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像謝芳,自認22大電影明星中知名度小,丈夫是著名導演於彥夫

2019-08-10     娛文娛視

§01

2000年8月10日,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導演,新中國22大電影明星張圓去世。也就是說,今日是張圓去世19周年紀念日。在此,我們向張圓老師致以無盡的緬懷和崇高的敬意!

1961年,我國曾評選過22位「新中國人民演員」,即常說的新中國「二十二大電影明星」,按所在單位,他們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趙丹、白楊、張瑞芳、上官雲珠、孫道臨、秦怡、王丹鳳;北京電影製片廠的謝添、崔嵬、陳強、張平、於藍、于洋、謝芳;長春電影製片廠的李亞林、張圓、龐學勤、金迪;八一電影製片廠的田華、王心剛、王曉棠以及上海戲劇學院實驗話劇團的祝希娟等22人。

其中,本文主人公張圓是長春電影製片廠四位得獎者中的一位,可惜的是,除去金迪老人家還健在外,其他三位都已離世。

許多人對張圓並不是很了解,其實,三十多年的電影生涯中,張圓的表演以淳樸細膩、生活自然見長,且戲路較寬,她堅持飾演普通百姓角色,尤以成熟、持重的中年婦女形象多見。作為22大電影明星,當年她出演的《祖國的花朵》《沙漠裡的戰鬥》《地下尖兵》《羌笛頌》《兵臨城下》《景頗姑娘》等影片深受觀眾歡迎,是那個年代長春電影製片廠和我國電影界的一面旗幟。

張圓是那個時代標準的美麗女性形象,穩重大方,長相漂亮,有人說她長得有點像謝芳,其實,仔細看看,還真是有那麼點味道。

§02

張圓,1926年12月22日出生,原名張祖澤。河南衛輝人。她的父親曾作過幾任縣長,後賦閒家中,經濟狀況日漸困頓,只得靠賣字畫維生。八歲時父親病故,家庭的生活要靠親友周濟。1949年,她相繼在華北大學三部和中央戲劇學院學習。1950年入文化部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演員班學習。1953年畢業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1958年任長春電影製片廠演員。

參與拍攝了《祖國的花朵》《沙漠裡的戰鬥》等影片之後,在那個特殊年代裡,除1974年參與拍攝了電影《鋼鐵巨人》外,她幾乎被剝奪了工作的權利。直到1977年,才再一次復出,但這時她的形體發生了很大變化,已經不再適合當演員,便改當了導演,她導演的電影作品有《紅牡丹》《十六號病房》《黃山來的姑娘》《中國的「小皇帝」》等。

在當時女明星中,無論是演出數量還是表演質量,張圓都可以稱作是業界翹楚。否則,她也不會被評為共和國的電影明星。

即便這樣,也有人認為,在22大電影明星中張圓知名度最小,甚至和她搭過戲的于是之、郭振清、趙子岳、仲星火、凌元等在影響力上都超過了她。這話雖然說得有點符合事實,但要知道,當時評選名額是分配到了各電影廠,各廠再按照自己的標準進行推薦,至少在長影,她是最優秀的。

對自己的影響力問題,張圓本人也有清晰認識。曾導演過《黃河絕戀》《康定情歌》的著名導演江平就寫文章談到過這個問題。

在1995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江平建議在舉行閉幕式的大光明影院把昔日的「22大明星」巨幅照片重新隆重掛出。閉幕式上,「22大明星」中健在的都來了,那是多年後他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照片在電影院集體亮相,都很激動。張圓站在自己當年的照片下老淚縱橫,感慨萬千:「都老了,但你們這些孩子還記得我們,真不容易啊!」

當天晚上,一友人請江平以及翟俊傑、李仁堂、龐學勤和張圓去黃浦江畔德國啤酒屋聚會。江平寫道:席間,張圓破例與大家豪飲:「我從來不喝酒,但是今天我得喝,還得喝光!因為我高興!幾十年被人遺忘,今天終於有人指著我的照片說,這是老明星張圓!還有觀眾記得我!」

看到這樣的話,讓人心酸。

§03

張圓的丈夫是我國著名電影導演於彥夫。

於彥夫,原名於景霖,遼寧省丹東市人。在長影,於彥夫先後導演了《蘆笙戀歌》 《笑逐顏開》《徐秋影案件》《自有後來人》《創業》《勿忘我》《十六號病房》《黃山來的姑娘》《鴿子迷的奇遇》《陸軍見習官》等影片,其中《十六號病房》獲得第4屆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文化部優秀影片獎。於彥夫還是《蘆笙戀歌》的歌詞作者。

離休後的張圓和丈夫身體都不太好,但他們互相扶持,相依為命,自找樂趣,樂在其中。夫婦兩人都是「中華名人垂釣俱樂部」的會員,1997年9月的一次比賽中,於彥夫還曾獲單尾重量一等獎。

但他們自然不會忘記鍾愛一生的影視藝術。雖然退了下來,但他們依然關心影視,關心青年人的成長。夫婦兩人1957年結婚,女兒張宜莊在童影廠工作,是文學部的編輯。

張圓於2000年8月10日去世,享年74歲。於彥夫於2005年11月10日去世,享年81歲。

在張圓老師去世19周年的紀念日子裡,讓我們再一次深深懷念張圓和他的丈夫於彥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FHUfWwBvvf6VcSZCvx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