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人類之泉」計劃揭秘,納粹為什麼對這些孩子感興趣?

2019-09-19     桃花石雜談

大家知道,納粹的核心理論就是種族理論,即認為他們發明出來的「雅利安」種族是高貴的種族(納粹口中的「雅利安」種族是個偽概念,具體可參考桃花石雜談之前的其它文章)。因此在其意識形態里,保證「雅利安」種族的發展壯大是具有核心地位的。而為了達成這個核心目標,納粹在其執政期間,除了鼓勵生育,希望增加以德國為代表的「雅利安」人口之外,還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其中就包括一個被稱為「生命之泉」的計劃。而這個計劃是納粹黨衛隊頭目希姆萊主導實施的一項種族計劃,這個政策當時是在被其占領的許多國家一同實施的,但在不同國家的實施方法卻各有不同,其中既有被包裝的「看上去很美」的部分,也有從頭到尾都透著反人類氣息的部分。那麼這個計劃具體是怎樣的呢?


「生命之泉」計劃的動機

納粹實施這項「生命之泉」(Lebensborn)計劃當然首先是基於其種族主義意識形態,即為了增加被其定義為「雅利安」種族的人口數量。但除了意識形態的動機之外,這個計劃的推出也跟當時德國面臨的生育率暴降,人口增長停滯的局面有很大關係。

客觀地說,生育率下降幾乎是所有進入工業化階段的國家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但在德國,自從德國在公元1871年實現統一併開啟了快速地工業化進程之後,其生育率暴降的情況卻比當時其它工業化國家出現的都更為迅猛。在公元1870年德國統一前夜,德國地區每千人的年新生人口出生率還有37.2人,到公元1880年,隨著德國在統一之後的經濟蓬勃發展,德國的千人出生率甚至還增長到了39.3人。

德國在大蕭條期間的經濟困難更加劇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但在此之後,隨著其工業化程度的急速提高,德國的人口出生率也出現了斷崖式地下跌,到1930年已經出現了腰斬,降到了17.6,只比公元1880年數值的1/3高一點。所以德國當時確實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人口危機。而在納粹上台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生育率,如為養育孩子的夫婦提供各種經濟補償和社會榮譽,採取各種措施鼓勵結婚和生育,限制墮胎、阻止避孕知識的普及等等,希望提高德國人的生育率。而客觀地說,這些措施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到1938年二戰爆發前夕,德國的出生率恢復到了19.2。但這種恢復的效果和納粹的期望值相比還是有非常大的落差,可以說並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德國出生率大幅下降的總體趨勢。所以在這種背景下,不惜一切手段增加「雅利安」人口的「生命之泉」計劃才制定推出。

「生命之泉」可以拿上檯面的內容

「生命之泉」計劃是在1935年12月12日為了應對德國生育率不斷下降的情況而推出的。實施這個計劃的部門總部設在慕尼黑,由納粹黨衛隊直接領導,因此黨衛隊頭目希姆萊也就成了這個項目的最高領導者。而這個計劃表面上的內容主要有兩點,即:

支持 「在種族、生物學和遺傳學方面有價值的家庭」養育更多孩子;

在由黨衛隊對其家族血統進行充分調查之後,為「在種族、生物學和遺傳學方面有價值的懷孕女性」提供支持。

可能很多朋友光看這兩個冠冕堂皇的說明一下子還不明白這個計劃具體是要做什麼,其實這個計劃最早是為黨衛隊官員的家屬生孩子提供各種待遇與支持的項目。也就是說它對「種族、生物學和遺傳學方面有價值」的人的定義就是黨衛隊成員及其家屬。但很快,這個計劃的內涵就得到了擴展,開始關注德國境內未婚先育的未婚母親以及他們的孩子,也就是私生子。他們經過調查如果這些私生子的父母都是「在種族方面有價值的」,也就是如果都是納粹定義的「雅利安人」,那麼就會允許這些未婚母親在由「生命之泉」提供的秘密地點生下孩子,以避免這些女性在社會上受到歧視,然後如果這些未婚母親願意放棄孩子的撫養權,就會安排由黨衛隊的成員家族收養這些孩子。

「生命之泉」的一個託兒所

當時「生命之泉」計劃在德國、奧地利、波蘭、挪威、丹麥、法國、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建立了20多個專門為單身母親提供生育服務的場所,其中挪威是其除了德國之外開展活動最多的國家。

但除了這些在當時納粹的語境下還說的過去的活動之外,「生命之泉」計劃在東北歐開始的其它一些活動則就一個比一個駭人聽聞了。首先是生育項目。雖然現代研究的主流觀點認為「生命之泉」並沒有如一些傳言所說進行過強迫其它國家婦女與德國士兵生育後代的行動,但根據一些材料顯示,「生命之泉」項目確實曾經在被納粹德國占領的一些北歐國家出台過一些措施,鼓勵當地婦女與德軍士兵生育後代,而這些行動催生的一些嬰兒中,有相當一部分本身就是黨衛隊成員的後代。

「生命之泉」計劃中給一個孩子洗禮的場面

所以挪威才成為了「生命之泉」在德國之外的又一個主要行動區域。在挪威,「生命之泉」的主要工作就是將德軍士兵與挪威婦女生下的孩子運回德國。據估計在整個計劃實施期間,「生命之泉」總共將250名左右的德挪混血嬰兒運回了德國。因為當時這些單身女性自己養孩子確實有很大困難,而且面臨很大的社會歧視壓力,所以多數單身母親都同意放棄孩子的撫養權,但「生命之泉」並未告知其孩子的去向。在戰後,挪威政府曾試圖尋找這些孩子,但最後只找回了80人左右,其餘的孩子都下落不明。而且挪威等地曾經參與「生命之泉」計劃,也就是曾為德軍生下後代的婦女在戰後遭到了相當程度的報復,被暴打、剃光頭和趕出家門的情況屢見不鮮。而在後來他們生下的孩子也受到了很大歧視,以至於挪威政府甚至曾想組織這些相關人員集體移民到德國、巴西和澳大利亞等地,不過最終也沒有成功。但一些無法忍受歧視的人則選擇了自行移民。

最為醜惡的一面

這種鼓勵當地人為德軍生孩子,而且以相對人道的方式對待當地人的行動只局限在被納粹認為與德國人種接近的北歐地區。而「生命之泉」在被其占領的東歐廣大區域也開展了許多行動,但這些行動因為納粹對東歐人種的歧視就更顯得骯髒和罪惡了。這些地區的主要居民雖然都是被納粹視為「劣等民族」的斯拉夫人,但其居民卻也有許多人是金髮碧眼,有和德意志人比較接近的外貌,所以「生命之泉」在當地開展了大規模的搶奪兒童行動。在二戰期間,「生命之泉」在波蘭、南斯拉夫、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等國都開展了相當規模的此類行動。其中受害最嚴重,也就是兒童被搶奪最多的是波蘭和南斯拉夫。

納粹在波蘭扎莫希奇搶奪當地兒童的現場照片

根據戰後的研究顯示,僅在波蘭,被搶走的兒童就達到了1萬人左右,總體上東歐地區至少有兩萬名兒童被搶走,而有些研究則認為被搶走的兒童總數高達20萬人。這些兒童基本都在2到12歲之間,在被搶走之後,會接受一系列測試,以對其進行甄別,主要的甄別條件是這些兒童的外貌,如果和納粹創造出來的「雅利安」人外貌接近,就會被視為是歷史上居住在東歐地區的日耳曼人後裔。進行測試後,這些兒童會被分成3類,即「希望將其融合進德意志民族的」,「可以被接受融合進德意志民族的」和「不想要的」。

被集中關押在一座納粹勞動集中營的波蘭孩子

被列在前兩類的兒童,如果在2到6歲之間,就會像德國的那些私生子一樣,交給德國家庭收養,如果在6到12歲之間,則會被安排進入納粹專門設立的寄宿學校,接受納粹教育,使其認同自己也是德國人,並強制其忘掉自己的親生父母。而那些被列入第3類的兒童則就進入了通往地獄的不歸路。他們會被送往集中營,進行強制勞動,直到累死或被集中處決。或者更慘,會被送往特殊設施,成為納粹人體試驗的試驗品,直到被折磨致死。

一名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的波蘭兒童


在戰後,在美軍占領的德國土地上,就發現了大約1萬名出生在德國之外的兒童,但因為德軍在失敗前夕幾乎將所有相關材料都銷毀了,所以最後只有340人被確認是「生命之泉」計劃搶來的孩子。而在前面提到的差不多1萬名被搶走的波蘭兒童中,最後大約只有15%活著回到了親生父母的家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9XUSm0BJleJMoPMDUT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