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田陽 王小涵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在全國人民齊心戰「疫」、復工復產的新形勢下,泰安市泰山區省莊鎮貝家莊村積極做好防疫工作,一手抓春耕備耕,一手抓疫情防控,保障村扶貧項目順利開展。
3月19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在貝家莊村東蕈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菌菇培育基地看到,一排排菌包整齊地擺放在大棚內,兩名村民正在棚內採摘平菇。記者了解到,貝家莊村食用菌培育基地於2018年建成,為擴大規模,2019年增建大棚兩座,主要從事大球蓋菇、平菇、天花、榆耳的種植及菌棒的培育工作。貝家莊村黨支部書記袁國晶介紹,蘑菇生長的最佳時期在12月份到次年5月份之間,十幾天就可以長成一茬,每個菌包能長三、四茬。目前,村內食用菌的年產量可達到3萬斤,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4.2萬元。
貝家莊村和林科院進行合作,由林科院的專業人員提供菌種,村內再根據情況選擇相應能力的人從事菌菇培育工作,目的是為了扶持村裡的貧困戶以及勞動能力有限制的村民,幫助他們增加收入。村子優先將建檔立卡貧困戶有勞動能力有技術的人吸收到基地務工,對不能參加勞動的貧困人口,年終支付不低於財政專項資金10%作為收益用於貧困戶困難救助,實現村級鞏固脫貧,村集體和貧困戶脫貧增收。
除了食用菌培養基地,貝家莊村的特色扶貧項目小尾寒羊養殖基地已十分成熟。貝家莊採用「村+企業」的脫貧模式,與泰安市本地企業進行合作,用村裡財政扶貧資金購買成年母羊並委託企業代管養殖,養殖銷售收入扣除成本後,按年度以合同要求向村委返利,村委將返利收入用於村級脫貧及幫扶貧困戶脫貧,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3萬元,實現雙贏。目前,村裡養殖的小尾寒羊有一千餘只,通過農畜銷售年收入可達160萬元左右。袁國晶說:「我們村靠近方特、電校等企業,村子裡的人外出務工較為方便,大部分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可以滿足。但村裡仍然有些缺乏外出務工能力以及困難村民沒有收入,食用菌培育基地和小尾寒羊養殖基地兩個項目主要是為了幫助這些貧困戶而開展的,就是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上班,也能有收入。」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貝家莊村共有貧困戶11戶17人,2017年底已全部實現脫貧。今年,貝家莊村新上鄉村旅遊冬暖式智能溫控大棚種植項目,建設智能大棚5個,種植西紅柿等作物,重點發展採摘等農業觀光旅遊,每年將為村集體增加收入5萬元。「下一步,貝家莊村將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深加工路子,因人制宜推進產業發展幫助村民實現精準扶貧。」袁國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