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學修煉中的忠誠

2019-12-13     武術人

說到拳學修煉,練拳的容易想到古洞秘籍、仙風道骨的隱者、名著天下的名家、擂台上的冠軍。。。。。。但竊以為個人拳學修煉作為的大小,首先取決於個人的天資和忠誠度。天資嘛就不多說了,我這裡想分析的是忠誠度的問題。

我比較欣賞李小龍講過的一句話——截拳道的精神就在於忠誠。自己想練什麼,就忠誠地去練什麼,忠誠地去代表自己。若將截拳道具體化,這並非一件易事。拳術的形式,只是整體里的一部分,任何一種形式都需要糾正、分析、否定、廢棄,同時還要費許多腦筋去自省,以免除個人偏愛的招術。一旦除去了作繭自縛的約束,戰鬥方式將會永遠新鮮、生動,並不斷地在改革!而個性、傾向及體格,即戰鬥方式的主體,便從形式、姿勢、教條中解放出來。這想法和做法,就是「忠誠」,就是截拳道的最終目標。

許多習武者常常將對學術的忠誠與對門派、師祖、師傅的崇拜混為一談,其實大家經常不由自主地將自己與門派名聲掛鉤、將師徒感情的好壞與學術水平的高低等同起來,從旁觀者的角度很輕易看出其中的不夠理智的成分,但當局者迷的事實一而再的呈現在世人面前。。。。。。

對於自己沒有經歷的事、沒有見過的人,必須有「存疑」的態度,經常有拳學愛好者跟我大談某門某派某人的傳奇,但他的知識或信息常常是來源於道聽途說,就是雜誌上、網絡上介紹某人某事的文章,水分也在所難免,因為為前輩作傳時,出於抬高本門聲譽等目的,通常會有人工美化的可能,恰如「馬季下蛋」式的幽默是根本不鮮見的!

比如有個自稱趙道新弟子的人著文,明明趙道新1929年杭州打擂是第13名,他偏要把老趙寫成冠軍。以老趙單薄的身體在當時不分級別的比賽中獲得第13名其實是很了不起的,懂行的誰不尊敬這位老前輩?

又如民國年間有名的高手朱國福、高振東等人,細心的人會注意到在一些文公的筆下,是搶得死去活來啊——都搶到自己門派的祖師爺名下,為什麼呀?其實在當年的中央國術館,大家都認識,有的名家會給學員上大課教教套路,或在某些情況下講幾手,但那跟正式的師徒關係根本不搭界,教人家一套拳就混來個名滿天下的所謂「徒弟」,這事兒也太便宜啦!

人出名有多種途徑,在過去傍上政治名人、官場權貴,這是一條,大家沒看到有的拳大吹某前輩為某某保鏢、某某擺擂無人應戰嘛。

大肆炒作這是其二,現在很常見,就不多說了。

用江湖手段聚集信徒,信徒多自然名聲大,這是其三,現在許多學武者很單純,不懂得武林原是江湖四大門之一,許多武術界的人很會開發招攬信徒的新手段,如某些拳常用的徒弟做「托」,讓師傅一發一個跟頭(請注意,「托」不一定穿練功服的,他可能就是站你身邊的著裝平常的某君)。又如氣功(包括許多練武者著迷的「硬氣功」)。我們管這些叫「放套」,外行就會著他的道兒,以為他功夫多麼NB。

說這些是因為名這玩意最害人,你沒有一雙慧眼,上當只是早晚的事!

而忠誠於這些虛名,最終會浪費時間、錢財,一事無成,或許還對身體有害。

好的學術是有一套科學的程序讓你有章可尋的(魚),最後又是讓你能獨立思考依據自身條件有所創新的(漁),絕不是風一樣不可把握,而會讓你切實感覺到收穫與進步。

好的師傅(老師)是有責任感的,而且不會視徒弟如私物,誠如我說過的一句話:「收徒就是一種責任!」

衡量一個師傅(老師)值不值得跟他學習就兩條——有沒有功夫,肯不肯教你功夫。

而當終於某天一個師傅(老師)的能力再不足以教你的時候,你仍然和他保持良好的私人關係,這是武者起碼的道德標準,另一方面,為了學術你還要繼續去找尋能給你指路的良師,這個時候,你才真正明了忠誠的含義

——忠誠的是學術,而不應當是某個門派某個人!(文:臧曉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IceAm8BMH2_cNUgqlp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