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歌大家都愛聽,
但偶爾聽聽吐槽才更有意義。
而且,
有些吐槽可謂是
字字珠璣,
直入人心。
例如以下這三位粵菜的「風雲人物」,
他們的吐槽非常值得現在的粵菜師傅深思。
溫祈福
豬油包失傳、陳皮鴨沒神韻
「其實還有很多菜式沒有傳承下來,或是市場調節的緣故,或是人心浮躁的緣故,實在讓人覺得可惜」。
粵菜泰斗溫祈福直言,傳統粵菜失傳,一是因為無人會做,二是因為沒有市場。
不少傳統粵菜因為製作工藝繁瑣,而且講究技巧,在這個講求快銷的年代裡,這些菜式先是被師傅們「摒棄」,導致製作技巧失傳或者做出來沒有當年的神韻。這樣一來,傳統粵菜的市場就會慢慢縮小,最後導致越賣越吃力。
奶香豬油包
他舉了「奶香豬油包」這一上世紀70年代非常暢銷的一款點心為例。這道點心在每逢節假日,廣州酒家的點心部就集體加班,做上上百籠來過節。雖然只是用冰肉、椰絲、牛奶、豬油等常見食材製作,但是製作工藝卻不簡單。因為餡料容易「泄身」,製作速度要相當快,4-5秒鐘就要做好,隨之上蒸籠大火猛蒸,而且蒸好的豬油包要有「蟹蓋」方能算及格,不僅耗費人力,也需要高超的技術。
陳皮鴨
還有以前結婚酒席上不可或缺的「陳皮鴨」。雖然現在也有個別酒樓還在做陳皮鴨,但是大多已經沒有了陳皮鴨該有的神韻。首先是製作工藝繁瑣,要選用上好的本地泥鴨,然後上色、炸制,再用以陳皮為主要材料的香料煮制。做好一隻需要花上大半天的時間。除了陳皮鴨,不少燒臘品類如鳳眼叉燒、桂花扎、鴨腸扎、燒腸等產品,都因為製作繁瑣,浮躁的師傅們不得製作要領,最後都慢慢失傳了。
黃振華
「電影菜」不會成為名菜!
「當年我原來單位有人曾要求廚師每月換一次新菜,時任總經理的溫祈福就批評其為『電影菜』」!
國寶級粵菜大師黃振華雖然已經退休,但是仍然心系粵菜發展事業,或表揚,或批評,句句都是真知灼見,一針見血。最近,他對記者談起粵菜的創新時直言:「粵菜的創新不是『傳統』加『亂龍』。」
白切雞
他表示,許多人在「新潮流」的衝擊下將傳統滋味都忘記了。雖然說現在是百花齊放,但粵菜的不時不食是很有道理的。現在的人不懂,連四季都分不了,歷史上的四季菜譜都被廢了。或許,這是因為現在科技太進步、物流太發達,進餐環境「四季如春」而變得四季不分了,還美名其曰:反季節!就如節瓜在春天還在秧苗時,市面上卻出現了節瓜菜譜!
他認為,粵菜的創新應該是有理有節,而不是「傳統」加亂龍。所以,新的品種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能使人長久回味。品質保證、深受歡迎的才能成為名菜,而不是那些「電影菜」!
高師傅
現在很多粵菜都「無味」
「現在很多廚師都不肯花心思熬頂湯,甚至直接用調味包調味,這樣的菜哪有靈魂可言」?!
「嘴巴不饒人」的高師傅素來喜歡在朋友圈「開炮」,不僅批評自家的師傅,還少不了點評其它餐廳的菜式。最近,他又在批評城中某家知名餐廳所做的八寶鴨,稱其「賣相像鵪鶉」「內餡太硬無湯汁味」「鴨子不夠身」「芡汁還用了橙粉」,實在不是一隻粵式八寶鴨。
八寶鴨
他認為,現在不少粵菜廚師做的菜式「無味」。這個「味」指的是菜式韻味、和味,沒有了該有的韻味,菜式所有的材料不能達到和味,那麼這道菜就沒有了靈魂。
如果你看過高師傅做菜,你會發現他往往會在菜式裡面加入自己熬制的頂湯。以八寶鴨為例,他無論是炒餡、蒸鴨還是最後的勾芡,這些關鍵步驟中都少不了「頂湯」。高師傅表示,現在大部分粵菜酒樓都做不出傳統八寶鴨的風味——鴨肉香滑、內餡軟滑有味,關鍵在於沒有用上頂湯。有些酒樓甚至連高湯都沒有。所謂「戲子的腔,廚師的湯」,一鍋好的頂湯必須要用火腿、老雞等材料熬制6小時以上才能完成。色澤金黃的頂湯只需要一點點便能點化整道八寶鴨,將所有食材緊密聯繫起來,達到和味之效果。
圖文 | 龔智南
編輯 | 彭柔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