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體育局以打造「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基層實踐的泰州樣板」為總體目標,持續擦亮「康泰之州、運動之城」城市名片。
(一)堅持體育惠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提檔升級。
改造升級居民健身場所50個,完成10000人國民體質監測工作計劃並督促抓好落實,截止目前已超額完成目標任務。
先後承辦柔力球、健身瑜伽項目等一線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能再培訓480人,組織參加省各級社會指導員培訓756人。
先後舉辦2018年元旦「騎跑」、 春節「健身大拜年」系列活動等全民健身賽事。
成功舉辦2018年鐵人三項亞洲杯賽,全國游泳邀請賽,第十二屆春蘭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第五屆高港杯全國象棋青年大師賽等品牌賽事活動。
我市遠大足球俱樂部自去年成立以來首次組隊征戰「蘇超聯賽」、「中冠聯賽」就展現高超的技戰術水平,成功獲得2019年度中乙聯賽名額,成為我市足球改革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二)堅持備戰參賽,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全面鍛鍊提高。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賽事保障。
省運會本屆參賽運動隊從原來的13個增加到22個,參賽人數從300人增加到800人,具備奪金點項目由過去的6項增加到12項。
在省運會上,我市競技項目共奪得金牌42.5枚,銀牌36枚,銅牌44枚,總分1423分,金牌數名列全省第九名。
在新設立的智力時尚項目中我市奪得金牌6枚,銀牌9枚,銅牌5枚,總分233分,名列全省第五名。
舉辦泰州市青少年陽光體育聯賽12項,積極組隊參加「省長杯」 校園足球聯賽,並取得亞軍;與教育部門共同舉辦「市長杯」校園足球聯賽,近萬名青少年在活動中激揚青春,放飛夢想。
全市90所學校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3所幼兒園命名為省級足球特色幼兒園。
(三)堅持市場導向培育機制,體育產業發展勢頭日趨上升。
年內共有12個項目申報省級專項資金,經過評審考察,最終有5個項目獲得310萬元的資助。
聘請了第三方會計事務所,對2011-2016年度獲省、市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類項目全部進行績效評價。共完成省12個項目、市25個項目的績效評價。
先後完成游泳救生員和健身教練各兩期、游泳教員一期共215人培訓鑑定。
皇仕堡健身商學院作為試點培訓基地,共舉辦6期200多人健身教練培訓。
共錄入體育產業名錄庫439家,其中,體育用品經營戶31家,體育健身休閒培訓機構113家,體育用品製造企業139家。
截止目前,體育產業總規模約161億元左右,比上年增長9.32%,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約為1.24 %,比上年增長0.15%,全市體育產業從業人員約為35000多人,比上年增加9000人。
截止12月底,泰州市體育彩票銷售13.84億,銷量排全省第6位;增幅40.32 %,增幅位列全省第7位;市場份額61 %,較去年同期增長3.11 %,全年上繳中獎偶得稅近300萬。
(四)創造地推進各項工作開展,努力構建體育事業發展新格局。
紮實做好乾部選拔任用工作。截止目前,共涉及幹部2批2人次,其中,中層正職轉正1名,中層副職提拔1名,分別是市體育中心總經理戴傑轉正,提拔高志軍為市體校副校長。
在與網易合作的基礎上,與泰州龍游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合作打造TTTV現場頻道直播平台,探索體育微信直播,取得較好的效果。
全年省體育網錄用泰州信息500條,排名全省第二,穩居第一集團,在各級各類媒體用稿700餘篇(幅)。
聘請第三方事務所對全局範圍內的國有資產進行清查,實現了「一物一碼」,完成了對我局資產進行數據梳理、整理、調整、拆分、處置、列印標籤、配合貼標籤等工作。
在協會領導人員選任中跳出從體育部門選人為主的模式,從泰州知名企業、新聞媒體、高校中選任副主席,擴大市體育總會的影響力。分別從創新協會發展和規範社團資金管理兩個方面加強協會規範化管理。
牽頭組隊參加省19屆省運會群體部比賽,市象棋協會的小選手獲得青少年部五枚金牌,市乒協取得1項亞軍、2個第四,團體總分列蘇中蘇北第一名的好成績。
體育公園PPP項目作為市十大重點工程,按序時進度先後完成了項目前期主體變更、註冊資本金繳納、體育場及體育館試樁、項目監理、材料檢測招標等工作,預計2018年底將完成體育場基礎工程60%工程量,體育綜合館樁基礎工程工程量的60%。
(一)成功申辦江蘇省第二十屆運動會。
(二)競技體育成績實現歷史性突破。
市體校運動員人數從300人增加到800人,運動隊從原來的13個增加到22個,具備奪金點項目由過去的6項增加到12項。我市競技項目在省運會上共奪得金牌42.5枚,銀牌36枚,銅牌44枚,總分1423分,金牌數名列全省第九名。在新設立的智力時尚項目中我市奪得金牌6枚,銀牌9枚,銅牌5枚,總分233分,名列全省第五名。
主要原因是:一是傳統優勢項目實力進一步增強,柔道9枚、賽艇7枚、桌球4枚、擊劍4枚創最佳;二是部分項目散手、射擊、網球實現金牌零突破。三是足球、籃球集體項目取得新突破,足球項目女子03-04組,男子05-06組奪得亞軍,籃球項目首次參賽奪得第六名。
(三)「體育+旅遊」賽事融合發展成效彰顯。
組織泰州市龍舟比賽暨第二屆高校龍舟對抗賽。本次比賽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市文旅集團作為合作運營方,在去年四支高校隊伍參加的基礎上,增加三市(區)的龍舟代表隊參賽。
比賽在端午節當日吸引近萬名市民在鳳城河兩岸看賽,實現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打造「水城慢生活」城市品牌與體育賽事活動的完美融合,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一是公共體育設施總量嚴重不足。
整體空間布局不夠合理,中心城區唯一的綜合性體育館在城中,且規模小、配套不齊全;城北、城西人口密度大,空間利用幅度小,城南新城新區配套設施不完善,可供群眾就地就近就便健身鍛鍊的體育設施十分匱乏。與周邊城市相比,我市公共體育設施總量明顯不足,體育公園我市12個,南通45個,揚州71個;游泳場館或標準室內游泳池泰州3個,宿遷5個,鹽城10個;3000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中心泰州6個,鹽城10個;健身步道泰州307.27㎞,宿遷567㎞,南通747.83㎞。
二是競技體育綜合實力相對薄弱。
從江蘇省第十九屆運動會取得成績分析,我市整體競技水平排在第三集團,與競技體育強市蘇州、南京相比,還存在辦隊時間短,競技水平不高,「體教融合」不到位,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不強等諸多不足與差距。覆蓋全市中小學校的青少年業餘訓練體系尚未建成,青少年運動後備人才匱乏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觀。
三是體育產業規模效益偏低。
體育產業結構亟待優化,健身消費頻次和層次不高,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大型龍頭企業和高端體育服務品牌還比較缺少。體育產業人才匱乏嚴重,高素質的體育市場管理人員缺乏;社會資本投入明顯偏低,時尚項目相對較少,吸引社會資本興辦體育產業的環境、人才、政策等要素需進一步優化強化。
四是體育人才短缺亟待加強。
我市不僅各級各類運動項目上體育專業人才匱乏,而且適應現代體育事業發展需要的綜合性人才更是極度短缺,人才培養「入口」和「出口」還不夠暢通,特別是高級別的教練員和現代體育綜合管理人才引進培養上相對滯後,成為制約事業發展的瓶頸。
2019年既是20屆省運周期元年,更是泰州籌辦省運會開局之年,同時還是泰州承辦首屆江蘇省智力運動會之年,我們要以打造「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基層實踐的泰州樣板」,擦亮「康泰之州 運動之城」城市名片為載體,緊跟時代,對標看齊,爭先進位。
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以籌辦2022年江蘇省第二十屆運動會為總體目標,按照統籌謀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的原則,重點做好省運會體育場館設施的規劃建設;
深入開展調研論證和布局建隊工作,切實轉變競技體育發展方式,深化「教體融合」發展,挖掘優勢項目、開拓新項目、補強弱勢項目上下功夫,努力構建泰州青少年訓練體系。
著力打造「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基層實踐的泰州樣板」,持續擦亮「康泰之州、運動之城」城市名片。
制訂《泰州市關於促進體育社會組織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泰州市區基層體育設施建設補助辦法》,以目標為引領,以規範求發展。
在群眾體育方面,一是以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市、縣創建為抓手,圍繞群眾身邊的「六邊工程」,著力提升「兩個健身圈」建設質態,不斷提升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水平。
二是以推進政府為民辦實事為載體。
提檔升級 20個城區全民健身場所,建成20個基層工作站,與教育部門共同推動20所中小學校體育設施免費向社會開放。
三是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
在做活做精泰州體育「水文章」和「棋文章」上下足功夫,承辦2019年江蘇首屆智力運動會(4月),泰州鳳城河公開水域游泳邀請賽(9-11月),與姜堰區共同申辦2019年「鐵人三項」錦標賽(6-7月),合力打造泰州地域特色品牌賽事。
四是著力提高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
積極打造集體質測定、運動能力評估和健身指導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平台,實施城鄉百姓12000人體質監測和1000人動態體質提升服務。
遴選優秀運動隊和時尚項目進行校園,廣泛開展「一校多品」活動,變「要我訓練」為「我要訓練」,不斷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初步建立遍布所有中小學,覆蓋田徑、游泳、「三大球」運動項目,滿足泰州競技運動可持續發展的青少年訓練體系。
同時鼓勵支持和引導社會及個人投資參與青少年體育訓練工作,
體育產業方面,出台《市政府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在稅收和准入條件上給予傳統體育產業提檔升級和時尚體育產業發展優惠扶持,鼓勵社會力量和各種資本進入體育產業。
積極推動「體育+」或「+體育」融合發展,引導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加快體育特色小鎮建設(姜堰溱湖),吸引更多社會資金、要素向產業集中、向創新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