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影響雞群產蛋率的相關因素,一文帶你全部了解

2019-11-25   愛養殖的樂樂

在蛋雞生產中,有時由於某些原因(特別是發生疾病),會使產蛋雞群出現較多的低產雞。若全群淘汰則損失太大,部分淘汰又不好挑選和管理,給養雞生產帶來巨大損失。

雞群的全程產蛋量與哪些因素有關?

1、 產蛋高峰水平由後備雞質量決定

2、 產蛋高峰期長短由營養、環境、管理水平決定

3、 雞的總產蛋量由雞產蛋期是否患病有關

4、 雞的抗病力由營養、環境、管理水平決定

蛋雞產蛋曲線的三個特點:

1、開產後產蛋率上升快。一般呈陡然上升態勢,這一時期產蛋率成倍增長,在產蛋6——7周內達到90%以上。通常在23—25周齡達到產蛋高峰,高峰期產蛋量93%—94%以上。

2、下降平穩。產蛋高峰過後,產蛋曲線下降十分平穩,呈直線狀。通常每周下降0.5—1%,呈直線平穩下降。

3、不可補償性。產蛋過程中,若遇到飼養管理不善,或其他刺激時,會使產蛋率低於標準並不能完全補償。

那麼蛋雞產蛋性能受到如此多因素的影響,如何提高產蛋率,維持產蛋曲線平衡是蛋雞養殖者共同關心的話題。

一、 影響產蛋的常見疾病因素

1、 雞新城疫

由於防疫工作的不斷加強和完善,目前雞新城疫很少爆發,多為溫和型零星散發,對產蛋雞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產蛋率下降。可以通過加強飼養管理、環境消毒、合理制定免疫程序積極應對。

2、 禽流感

根據近期對蛋雞疾病的調查發現,造成產蛋率下降或沒有高峰的疾病,主要是腎型流感,該病的發病率最高,特別是對產蛋高峰前的產蛋雞和育成雞。該病另一種表現為亞臨床症狀,呈輕度上呼吸道症狀,產蛋率下降。防治該病的有效辦法:一是搞好環境衛生及糞便的處理;二是及時開展免疫接種和抗體檢測,保持抗體水平。

3、 傳染性支氣管炎

傳染性支氣管炎的主要症狀是氣管囉音、咳嗽和打噴嚏,產蛋雞出現產蛋數量和品質下降。

4、 傳染性喉氣管炎

小雞發生該病後,發病時間長,影響生長,開產後產蛋高峰延遲影響產蛋量),產蛋率下降10%~40%。補救辦法是按照免疫程序做好免疫工作。

5、 減蛋綜合症

發生典型的減蛋綜合症主要表現為產蛋率在50%和高峰之間出現產蛋急速下降。

6、 大腸桿菌病

大腸桿菌能夠引起雞的多種疾病。產蛋雞主要表現為輸卵管炎和卵黃性腹膜炎。防治該病主要是減少支原體及各種病毒的感染,加強通風,減少糞便污染,搞好環境衛生和沖洗消毒。

7 、傳染性鼻炎

傳染性鼻炎造成的主要損失是育成雞生長不良和產蛋雞產蛋明顯下降,下降幅度為10%~40%。環境不良會加重病情。

8、 支原體感染

支原體病主要發生於冬季,病初雞隻流淚、腫頭、甩鼻,成年雞群出現產蛋下降,並且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維持很長時間,恢復較為緩慢,飼料消耗加大,嚴重影響養殖效益。青年雞損害更為嚴重,常出現產蛋推遲和卵黃性腹膜炎。

9、生殖系統疾病防治

卵巢、卵泡、輸卵管是蛋雞產蛋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部位出現病變都會直接造成產蛋率下降或者停產,需要提高警惕做好防治工作。每月定期使用樂暢桉樹精油可以防治輸卵管炎,抑菌消炎,安全無藥殘。

二、 影響產蛋的非疾病因素-飼料因素

1、 外購配合飼料的影響

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質濃縮料、配合料。隨著原料價格的上漲,有些飼料廠為了迎合部分用戶的需求,推出了低質量、低價位、高蛋白飼料,在飼料中添加了大量不易被雞消化吸收的非常規原料,雖然可測蛋白很高,但可利用蛋白低,從而影響產蛋率。

2、 自配料的影響

第一是玉米質量問題,主要是品種、水分、飽滿度以及霉變的影響,黴菌毒素不但影響適口性,而且還會造成產蛋下降、免疫力降低,自配飼料最好搭配脫霉劑和膽汁酸,膽汁酸可以結合黴菌毒素排出體外,保肝排毒,提高產蛋率,改善蛋殼質量。

第二是豆粕質量問題,現在豆粕市場魚龍混雜,豆粕蛋白含量低,摻假嚴重,含油量過高,豆粕熟化程度欠佳,自配料養殖戶沒有能力鑑別真偽,劣質豆粕影響雞的發育和產蛋性能。

三、影響產蛋的非疾病因素-藥物因素

許多藥物都會對蛋雞的產蛋性能產生影響,使用不當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過去經常使用的金剛烷胺被廣泛地用於防治禽流感,但反覆使用將不會出現產蛋高峰,並影響蛋殼的質量。

磺胺類藥物影響腸道微生物對VK和B族維生素的合成,在體內與碳酸酐酶結合,使碳酸鹽的形成和分泌減少,褐殼蛋變色,產薄殼或軟殼蛋,產蛋量下降,嚴重的可下降20%。

四環素類藥物口服對消化道黏膜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影響採食量,長期使用不但影響蛋殼質量,而且還會影響產蛋率。

氨基甙類也會影響產蛋率,主要原因是氨基甙類藥物干擾卵黃蛋白的形成,其中新黴素、卡那黴素、鏈黴素、丁胺黴素影響嚴重。

抗球蟲藥物,除氨丙啉外,其他均在蛋內殘留或影響產蛋率。驅蟲藥丙硫脒唑大劑量應用時會導致產蛋率下降30%。

四、影響產蛋的非疾病因素- 飼養管理因素

1、 溫度

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產蛋雞的產蛋性能,使產蛋率下降,蛋殼質量變差。因此,夏季應通風降溫,冬季要防寒保暖,使雞舍內溫度保持在15~25℃,並根據季節調整產蛋雞日糧中能量、蛋白質、礦物質的濃度,進而提高產蛋率和蛋殼質量。

2、 通風

雞舍通風不良,造成氨氣濃度過高,引起呼吸性氨中毒,使雞體失去較多的CO2,致使形成碳酸鈣的碳酸根離子不足,影響對鈣的吸收,從而引起產薄殼蛋。因此,雞舍內要通風換氣,及時清理糞便,防止氨氣濃度過高。

3、 光照

一般而言,光照可促進雛禽採食、飲水和增加運動、促進雞的肌肉、骨骼發育、增加防病能力、提高生產性能,而且光照與性成熟、體成熟的日齡密切相關。

4、 應激

蛋雞對各種應激是十分敏感的,如噪音、冷熱、換飼料、注射疫苗等都可造成蛋雞的產蛋率下降。所以,我們在日常飼喂中應添加一定量的抗應激劑,並且要嚴格禁止雞舍內產生噪音,同時,做好雞舍內的溫度監控,防止雞舍內溫度忽高忽低。而更換飼料時不應該立即更換,而應給有3~5天的過渡期。

五、影響產蛋的非疾病因素- 生理因素

1、 品種

不同品種的雞其生產性能有很大差異,如海蘭W-36蛋雞品種,開產早,到達產蛋高峰期時間早,產蛋持續時間也相對較短。而伊莎褐品種的產蛋雞開產晚,產蛋高峰持續時間相對較長。另外,不同品種的雞、蛋殼質量不同、如土種雞蛋殼較厚、外來品種雞蛋殼較薄、易破。因此,可用選種手段提高品種的蛋殼厚度,減少破蛋率。

2、產蛋高峰水平由後備雞質量決定

蛋雞生產性能的高低與其體型發育和體重直接相關,其中體型標準作為第一限制因素,體重作為第二限制因素,生產中則以脛長和體重作為具體指標。脛長達標而體重偏輕的雞群,產蛋早期蛋重小,產蛋率上升緩慢,脛長不達標而體重超標的雞群會出觀早產蛋或發生嚴重脫肛等現象,死淘率高;如果脛長和體重都不達標,就意味著育雛育成失敗,開產時間延長,少則開產推遲1~2周,多則推遲3~4周,產蛋高峰達不到標準。

衡量體重和脛長的優劣分別用體重均勻度和脛長均勻度來表示。一般要求,體重均勻度應大於80%,脛長均勻度應大於90%。飼料中添加膽汁酸有助於雞群體重、脛長雙達標,提高雞群均勻度。

(1)合理的飼養密度有利於體重增長

提高後備雞質量的方法: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提高雞群體重。飼養密度是影響雞群體重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周齡需要調整不同的飼養密度,才有助於體重平穩增長。調整飼養密度的分群工作一般在雞群8日齡和20日齡根據雛雞體重大小進行。

(2)亞健康雞隻單獨飼養管理

大群中出現的亞健康雞隻應挑出飼養,挑雞應在幾個關鍵時間點進行,即分別為上籠(1日齡)、分群(8日齡和20日齡)、免疫。上籠時,挑選出弱、小、大肚子、黑臍等雛雞,放在溫度較高的位置飼養,促進雛雞體質恢復;分群或免疫時,挑出弱雞和低於平均體重10%以上的雞;挑雞的原則是根據體重和精神狀態及時挑出並單獨飼喂加有營養添加劑的潮拌料,以提高雞群採食量。

(3)舍內環境適宜,有利於提高採食量

做好舍內環境控制,保證飼養環境適宜,同樣有利於雞隻的快速生長,使雞群體重達標。在飼養管理過程中,根據雛雞需求,結合外界天氣,在保證溫度的前提下多通風,使舍內空氣品質良好,有效地排出舍內廢氣和粉塵,提高雛雞的採食量。

(4)減少飼養管理過程中的各種應激

減少轉群、免疫、換料等各種應激。轉群前2 天開始投喂維生素C等抗應激物質,以緩解應激並增強機體調理適應能力;轉群過程中注意操作細節,避免人為操作不當產生的應激;轉群後將育成和蛋雞的管理工作合理銜接,保持相同的飼喂方式等,不改變雞群形成的習慣。免疫時,各項免疫操作間隔至少5天以上,轉群前後3天禁止免疫;換料時,按照比例逐漸過渡換料,避免飼料變化較大造成的雞隻採食量下降。

3、產蛋時間

產蛋時間對蛋的質量影響比較大,一般雞場於八點左右飼喂,白天血鈣濃度高,蛋雞在成蛋過程中鈣的分泌量充足,所以一般下午產的蛋殼較厚。而十點前產的蛋通常是在夜間形成的,夜間母雞多處在休息狀態,採食量很少,血鈣濃度較低,因此上午產的蛋一般殼較薄。故應採取多種措施,調整雞的產蛋時間。

總結起來,影響蛋雞產蛋率的因素主要有六大方面,分別為蛋雞品種,生理因素,營養因素,管理因素,環境因素與疾病因素等,每一個因素在蛋雞的養殖過程中把握不好,都會影響產蛋率。

要想雞群的全程產蛋量高,必須讓雞的產蛋高峰期儘量地長,而高峰期後產蛋下降要儘量緩慢而平穩,同時在整個產蛋期內內臟系統不能出現不可補償性損傷!這就要想盡一切辦法避免「疾病性因素」的干擾,杜絕負面的「非疾病性因素」影響。

本文轉自禽友幫,版權歸屬原作者,在此向轉載平台與作者致謝,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本平台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