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都四大名樓,憑什麼它是四樓之首,還被列為全國名樓?

2019-07-17     漫成都




在成都百花潭公園與琴台路交匯處,有一座臨水而建的雕花亭樓,樓高四層,八角飛檐,朱牆金閣,很多人都曾路過此處,在很多重大節假日的夜晚,亭樓內外的燈光全部打開,依河而觀,金碧輝煌,甚為狀觀,它就是在成都歷史上頗為有名的一處地標性建築:散花樓。

散花樓最有名的記載來源於李白的《登錦城散花樓》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

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

飛梯綠雲中,極目散我憂。

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


如今在散花樓邊的草叢裡,還有一塊石頭上刻著這首詩。散花樓不僅是譽滿天下的名樓,和張儀樓、得賢樓、西樓一起,被合稱為「成都四大名樓」,並位居四樓之首,同時在全國名樓里,也有一席之地。

不過,這麼有名的散花樓究竟何時而建?由誰而建?



要理清楚散花樓的來源,還得從摩訶池(mó hē chí)說起。

一百年前,在成都如今的東城根街和羊市街交界一帶,一片水面被無聲無息的填平,成為演武場。當時的人沒有意識到,他們填平的是一片湖水在成都最後的痕跡。這片湖水,叫做摩訶池。



在摩訶池1300多年的歷史中,它迎來杜甫送走李白,被後蜀王孟昶擴建,又被明蜀王填地以修建王府。在成都3000多年的建城史上,摩訶池在將近一半的時間裡都存在。這片湖水下面,埋藏了成都太多的歷史。

公元585年,隋朝皇帝楊堅派愛子楊秀鎮蜀,楊秀在成都重新修築秦朝時張儀留下的「子城」。取土留下的大坑,慢慢地被雨水和地下水填滿。據唐朝人盧求的《成都記》記載,一位西域僧人見到這片水面,說了一句梵語「摩訶宮毗羅」。摩訶是大宮殿的意思,毗羅是龍,這片湖水浩瀚廣大,如潛龍在其中,故自此之後名為摩訶池。

這時的摩訶池,水面約為500畝,只能貯蓄天然雨水。到了唐代,成都的城市水利得到全面發展。劍南節度使韋臬,在如今的大慈寺太古里位置鑿河,名為解玉溪,並與摩訶池相聯。六十多年後,西川節度使又開鑿金水河,自城西引流江水入城。摩訶池從此再也不是一潭靜止的死水,它的源頭不斷有來自都江堰水系的活水注入,注滿摩訶池後,又沿著解玉溪匯入油子河——今天的府河。

在杜甫的年代,摩訶池已經是時人泛舟其上的遊覽勝地。杜甫從浣花溪的草堂來到摩訶池上,景致一變,宛然不同。他在《晚秋陪嚴鄭公摩訶池泛舟得溪字》這首詩中寫道:

「湍駛風醒酒,船回霧起堤……莫須驚白鷺,為伴宿青溪。」

後蜀孟昶繼位後,下令環城遍植木芙蓉。每到九月,繁花盛開,紅艷如錦繡鋪城。成都別號蓉城,就是得名於此。孟昶再次拓展摩訶池,湖面涵蓋今天的展覽館、體育中心和正府街一帶,由500畝擴展至1000畝。


唐末摩訶池位置示意圖(原圖采自《成都城坊古蹟考》)。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這個時候,很多供皇家們休閒娛樂,登高望遠的建築也逐漸開建,於是就有了「散花樓,在摩訶池上,蜀王秀所建」,佇立在摩訶池上的樓,就是散花樓。散花樓顯然是在摩訶池上的,明清時期的《成都府志》 和《成都縣誌》,都說散花樓在明藩王城,而這些都是在皇城壩一帶,明顯是在成都的城中心。

散花樓並不是座「眺望塔」,它的名字起源於「天女散花」。散花者,天女也。據佛教《維摩經·觀眾生品》記載「維摩室中有一天女,以天花散諸菩薩身,即皆墜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墜。」 天女說:「結習未凈,花著身耳。」這裡是借天女散花,測驗佛門弟子的典故,暗喻樓房高大、綺麗,可謂天人合一,奇妙無比。


與百花潭公園成為一體的散花樓

作為前蜀和後蜀王朝的皇家池苑,摩訶池迎來了它的極盛時期。春水碧藍於天,秋水澄澈如鏡;夏日荷葉搖曳,冬日細雨飄飛。一季有一季之美,孟昶和傾國傾城的花蕊夫人,就在摩訶池上終日與光陰為伍。


李白寫那首著名的《登錦城散花樓》時,剛剛二十一歲。他在詩中描述如果解讀出來的大意是這樣:紅日高照錦官城頭,朝霞把散花樓染得光彩奪目。樓上的窗欞閃耀著金色光輝,門上的彩繪像錦繡一樣美麗。珍珠串成的門帘懸掛在銀色的簾鉤上,凌雲欲飛的樓梯升起在碧綠的樹叢中。站在樓頭,放眼四望,一切憂愁憤懣的情緒都一掃而空了昏暗的暮雨瀟瀟飄向三峽,滿江的春水環繞著雙流城。今天我來此登樓而望,簡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遊覽。


時隔三十多年後,年過半百的李白,還不忘在《上皇西巡南京歌》里,寫下關於散花樓的詩句:北地雖夸上林苑,南京還有散花樓。上林苑是古代最負盛名的苑囿之一,能和上林苑相提並論,可見散花樓之美,也可見李白對它的留戀。


孟昶之後,摩訶池失去了皇家池苑的地位,但仍是成都人的遊樂之地。但宋末元初,蒙古兵三次攻入成都,對城市水系造成劇烈破壞,摩訶池也難逃厄運。1385年,明蜀王朱椿將大半個摩訶池填平,於後蜀宮殿的舊址上修建蜀王府。1685年,清朝的成都府在蜀王府的廢墟上修建貢院。無數蜀中才子為求功名而奮筆疾書之時,不會想到腳下的土地,曾是一片碧波蕩漾的湖水。

此時的摩訶池,僅在西北角還有部分水面,但也早已物是人非,無復舊時景觀。到了1914年,這最後一片摩訶池湖面,也終於被全部填平。

自然散花樓也就這麼消逝了,有說法是毀於明末戰火,即便第一代散花樓後,又有第二代散花樓,仍然無跡可尋。

上世紀九十年代,成都市浣花溪景區辦公室申請重建散花樓,這是「第三代」散花樓,建在百花潭公園邊上,塔身四層,高達16.3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



如今走在琴台路終點時,就能看見這座臨水而建的散花樓,只是門口落上一把鎖,遊客進不進去,只能隔著窗戶里,看到樓梯等一點痕跡,隔壁小賣部的老闆,倒是說散花樓開放過,只是好久沒有重新開放了,平時都關著門。

據說還有新散花樓的一些舊事,就在前幾年,散花樓雖然外部掛鎖,但一個露天茶鋪老闆,卻能悄悄開鎖,買杯茶,就能去樓上喝茶看風景,後來新聞報道出來,才發現是曾經簽了租賃合同,但早已到期,這種違規行為,也隨之取締了。



重建後的散花樓風采不復當年,大門緊鎖,世人更不能像李白一樣登高觀紅日,我們也只能從他的詩句中找到當年散花樓的影子。


文字|馮月子、馬可

圖片|怡霏、視覺中國

編輯|棐溪

監製丨王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AnnXWwBUcHTFCnfTKB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