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糯豆包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你的孩子主動對你說過「我愛你」嗎?
你的孩子是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嗎?
你的孩子對流浪狗流浪貓拳打腳踢過嗎?
你的孩子是否經常不滿現狀,對你咒罵不滿?
你以為這些表現是孩子的羞澀、天真、調皮!
殊不知,你的孩子其實已經「生病」了,病因是你對孩子的管教約束。
沒有同情心的孩子,真的只是「熊孩子」嗎?
- 豆瓣上有一部評分為8.5分的台灣家庭教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講述了一位品學兼優的孩子,在媽媽長年約束、崩潰式嘶吼的家庭教育模式下,最終選擇了自殺。
- 媽媽不敢相信這一切,她通過朋友研究的高科技手段去窺探女兒生前的真實想法。
- 原來,女兒已經患了極度的抑鬱症,而她發泄自己的方式就是虐待自己。
- 她會從書店偷來發卡,送給媽媽。當她看著自己做出極度恥辱的事換來的東西戴在媽媽的身上時她會從心中猶然生出一種快感。
- 她會在路上虐殺流浪狗,在看到別人受傷時開心大笑,模仿校園暴力等。
這種極端且冷漠的事情越做越多,他們對生活的渴望就越來越少。當希望的窗戶關上了唯一的縫隙,他們整個世界便都是黑暗。
這種從幼年就生活在黑暗中的孩子,不僅僅是「熊孩子」,在他們的認知世界裡,不存在同情心,只有保護自己。性格懦弱的孩子會選擇蜷縮起來,不理世事,一心想著逃避。性格強勢的孩子會用幸災樂禍,主動出擊去欺負他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他們怕一眼被人看穿自己內心的孤獨。
同情心到底是什麼?官方解答來了
同情心的官方釋義為對某事,或者某一人的覺察與同情感,同時也指這種情感的表露。這是同情心的基本含義和初級層面,人人都應該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情心。但同情心又是一種才能,往往指培養成能與他人感情引起共鳴的一種才能,而這種感情不必一定是悲傷。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去體會同情心的存在。將自己的心探入對方的心,即將心比心,探入完畢後,你便迅速縮回到自己的內心之中。當你探入他的心後,你用心去體會他的喜怒哀樂,設身處地的想像如果現在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會是怎樣的一種情緒。並被他的情緒打動,回到本體之後久久不能平復自己心緒,這種感同身受的狀態就是同情心。
怎樣判斷你的孩子有沒有同情心呢?父母要牢記這五點
孩子的想法與行為與成年人大有不同,甚至一些道理我們講給他們,他們未必能全都聽的懂。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有同情心呢?
1)從來不會對任何人有可憐的想法,甚至去伸出援手幫助他人;當我們在新聞中看到醫生護士拚命救助患新冠肺炎的病人,汶川地震倖存者的故事無動於衷,甚至不會流露出任何表情的孩子。
2)不會關心身邊的人甚至是自己家人的孩子;當得知自己的親人離世,或者身邊的朋友患了重大疾病的時候,沒有一點不舍,留戀,擔心的情緒。甚至不會說一句關心的話,甚至還刻意的去躲避這種場合的孩子。
3)對小動物的喜歡只是覺得他們可愛,但是看到他們被慘虐,被殺害,也沒有一點動容之情的孩子。
4)在看煽情的文字,電影,音樂,小說,話劇時不會下意識的流出眼淚,甚至會覺的劇情過於矯情,表現出無聊厭惡的表情;反而對於一些恐怖電影,精神控制電影,校園暴力電影,暴力血腥的劇情非常感興趣,甚至會有去模仿的衝動。
5)對自己也沒有任何的可憐之心;覺得自己做的任何事遭到的懲罰都是罪有應得,自己只要承受了父母的責罰,一時的道歉甚至賠償一些在可接受範圍內的金錢即可解決事情,這樣的心態都是極其可拍的。
有同情心的孩子和沒有同情心的孩子,他們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 有同情心的孩子:大多數的父母採取的方式都是散養式,而往往這類孩子在長大後,會在待人接物方面顯得格外受歡迎。
他們與生俱來的善良與力所能及的幫助會溫暖周圍的人。而這些溫暖會帶給他們相應的回報,最明顯的回報就是幸福感與自豪感。在他們身上可以看見一種自信感,那是父母留給他們最大的財富。
當他們遇見挫折時,他們會以積極的心態去解決問題。當社會的壓力給予他們最大的挑戰時,他們也會抬起自己高傲的頭,笑著面對一切。
- 沒有同情心的孩子:在常年受到父母在身體上和精神上的攻擊早已變得千瘡百孔,不堪一擊。當面對挑戰和衝擊時,他們的保護罩會第一時間開啟。同時也會開啟他們的尖刺,無差別的攻擊任何人。
而已經對父母約束性行為已經習慣麻痹的孩子,會將這種負面心理當成真理,並且奉為教育孩子的第一準則。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而這種思想會從他們七,八歲的時候就根深蒂固。對一切想要和想要爭取的東西第一時間選擇逃避,甚至是詆毀。久而久之,不僅孩子是如此,孩子的孩子更是如此。
同情心如此重要,那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呢?
我們應該採取散養方式,杜絕以大人的看法約束孩子。我們可以這樣去做:
1)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己做決定的能力,大人可以適當引導;如在孩子的喜好方面,大人可以提供多種選擇,讓孩子挑選他最喜歡的一樣,並了解他選擇的原因。
2)改變說服教育與打罵教育的方式;通過自己感同身受孩子的做法,以理服人,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甚至孩子改正了壞習慣與壞情緒應該適當的進行表揚。
3)言傳身教是最好的行動方式;我們應該在生活中,保持一顆積極的心態,做正確的引導。當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我們要教育孩子主動幫助他人,不要因為害怕與人交流,不好意思而放棄幫助。
4)糾正孩子的太以自我為中心;輕度的自我好感在大眾的眼裡稱為自戀,但一般不會打擾到他人。別人還會對這種特殊的性格產生喜愛之情。而過度的自我好感,甚至對別人產生困擾,總覺得自己是所有人的中心,所有的人都應該讓著自己的人,被稱做自私。這類人通常會受到大眾群體的厭惡。當他們感受不到別人對他的看法,自然就無法感同身受,更體會不到他人的想法。
5)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孩子生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家庭,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與幸福的環境。讓他們看到上一輩與下一輩的關心,同輩之間的互相尊重,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懂得愛的真諦。
當你意識到你的孩子的精神世界「生病了」,或者已經在「生病」的路上徘徊,不要心急,不要害怕,更不要用另類的眼光或者話語去諷刺他。不防靜下心來,去探尋孩子的內心。培養孩子的同情心,用散養的方式,去正確的引導孩子,你會發現,你的孩子是上天送給你最好的禮物。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