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趙長城在秦漢時期仍然是一條重要的軍事防線,直至北魏時期依然使用。在這條長城防線上,歷代統治者修築了系列軍事工程,並派重兵據守。僅包頭一段就修築了 10 多座烽燧,10 座障城。
這些障城與郡縣和長城密切聯繫在一起,北依大青山為屏障,南臨黃河為天塹,中間烽燧相望,構成了一道堅固的邊疆防線。
梅力更溝古城是趙長城包頭段最西邊的一座障城。過去游梅力更只知有山水和梅力更召,其實梅力更古城也是值得順路去看看的。
梅力更溝障城有南北兩座。南城位於梅力更溝西側台地上,南距梅力更召 100 米,北距長城約 8 米。平面呈方形,邊長 65 米,土牆夯築,基寬 10 米,殘高 3~5 米,南牆設門,寬約 10 米。
北城位於長城北側,深入梅力更溝山坡上,南北兩城相距約 400米。北城有網圍欄阻擋,我尋路攀爬幾次未能如願,只是從相機的鏡頭裡遠遠地 望。資料記載,該城呈長方形,東西長 55 米,南北寬 35 米,基寬 10 米,殘高 2~3 米,南牆設門,寬約 9 米。
梅力更溝障附近還有兩處烽燧,一處位於梅力更溝東岸,緊貼趙長城,另一處位於梅力更溝西岸梅力更溝南障城北牆中段,二烽燧均呈圓錐狀,底徑約 20 米。
梅力溝障城
縱觀包頭境內趙北長城沿線,凡可通往山北的溝口都修築障城、烽燧據守,重要溝谷山口設雙城防守,梅力更溝谷就是其中之一。我原以為梅力更溝谷是不可以通行後山的,為了了解梅力更溝障城,我順梅力更溝谷北上行走數小時,到達了較為平坦的明安川。看來梅力更溝在古代也是一條穿越陰山山脈的重要通道,我理解了趙、秦漢及北魏時期在梅力更溝口設雙城戍守的軍事意義了。
我在梅力更古城行走,感覺在距南城約 10 米處還有一座古障城遺址,只是由於時間久遠不太清晰了,但能大概判斷其輪廓,並發現大量的漢代磚瓦殘件。但經考古證實,這是梅力更溝南障城的一處院落遺址。
包頭境內長城防線的城障建設在城牆南側,只有兩處障城在城牆北側修築,一處是固陽秦長城的趙碾坊障城,一處就是梅力更障城。兩處障城的設立充分反映了梅力更溝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