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勸君不要輕易讀博?真相在這裡

2019-12-04     科學網

作者 | 郭英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在有關要不要讀博士、為什麼要讀博士、讀博之後要不要從事學術研究的各種討論中,有一個重要問題被忽視了,那就是:什麼是博士?

我覺得,如果不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就去討論要不要讀、為什麼讀、讀博之後如何就業,就會偏離方向,也會遠離問題的核心。

前段時間,有關博士到中小學任教的事情被媒體炒得很熱。

我對此作了一點分析。去年我寫過一篇文章,談到讀博很艱難、靠什麼才能堅持。應該說,這都是針對那些已經進入了博士大門的人的學習、就業狀況來說的。

近年來,我們在各種論壇與朋友圈中,都不難看到諸多與讀博相關的話題,比如要不要讀博士、為什麼讀博士、讀博後要不要從事學術研究等。

在最近博士到中小學任教的熱點中,我們不難發現,這其中多半原因還是收入問題和就業難問題。

因此,在對拿到博士學位該何去何從的問題做進一步思考前,面對現在博士群體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我覺得有必要對眾多站在博士圍城之外躍躍欲試的青年學子說上幾句話。

為何高校很少宣傳博士項目

首先,大多數人對生活中的一個現象可能注意不夠:我們都見過名校宣傳自己,見過名校推廣自己的各種專業,我們也遇到不少在國際交流中推銷並洽談碩士項目者,但大家一般很少見到一所名校會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博士項目。

目前人們能夠看到的博士生項目的廣而告之,大都來自新入職的博士生導師或者博士生導師的課題組,一般說來是為了招募科研新兵。

國際上一流名校不宣傳自己的博士項目,簡言之,原因有三。

一是博士招生數量少,無需做過多宣揚。

除了個別專業人數較少外,一般申報者的數量都會大於所能招生的數量,因此通過學界內部交流,以及申請者自我了解而前來報名者,大都完全可以滿足相關招生單位的需求。

二是讀博艱難,光靠招攬是很難奏效的。

讀博後大都是要從事學術研究的,唯有願意(當然也可能是不得不願意)從事學術研究者才會來應試或是申請。

三是學校、學科的聲譽、導師的知名度已經是金字招牌,而該校該學科乃至導師所能提供的獎學金能否吸引到學術新人則是關鍵。

無論哪個學科,博士生都是科研的生力軍,這一點在理工類學科中表現最為突出。

能否招到博士生加盟,全憑學校與課題組的聲譽,當然還要看資助力度乃至吸引人的程度。

因此,大家一般認為,讀理工類學科的博士屬於學術打工仔,要是沒有良好的收入,是很難招到理想的人選的。

與此同時,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但凡能夠拿到全獎,讀書做研究甚至可以被認為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目前在美國,除了頂尖名校的人文學科可以給全獎之外,很多高校的博士項目都只能給予很少數量的助教資助項目,經費少得可憐,申請者如果沒有豐厚的家底做支撐,或者不做其他工作來維持,很難堅持把博士讀完。

博士種類繁多,但性質各有不同

在有關博士的討論中,將博士籠統地歸類會帶來很大問題。我們知道,博士種類繁多,但性質各有不同。

總體上說,博士分為兩類:學術型與職業型。

應該說,現在的博士已經不同於以往,除了大量學術型博士之外,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還有諸如教育、法律、管理、社會工作等專業型或職業型博士(Professional PhD Programs or Professional Doctorates)。

因此,如果對未來從事較為純粹的學術(比如研究文學)沒有信心,或者尚缺乏堅定的信念,當然也可能本來就對學術沒有興趣,但又願意被人稱為博士而需要一個博士學位,那麼,可以選擇去讀這種職業型博士。

當然,上述說法似乎對職業型博士的學術性不夠尊重。

其實我想表達的是,凡是讀博,學術都是命根子。但僅從未來職業規划上說,讀職業型博士更多的是去實踐,雖然不是不可以(這取決於個人的選擇),但並非一定要從事理論研究。

換句話說,職業型博士以實踐為主,讀完之後,您可以涉足任何行業。

比如,在美國,讀了法律博士不去當律師者眾多,不去從事法律研究者眾多,去從政的更多。這都沒有關係。

在本文中,我想說的博士,其實是指讀了博士就要進入學術圈的人。

對於這些人而言,如果未來不在學術領域去發揮作用,大家就會認為這有點可惜,甚至會認為這是一種資源浪費。

言盡於此,我這裡討論的不從事學術研究就認為是一種資源浪費的前提,主要側重的是個人學術興趣,以及對讀博之後的職業規劃的問題。

這其中,不包括個例,不包括天才。確實有人讀了學術型博士之後轉型順利,不再從事學術,但事業依然成功,這於人於己於社會都是好事,但不在我的討論範圍內。

什麼是博士

在有關要不要讀博士、為什麼要讀博士、讀博之後要不要從事學術研究的各種討論中,有一個重要問題被忽視了,那就是:什麼是博士?

如果不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就去討論要不要讀、為什麼讀、讀博之後如何就業,就會偏離方向,也會遠離問題的核心。

在漢語的語境中,我們一般認為博士是一種標誌,說明一個人具有了作出原創性成果的能力,當然,它也是一種標示個人學力的學位,是目前最高級別的學位。擁有博士學位一般意味著一個人有能力由學習階段進入學術階段。

在英文的語境中,所謂博士一般有兩個詞彙來表述,即:PhD與Doctor。

眾所周知,PhD是Doctor of Philosophy(哲學博士)的縮寫。但實際上,這個語彙的縮寫還有很多形式,包括Ph.D.,DPhil,D.Phil.等等。

這個說法很有意思,這裡的Doctor不是要大家成為醫生(doctor),也不是要大家去學習哲學(philosophy)——當然,您若自己願意學習哲學則另當別論。

從其最基本的定義出發,所謂哲學博士,是一個人在完成了博士項目(doctorate program)後從一所大學所獲得的學位,一般稱為最高學位或者終端學位(terminal degree)。

博士學位包含了文學、哲學、歷史、科學、數學、工程等各個領域。當人們學習完PhD所需要的內容並獲得通過,就可以被正式稱為「Doctor」了。

總體來說,PhD是很多學科對一位博士的統稱,但有些實踐與職業性的領域則另有別稱,如管理學博士(DBA,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教育學博士(EdD,Doctor of Education)等。

還需要指出,在討論要不要讀博的過程中,大家很容易把博士階段的學習與訓練,與大學中的本科階段學習和碩士階段的學習混為一談,認為這都是大學教育,好像只要努力就可以了。

其實不然。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誤解。

作為教育機構所授予的最高一級學位,博士所從事的學術研究應該,也必須是該領域既有創新又有深度的內容,因為它最後要經過同行專家的評審方能通過,才能獲得學位。

一旦拿到博士學位,就證明他/她在所從事的領域中是個專家了,未來不但要進入學術領域,而且要成為一個更大領域中的專家。

勸君不要讀博的最大理由

當我們明確了讀學術型博士主要是為從事學術研究而作前期準備,那麼,如果未來不從事學術(包括教學與研究)或者與之相應的工作,讀博實在是既浪費了個人生命,也浪費了大學的資源。

對此,我此前曾經作過兩個比喻。

第一,這就像一名運動員,如果不為參加奧運會或其他正式賽事,完全沒有必要接受非常正規非常嚴格的訓練,既花時間又花精力,最後還沒有結果。

第二,這就像太空人,接受了前期的各種訓練,卻不是為了上天探索。

那前期為此所做的一切實在是浪費,也沒有必要。當然,我不是說這些訓練對未來沒有用處,而是說不必接受如此正規的訓練。如果只是為了一時之興趣,實在沒有必要冒險去嘗試接受這種正規而嚴格的訓練。

從大學資源上說,博士生名額非常缺乏,至少不富餘。

一般而言,學術型博士都是全額資助。在美國的常青藤盟校,絕大多數的學術型博士目前還都是全額獎學金資助,基本可以保證博士生衣食無憂——當然,如果說有憂慮,那主要是為未來憂慮,擔心找不到工作。這是後話。

在國內,近年來博士生的資助有所提高,但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因此,如果未來不願意從事學術研究,是否可以考慮不讀學術型博士,而把這個資源留給那些一心想讀學術型並願意在未來從事學術研究者呢?

國外大學錄取時一定要看個人自述與目的:為什麼要選擇這個專業、目的何在。其實就是要了解個人的真實想法。

在國內,很多學校現在都是申請—審核制,也越來越關注博士考生的興趣與未來。這是一個正確的發展趨勢。對於考生或者申請者而言,考博前應該也必須想清楚自己的未來。

社會不該過度追求高學歷人才

讀完博士要不要從事學術研究,這是個人自由。

對於不再從事學術研究者,無論是出於個人原因(比如突然對學術失去了興趣)還是外在原因(比如一時找不到工作)而轉行,這都是可以理解的,無需自責,也不應受他人指責。他人也很難對此指手畫腳。

當我們所培養的很多博士(特別是學術型博士)都不去從事學術研究,這就不是個人問題了。

為此,我想表達如下三個觀點:

第一,讀博士跟自己未來從事什麼關係不大,別人無權干涉,但若從個人興趣、個人發展、大學資源等各種因素考慮,還是應該慎重選擇。

近年來,進入博士項目而沒有按時畢業者,也給博士導師帶來不少困擾與難題。有些高校已經開始規定,未按時畢業的人數超過一定數量,將縮減導師的招生人數。因此,博士不(能)畢業,也會給博導帶來負面影響。

第二,博士之路不易,甚至可以說很艱難。這不但是對個人精神、智力、學習力、研究能力的考驗,也是對個人體力與身體健康的全方位考驗。

因此,在未做好充分準備並對未來沒有較為充分了解的情況下,不要輕易選擇讀博。

第三,社會上不該過分要求人們的高學歷,更不應該在並非必要的機構中追求博士的數量。

大眾也應該明白,博士頭銜聽上去好聽,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讀博士,即便進入了博士這個圍城,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順利拿到博士學位;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大學還是研究機構,都培養不出如此之多的博士,社會也並不需要這麼多具有博士頭銜的人。

合作事宜:market@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UTP0G4BMH2_cNUgVf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