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MDS同步資訊——靈北雷沙吉蘭現場實時播報

2019-09-23     醫脈通神經科

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二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剛剛結束,2019年帕金森與運動障礙協會(MDS)年度盛會便於法國南部港口城市尼斯再燃「學術烽火」。會議吸引了來自全球95個國家5800多位專家參會,將持續至9月26日。

今年會議主題為「運動障礙:從科研到臨床實踐的轉化「。收錄摘要約2200篇,將在3次主場會議、11次分場會議、1次技能研討會和1次專題會議上討論展開。

現擷取首日會議精華內容如下,以饗讀者。

帕金森病(PD)早期的識別與治療

法國Franck Durif教授及加拿大Susan Fox教授聯袂主持首場會議,德國教授Daniela Berg、馬來西亞Shen-Yang Lim教授及法國Olivier Rascol教授做出精彩演講。

Daniela Berg:帕金森病前驅期及早期的識別

PD前驅期是指存在退行性病變、但尚未出現運動症狀的階段,該階段可能可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2015年MDS協會制定的PD前驅期臨床研究標準,納入了生物標誌物,而非運動症狀(NMS)作為危險因素預測PD的轉化。

Berg教授重點介紹了最新發布的MDS兩項診斷標準(更新的前驅期和早期PD臨床確診)

2019年MDS剛剛更新了前驅期診斷標準,大部分預測值沒有變化,陽性似然比在伴有嗅覺減退患者中增加,在黑質超聲降低患者中降低。男性,糖尿病,全面認知功能降低,軀體活動性差及血漿尿酸含量低均作為新的標誌物增補到標準中。

2018年MDS發布了早期PD臨床確診標準(基於2015MDS診斷標準修改),去掉了支持標準和病程的參考,調整了幾條警示症至絕對排除標準,驗證結果顯示標準的特異度和敏感度分別達到95.4%和68.9%。

Shen-YangLim:PD早期干預的價值和獲益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PD早期使用何種藥物治療,一直是神經領域的熱點話題。Shen-Yang Lim教授提到,PD確診後早期干預以幫忙患者適應或接受PD診斷的事實,延緩臨床疾病進展、有效的控制症狀(運動和非運動症狀)、維持功能,減少不良反應(包括運動併發症)。早期治療藥物中左旋多巴(L-DOPA)依然是最有效藥物,不建議刻意推遲。其他可以應用的藥物包括:B型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BI)、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抑制劑(COMT-I)抑制劑和多巴胺受體激動劑(DAs)。雷沙吉蘭(第二代MAO-BI)對於症狀的改善與DAs相當,且運動併發症發生風險低,安全性好,服用方便,還可以改善患者疲乏。DAs可以改善PD患者抑鬱症狀和淡漠。

2018年處方趨勢分析,目前美國使用DAs比例在過去10年沒有變化,然而使用MAO-BI,主要是雷沙吉蘭的比例從22%提升到30%。或可歸因為,醫生認為雷沙吉蘭是目前可能具有疾病修飾療效的多巴胺能藥物(ADAGIO結果,NET-PD事後分析結果)。西方國家抗膽鹼能藥物使用比例較低,但在亞洲使用比例則高達20%-40%,價格是主要影響因素。

患者教育非常必要,早診斷、早治療,不要一味排斥藥物治療。治療需要摒棄「一刀切」,採用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選藥應考慮年齡、運動症狀嚴重程度和類型、職業和生活方式、非運動症狀和共病以及患者偏好等因素。更關注長期獲益;潛在疾病修飾作用的藥物應該作為早期起始首選。

OlivierRascol:疾病修飾療法在PD中應用的現狀和未來

Olivier Rascol教授提到,自1993年以降至21世紀初,開展了一些PD神經保護的研究。以ADAGIO為代表的延遲開始型研究證實,雷沙吉蘭1mg/d具有顯著的疾病修飾作用(2mg/d結果不一致),PROUD研究結果顯示普拉克索無疾病修飾作用,LEAP研究結果顯示L-DOPA無疾病修飾作用。故而,在2018 MDS運動症狀循證建議中,預防/延緩PD進展的治療暫無臨床有效的藥物推薦,雷沙吉蘭的疾病修飾療效正在調查研究中。

臨床方面依然迫切需要疾病修飾治療(DMT)手段,認為對於DMT探詢最有可能治癒PD的靶點機制是核心,其中α-突觸核蛋白被認為在PD病理學機制的占主導,針對α-Syn的研發重點放在減少其合成、避免蛋白累積、降低蛋白質的錯誤摺疊和聚集、阻斷細胞間的傳播。

創建動物模型(基因突變的動物,誘發α-Syn聚集等),選擇生物標誌物(α–Syn顯像劑),選擇患者群(更早期患者),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參與是未來的研究方向。

帕金森病晚期運動和非運動波動及異動症的識別及治療

來自法國Elena Moro教授和新加坡Louis Tan教授主持「帕金森病晚期併發症的識別和治療「環節,義大利Angelo Antonini教授、美國Jennifer Goldman教授及以色列Nir Giladi教授做出精彩演講。

AngeloAntonini:運動和非運動波動與異動症

Angelo Antonini教授介紹了運動併發症發病機制。隨著疾病的進展及多巴胺能藥物的選擇,中晚期PD會出現運動併發症(運動波動和異動症)。基於PPMI的數據,患者接受治療後4年有80%患者會出現運動併發症,其中劑末現象(WO)是主要表現形式,病理機制與多巴胺能神經元的丟失導致對左旋多巴的緩衝能力降低、紋狀體中多巴胺受體收到的脈衝樣刺激及患者胃排空延遲有關。

運動波動發生的危險因素與病程(運動和非運動症狀嚴重程度)、L-DOPA劑量、患者本身因素有關。另外左旋多巴治療持續的時間不會增加異動症發生的風險。運動波動的管理推薦在L-DOPA的基礎上添加MAO-BI、COMT-I和DAs(相對於安慰劑,均可以減少關期時間1-2小時)。DAs使用對PD患者睡眠和抑鬱症狀改善可能有效,MAO-BI(雷沙吉蘭)對疲乏的改善有效,新型MAO-BI加通道阻滯劑如沙芬醯胺和唑尼沙胺均可改善運動波動。

最後教授指出,目前治療的挑戰在於,患者關期表現的差異很大及非運動症狀的出現。

JenniferGoldman:PD晚期併發症的識別與治療——認知、行為和精神問題

Jennifer Goldman教授介紹非運動症狀在疾病不同階段均有表現,甚至早於運動症狀出現10-20年。非運動症狀對PD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更甚於運動症狀,並顯著增加致死性。

為了更好的識別患者出現非運動症狀,可以通過詢問、患者報告、照料者反饋、臨床觀察、診斷標準及客觀證據。

其中認知功能障礙很常見,約80%患者最終均會出現帕金森病痴呆(PDD),卡巴拉汀可改善PDD,雷沙吉蘭有數據可改善MCI;抑鬱和焦慮的發生率約40%,SNRI可改善但不良反應包括OH和睡眠障礙;衝動控制障礙(ICD)發生率3.5~42%,包括病理性賭博、衝動購物、性功能亢進等,男性、年輕、早發PD患者發生ICD風險增加。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需要通過反覆詢問及ICD問卷識別,主要與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的使用有關。可調整PD藥物的使用,減少或停止DAs使用,或添加抗抑鬱藥物。大於50% PD患者伴有精神症狀,匹莫范色林可能有效。

Nir Giladi:步態及平衡失調

帕金森病過程中通常會出現姿勢不穩定和步態障礙(PIGD),中晚期常見,早期患者也不罕見。

PIGD的危險因素包括運動症狀持續時間、共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關節炎)、抗抑鬱藥物、DAs。

治療上,目前主要包括藥物治療(以雷沙吉蘭為代表的MAO-BI、L-dopa、金剛烷胺,避免使用抗膽鹼能藥物)、認知訓練、神經調節、可穿戴設備、共病治療以及運動和物理療法。Nir Giladi教授談到,每次就診時評估跌倒風險,實行個性化醫療和非醫療治療,在診斷時採取預防措施,可以減少刺激因素以及持續治療共病可推遲第一次跌倒的發生。

會議點評

我們有幸採訪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的肖勤教授。肖勤教授是MDS亞太地區教育委員會委員。她為我們分享了她對於此次大會主題的理解,以及建議關注會議內容。

肖勤教授:2019MDS會議圍繞臨床轉化問題展開討論,對臨床工作有參考價值,今天的內容簡單要義三點如下:

1. 2019 MDS對於PD前驅期診斷標準的更新,加入了更多的危險因素預測,包括認知功能狀態和血漿尿酸含量,對臨床科研工作,如疾病修飾療法研究中患者的選擇提供了依據。但由於前驅期診斷標準是通過方法學計算得出,還無法證實前驅期的轉歸。臨床中不能絕對的套用標準進行個體判斷,需要結合臨床特徵、影像學結果等綜合診斷。

2. PD疾病修飾療法臨床很需要,雖然現在沒有明確結論哪個藥物或化合物被證實有疾病修飾作用,但不斷有新的靶點新的方法的出現,給臨床很大希望。其中α-突觸核蛋白不斷被提及,也是未來研究的方向和重點。

3. 以往認為步態異常和姿勢平衡障礙(PIGD)更多出現於中晚期患者,這也是為什麼2015年 MDS的診斷標準未將PIGD作為診斷的主症。但今天的會議中,Nir Giladi教授提及早期患者中發生率也很高,甚至在診斷前4年就有步態和姿勢異常的出現,並隨著病程的變化有所改變。

肖教授進一步表示,後續4天更多的學術盛宴即將登場,建議大家未來幾天可關注以下內容:

功能性運動障礙專場:既往很少提及PD病理學機制和危險因素,今年有專門的專題進行介紹;

抽搐和圖雷特綜合症專場:既往基礎研究開展較弱,今年會有病理學機制的報告;

運動障礙大數據分析的臨床應用專場:可以了解數字時代背景下,大數據分析在帕金森領域的應用。

帕金森病是第二大類神經退行性疾病,表現為異質性合併運動和非運動症狀。病理表現為黑質緻密部多巴能神經元的丟失,及α-突觸核蛋白(一種神經元蛋白出現異常的構象變化導致的毒性寡聚體)在神經元聚集,以路易小體形式存在。

主要因運動症狀的出現如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被識別,但一些非運動症狀如認知功能下降、抑鬱、焦慮、睡眠功能障礙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也被證實與帕金森病有關。

以上信息由丹麥-靈北雷沙吉蘭團隊進行報道。

靈北公司的使命:不懈努力,幫助每一位患者恢復腦部健康,使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

參考文獻:

[1] Fox SH, et al. InternationalParkinson and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evidence-based medicine review: Updateon treatments for the motor symptoms of Parkinson's disease. Mov Disord.2018;33(8):1248-66.

[2] Seppi K, et al. Update on treatments for nonmotor symptoms of Parkinson'sdisease-an evidence-based medicine review. Mov Disord. 2019;34(2):180-98.

[3] Berg D, et al.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criteria for clinicallyestablished early Parkinson's disease. Mov Disord. 2018;33(10):1643-6.

[4] Lim SY, Tan AH. Historical perspective:The pros and cons of conventional outcome measures in Parkinson's disease.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2018;46 Suppl 1:S47-S52.

[5] Charvin D, et a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Parkinson disease: beyonddopaminergic drugs. Nat Rev Drug Discov. 2018;17(11):804-22.

[6] guideline N. Parkinson's disease inadult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Parkinson's disease in adult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National Institute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Clinical Guidelines. London:nice.org.uk/guidance/ng71; 2017.

[7] Poewe W, et al. Parkinson disease. Nat Rev Dis Primers. 2017;3:17013.

[8] Nonnekes J, et al. Freezing of gait: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management. LancetNeurol. 2015;14(7):768-78.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ATFZG0BJleJMoPMy5h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