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90歲媽媽,陪伴64歲疑似「新冠」兒子四天四夜》的消息,在抗擊疫情鋪天蓋地的訊息里,早已是一條舊聞了,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
一位醫生,發現一個老婆婆獨自陪護也不年輕的兒子,很好奇,問她,「為什麼沒有家人陪著?」
她說,自己64歲的兒子確診了,住進了隔離病房,其他人怕傳染,她已經90歲,無所畏懼了。
老奶奶吃住都在兒子病床旁,睏了,就靠床眯一會兒,餓了,就吃點方便麵,隨便對付一口。
白髮蒼蒼、90歲高齡的老人蜷縮在床前的身影讓人心碎,讓人感嘆母愛的偉大,孩子不論多大,在媽媽眼中,都是個小孩子,都需要照顧,需要時,都會付出一切,在所不惜。
後來,這位婆婆找護士借了紙和筆,給她兒子寫了留言,並麻煩護士轉交給兒子500元,讓他託人買生活用品。 留言中寫道:
「兒子,要挺住,要堅強,戰勝病魔,要配合醫生治療,呼吸器不舒服,要忍一忍……」
簡單的事件,樸實的話語,偉大的母愛,相信這事雖已過去半月,但在抗擊疫情眾多的信息中,我們都有難以忘懷。
這兩天,一個爸爸和自己11歲的兒子談起了這件事。防疫在家,哪也不能去,11歲的兒子和媽媽因為作業、作息衝突不斷,時時爆發大戰。
爸爸看到眼裡,記在心裡,借用這件事,這張90歲媽媽照料64歲兒子的照片,和兒子分享了自己的感受,順便引導兒子換位思考,理解媽媽,感恩媽媽。
爸爸:兒子,這位90歲的老媽媽,不顧安危地照料疑似感染的兒子,你看了什麼感覺?
兒子:當然挺感動的,老奶奶挺不容易的,怕其它家人感染,那麼大歲數,陪兒子在醫院,真的是冒死啊。
爸爸:兒子,爸爸也是這麼覺得的,老奶奶可以說挺偉大的,是吧。
兒子:當然算偉大了,為了兒子,連自己的命都不顧了,這還不算偉大,誰算偉大?
爸爸:兒子,你知道嗎,其實,咱們家也有一個像老奶奶一樣偉大的人,你猜猜是誰?
兒子:咱家也有?我爺爺奶奶也沒有這個奶奶歲數大啊,而且,咱們也沒人被感染。
爸爸:偉大的人,倒不是非要一模一樣的——不必一模一樣的年齡,做一模一樣的事,關鍵是她是不是也能像老奶奶一樣,為別人著想、付出,如果是這樣,就是偉大的。其實,你的媽媽就和這位90歲的媽媽一樣偉大。
兒子:我媽?您可別逗了,我媽整天就知道吼我,就知道批評我,哪能談上偉大?
爸爸:兒子,你先別忙著否定,生活是瑣碎、平常的,在你眼裡,每天都一樣,沒什麼變化。可你想想,媽媽每天都要給咱們做飯、做家務,你每天寫作業還覺得累呢,媽媽每天都要早起做飯,之後還要上班,是不是沒聽她叫過苦、累,是不是每天你起床時,飯菜都做好了?還換著花樣開發新菜,做你愛吃的?
兒子:那倒是,可我真沒覺得這有什麼偉大。
爸爸:一個人做一件事容易,難得是,堅持做一件事。一年365天,天天起早,天天做家務,想想是不是很瑣碎、很辛苦?我們常常對一些事很習慣了,是因為我們不能換位思考,很少去體會別人的感受。
兒子:換位思考?我也沒當家長,怎麼換位思考啊?
爸爸:兒子,換位思考其實很簡單。假如,你早上還想多睡會一會兒,就閉著眼睛用三秒鐘想一下,如果,你此刻必須爬起來做飯,會不會很辛苦?假如,晚上累得睜不開眼睛,還必須陪孩子把作業寫完,明天一早還要做飯、上班,會不會很煩躁?雖然很辛苦、很煩躁,媽媽還要咬牙堅持。如果,你問媽媽,媽媽會平淡地說:這有什麼?她認為她做這些很自然的,而這正是媽媽最偉大的地方——把傾盡心血的付出,當作一件自然而又簡單的事。你說是不是很偉大?
兒子:呃,聽你這麼說,好象是有那麼點.....偉大。
爸爸:兒子,付出一切這四個字的含義很深、很深,我們如果沒有嘗試過,很難真的懂。比如說,媽媽每天一大早起來做飯,不是因為睡不著覺,而是因為怕你吃不上飯,影響身體,爸爸也跟著借光了; 她陪你寫作業容易發脾氣,不是因為看你不順眼,而是因為擔心你寫不完會被老師批評,更重要的是,她怕你學不好,將來你的生活不如意......,
兒子:可她就不能好好說嗎?
爸爸:兒子,媽媽的作法可能有些不合適,但是,就像爸爸剛剛說的,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這兩天我們在家裡自我隔離,可以試著當回媽媽,按媽媽一天的軌跡來做事,試著去體會媽媽的內心,看看如果你是媽媽,遇到孩子問題,怎樣說話、怎樣處理會更好,好嗎?
兒子:好吧,我一定會好好說話,做個好「爸爸」。
爸爸:那敢情好,我相信,你一定會做的很棒,因為你是一個善良、愛爸爸媽媽的好孩子。兒子,愛是要用行動來表達的,我們都想想,怎麼做,是對媽媽的愛,並真的去行動,好嗎?
兒子:那還不容易,從現在開始,我儘量自己的事自己做,少讓媽媽做點,沒事少打點遊戲,多寫寫作業,不讓媽媽總催,讓她有時間休息休息,不用總擔心我學習,也不和她頂嘴,不氣她了,總之,看我行動吧!
兒子說完,做了個鬼臉,爸爸欣慰地笑了。
雖然我們知道,兒子拖拉、不愛寫作業的毛病不是馬上就能改掉的。
但我們相信,有這樣一個有智慧、善於調節親子關係、協調家庭矛盾的父親,孩子會慢慢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感恩父母。
最好的感恩就是不辜負,為自己負責,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好一個學生的本分,好好學習,是一個孩子最好的感恩父母、報答父母的方式——而這,也是這張讓人感動的疫情照片,最好的啟示、最實際的現實意義,你覺得呢?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更多育兒乾貨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