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僅有百戶的苗寨,有全國百座露天博物館,更是第一個民俗村寨

2019-12-20     乍暖


你去過貴州嗎?

這個被稱為「黔」且多山地的地方,若是去那裡旅行,真的是山路坎坷呢。

提及貴州,第一個跳進我腦海的詞彙,便是「苗寨」。

印象深刻的不及苗寨的風俗,更是苗族阿妹頭上銀飾叮噹作響的聲音,一直驅散不得。提及苗寨,那西江的千戶苗寨,可謂大名頂頂,而今日,我想說的卻是一個比它小很好的苗寨,一個被叫做上郎寨的朗德上寨。沒錯,除了這朗德上寨,還有個下郎寨,它們合稱為朗德苗寨,位於凱里市東南27公里的苗嶺腹地,分上下兩自然寨。對外開放的是上郎德,更是全國第一個民俗風情村寨遊覽地。

去朗德上寨,一定不可錯過它的吊腳樓、蘆笙堂、風雨橋,還有苗寨的攔路酒和苗族人的蘆笙舞喲。

不喝一次寨門口的攔路酒——不算你到過苗寨

說起苗寨,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呢?

是苗族姑娘頭上銀飾的叮噹作響?還是那獨具特色的長桌宴?而我,卻是對那苗寨的「十二道攔路酒」印象頗深……

「十二道攔路酒」,顧名思義:過了這「十二道」酒坎,方可進入苗寨。


當你來到苗寨的寨門口,苗族的阿妹會身著盛裝,一邊唱著動人的敬酒歌,一邊向客人敬獻醇香的攔路酒,以「阻攔」客人進寨的特殊方式迎接客人,攔路少則三道,最後多達十二道。如此,這「十二道攔路酒」變成了苗寨歡迎遠方友人最特殊的方式了。



去了朗德上寨,苗族的阿妹從寨腳公路開始,到寨頭的進寨門樓,便設置了迎客攔路酒卡,多達12道。每道酒卡,一張方桌兩邊站著身著盛裝的苗族阿妹,提壺端杯,向客人敬酒,每道兩土碗,表示福壽雙全。最後一道酒卡是進寨門樓,土碗換成了大牛角。如此一路想滿飲進寨者,非「海量」莫能。


如若,你實在不勝酒力,雙手背在身後,彎腰用唇輕觸酒杯即離,並有禮貌他說一聲「兜社莫」(苗語「謝謝你」)就可以「過關」啦。過了十二道攔路酒,進了寨門,可去到苗寨的銅鼓坪上跳舞,先是節奏慢的「踩銅鼓」,後則是節奏明快「青年蘆笙舞」,遊人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跟著跳起來,不亦樂乎。

苗族獨有的木吊腳樓建築群——全國百座露天博物館

攔路就喝完,才能真正的走近這個苗寨,細細的打量,才發現:這苗寨的吊腳樓似乎都是建造在緩緩地斜坡陡坎上,它們交錯的湊在一起,卻又層層疊疊沿著山的走勢而成。了解後得知,如此的格局,一是為了將並不多的平地留作耕種田地;而則是為了更好的繁衍後代。隨著時光的變遷,祖祖輩輩也便傳承至今,而此時,他們更是熟悉而自在的生活著。


這朗德上寨,是一個僅有百戶人家的小小苗寨,說他小,其實比散落它地的苗寨要多大一些;說他大,比名氣很高的西江千戶苗寨還是小很多的。

站在最高層的吊橋樓上,看圍成一圈的苗寨,被稱為擁有「全國百座露天博物館」的朗德上寨,可謂名不虛傳。飛檐翹角的吊腳樓,三面被走廊圍成,踩上去咯吱作響,這似乎是歲月留下的痕跡;近身打量那木質的欄杆,竟雕可著萬字格、喜字格、亞字格等各式的圖案;幾根懸柱將吊腳樓撐起,那些裝飾的圖案,似乎看到了這苗寨人的手藝精湛;還有一處,是每個吊腳樓都有而且沿用至今的「美人靠」,它一般被設置在堂屋外的懸空走廊上,獨特的S形曲欄靠椅,因為姑娘們常在此挑花刺繡而得名,想來也別有一番風景呢。


這苗寨的吊腳樓,穿越時光而來,從長江中下游流域輾轉遷徙到新的山區並適應生存下來,古老的干欄式建築藝術,隨著周遭環境和苗族人生活的趨勢下,一步步完善,這是苗寨人古老的見證,卻又是苗族建築文化傳承的載體。吊腳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地位,它是苗族等少數民族安身立命、繁衍後代、延續民族歷史的根基,更是深入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築歷史與文化的「活化石」。


小貼士:

交通:

凱里汽車站坐往雷山方向的車,在郎德下寨路口下車,步行約20分鐘可到達;也可從凱里市租車前往,來回車費約100元。

到郎德鎮就可以看到一塊醒目的「上郎德」指示牌,路邊的寨子是郎德下寨。從公路到郎德上寨,步行需要20分鐘左右(1公里路)。也可在路口乘摩托車前往,2元。

從郎德到雷山縣城,16公里路,不到30分鐘車程,票價3元;在公路邊很容易等到班車。

【關於作者丨乍暖】

(自媒體作者 · 旅行達人)

一個想要從南走到北、再從東走到西的我、一個想要撒一點野的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V-ed28BMH2_cNUgL1y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