇自由,還練就了一個無比重要的好體格。

無論從哪一個方面而言,無論跟哪一個時代相比,袁隆平得到的,都是最好的教育,真正的精英教育。

從小在嘉陵江中游泳的袁隆平體格一直優秀,高中時參加游泳比賽,成績是武漢第一、湖北第二,之後到成都參加西南聯省游泳錦標賽,吃壞了肚子的情況下還游出了第四名

一生勤勉謙虛,是鍾家的家風

跟袁隆平的家境十分相似的,還有鍾南山院士的家庭環境。

鍾南山的父親先後畢業於協和醫學院和紐約州立大學。

母親廖月琴出身福建富商家庭,就讀於廈門的美國教會女中,之後又考取協和高級護理專業,畢業後被民國衛生署公派至波士頓留學。

和袁隆平家一樣, 鍾南山家的教育同樣重視品格塑造和精神追求,用愛和信仰鼓勵孩子去獲得真實意義上的滿足。

他的母親克己寬厚,從不議論家長里短,對孩子們充滿仁愛。

鍾南山小時候曾兩次留級,偶爾取得一次不錯的成績,母親立刻高興鼓勵:「你還是很不錯的啊。」

鍾南山說: 「我覺得媽媽一下子發現了我的一個亮點,讓我有了自尊心,覺得有人讚美我,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認真讀書了。」

《無問西東》劇照

雖然父親的學術成就更大,但鍾南山說自己更像母親。

他的母親廖月琴是一個溫暖善良的人。

鍾南山考上北京醫學院的那一年,一位考上北大的同學沒錢買車票,

幾天後,廖月琴托鍾南山轉交給同學10塊錢。

那是1955年,10塊錢是一個工人一個月的工資。

解放後,廖月琴任華南腫瘤醫院副院長。

已經50多歲的她又開始上夜校,學習解剖、學習腫瘤。

鍾南山不解母親一把年紀為何要這麼辛苦。

廖月琴說: 「既然當腫瘤醫院的院長,總不能不知道腫瘤知識。」

鍾南山的母親是名門閨秀,也是中國第一代職業女性

保持終身學習、一生勤勉謙虛,是鍾家的家風。

因為歷史原因,鍾南山35歲才開始接觸臨床。

父親為失去的時光惋惜不已,長嘆要求兒子不能浪費時間。

鍾南山43歲時公派愛丁堡大學學習,在準備留學期間重新開始補習英語。

為了幫助兒子學習英文,父親要求他用英文通信。

每次,父親都給鍾南山寄來兩份信。

一份是回信,一份是父親用紅筆批改過的鐘南山的來信。

那時,鍾南山的父親已經是78歲的老人了。

幾年後父親過世,按其遺囑,骨灰與亡妻混合,撒入大海。

鍾南山的父母一生感情極佳

除此之外,跟袁隆平一樣,鍾南山也是比肩職業運動員的體育好手。

第一屆全運會上,22歲的鐘南山在集訓時,400米跨欄成績為54.2秒,超過了當時的全國紀錄。

1960年的北京市運動會上,鍾南山獲得男子十項全能亞軍。

卓越的身體素質,也使得袁隆平和鍾南山二位泰斗,得以精力充沛地持續工作至高齡。

她們代表著真正的貴族精神

此外,他們都經歷過艱難困苦的年代,親歷求知的不易,深感今日的可貴,只覺時間緊迫,力求精進勇猛,把理想目標定得很高,對物質享受容易滿足。

不僅如此, 母親教導下的袁隆平,與生俱來地尊重女性。

自己穿35塊錢襯衣的袁老,給老伴兒買衣服很是大方,怕號碼不合適乾脆買兩件。

對於兒子和兒媳,他從不催婚催育。

袁院士的孫女們

所謂家學,就是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的薰陶。

最好最重要的教育,不是來自學校,不是來自社會,一定是來自於父母。

袁隆平和鍾南山的父母,性格方正、學識開闊、寬厚待人、尊重孩子,完美解釋了家風與家學。

尤其是兩位母親,讀到她們的故事,讓遇言姐想起《無問西東》中米雪飾演的母親。

高貴典雅、氣質溫潤,連生氣時都保持著得體的涵養。

穿越艱險趕到西南聯大,面對王力宏飾演的兒子,米雪的一番話令人動容——

「當初你離家千里,來到這個地方讀書,你父親和我都沒有反對過,因為,我們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我不希望你去追求什麼光宗耀祖,只希望你想清楚一生要如何度過。」

袁隆平說,是母親的堅持,令自己在艱難歲月中獲得了系統的現代教育,在自由和散漫中萌發出堅守一生的個人志趣,自發動力去尋訪遺傳學大師孟德爾和摩爾根,在閉塞的年代有能力讀懂到國外的研究報告,在一次次的失敗中仍然抱著樂觀堅定的態度。

母親當初播下的一粒種子,終於長成無雙的參天大樹。

袁隆平、鍾南山,母親給了他們最好的教育。

感謝這些了不起的,上世紀的知識女性,她們的胸懷和素養讓人起敬,她們代表著真正的貴族精神。

尼采有句話:世上有一條唯一的路,除你之外無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問,走便是了。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而這些貌似樸素實則廣袤,貌似簡單實則深遠的傳承,仍然值得我們這些為教育感到焦慮的現代家長去學習、去思考。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

我們已經推出第79期的經典「8小時,打造你的商業演講力」系列課程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初夏,綠意漸濃,樹種已經長成小樹,希望已經成為現實,你心中那些價值百萬的商業夢想為什麼還不說出來?

6月,我們的課程在上海,你來不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YjtqHkBAxbFhpvDgt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