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9期文化產業評論
以「四端一網兩翼」為目標,利用5G、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遵循統一標準,實現國家文博資產的數據化生產。以認證和監管技術賦能安全可信的網絡,打造國家文化大數據產業生態閉環,完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建設。文化大數據利用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沉浸化體驗技術,服務於國家文化自信提升、文創產品研發能力強化,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輸出與弘揚。
作者 |黎建 駱冉(中廣電廣播電影電視設計研究院)劉濤(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沈博(廣東省廣播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
編輯 |王夢宇
正文共計5441字 | 預計閱讀時間14分鐘
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生產要素,與社會生產和消費息息相關。通過大數據系統,海量的用戶需求和場景可以被精準挖掘與分析。建設文化大數據體系,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基建,可打造全新的文化生產與消費體系,構建全新的文化生產力。
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建設應充分利用5G、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以統一的技術標準,按統一要求認證,符合要求的生產機構按照嚴格的規範,實施中國文化遺產標本、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中華文化素材的採集、清洗、標註、關聯和解構工作;在統一的內容安全監管要求下,進行國家文化大數據的重構;在嚴格網絡安全運行條件下,通過大數據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沉浸化體驗技術滿足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服務中華文化元素、符號和標識融入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以及城鄉規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製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助力中國文化自信建設和中華文化輸出。
規劃產業體系
建設文化產業新生態
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要基於供給端、生產端、雲端、需求端、有線電視專網、認證體系、監管體系,做好「四端一網兩翼」的主體建設,打造國家文化大數據產業生態閉環。國家文化大數據產業體系示意圖具體如圖 1 所示。
圖 1 國家文化大數據產業體系示意圖
供給端
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供給端由中國文化遺產標本庫、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和中華文化素材庫構成。
生產端
通過採集、清洗、標註、關聯、解構和重構等方式,進行文化資源的數據加工,形成文化數字內容產品。
雲端
雲端是文化資源數據和文化數字內容的運營平台體系,同時承擔文化數據資產的交易、支付、結算、清算和監管等工作。
需求端
需求端是文化數據資源的消費環節,從雲端交易平台獲取文化數據資產的使用權,向文化消費用戶提供文化體驗服務和文創素材服務。
專網
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專網的建設,主要依託全國有線電視網絡設施,打造由國家文化大數據全國中心、區域中心和省域中心三級中心組成的國家文化專網。
認證翼
以數據為主線,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認證體系,對文化資產、文化數據生產的機構和文化內容進行認證,是確保文化大數據體系科學建設、健康發展、高效運行的基礎。對數字化文化資產進行資格認證;對參與國家文化大數據生產(採集、清洗、標註、關聯、解構、重構)的機構,需要對其進行生產管理能力認證;對生產完成進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文化數據需要進行質量認證。
監管翼
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監管功能的實現,以數據應用為主線,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監管體系,對經質量認證後進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應用數據,進行全流程監管,防篡改,確保其應用的安全可信。
設認證體系
確保數據生產高質量
文化大數據體系是國家文化大數據產業的基礎,是「新基建」的新戰略、新方向、新路徑,需要政府主導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認證體系,以需求為主導,科學建設市場准入機制,確保數據生產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國家文化大數據產業的基礎。國家文化大數據認證體系包括文化資產認證、生產能力認證和數據質量認證三個重要維度,如圖 2 所示。
圖 2 國家文化大數據認證體系示意圖
文化資產認證
海量的文博資產要轉化成寶貴的、高品質的文化數據資產,首先需要對國有文博資產和民營文博資產進行文化資產認證,將符合要求的資產進行數據化生產,納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
文化資產認證包括對文化資產的實用性認證、所有權認證、收益權認證,為文化數據進入交易、結算體系做好標籤。
生產能力認證
對擬參與文化大數據生產的機構,根據設定的要求進行能力認證,根據認證結果,參與不同等級文化資產的數據化生產。能力認證可根據文化資產的保護等級要求,對生產機構提出對應等級的能力要求,可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共三個等級的能力。
生產能力認證包含三個生產階段的能力認證:採集能力;清洗、標註、關聯能力;解構、重構能力。同時,還要對文博資產的保管、保護能力,以及機構和從業人員的政治立場提出要求。
數據質量認證
基於中宣部文改辦「以守正創新為準則,數據要保真、創作要嚴謹」的要求,遵循守正、創新、保真、嚴謹的原則,對採集數據,清洗、標註、關聯數據,解構、重構數據,分三個階段進行質量認證,將符合質量要求的數據納入國家文化大數據平台,進入到確權、交易體系。
建設監管體系
確保數據應用真安全
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是新時代宣傳工作的需要,是以改革的精神來推動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成果,是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發展活力、推動文化創新的重要方式,是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渠道。
數據安全和內容安全,是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健康發展的基礎,是為黨、政府和人民服務的根本。
根據中宣部文改辦對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規劃,供給端、生產端、雲端與需求端,通過國家文化大數據專網進行連結,形成專網數據傳輸通路。供給端中中國文化遺產標本庫、中華文化基因庫經生產端的數據生產,形成中華文化元素庫,必須與公網連結,為文創企業提供基本數據,再以數據和文創產品,通過交易系統對接需求端,形成綜合(專網+公網)數據傳輸通路。專網數據通路需要做好內容安全監管,綜合(專網+公網)數據通路需要做好數據安全監管。國家文化大數據監管體系示意圖如圖 3 所示。
圖 3 國家文化大數據監管體系示意圖
數據安全監管
國家文化大數據(省級)中心對入庫數據基於DCI標準規範定義標識信息和元數據信息,打造「活化」資料庫,為數據搜索和數據監管奠定基礎。DCI數據信息與確權、確價和交易、結算體系共享,確保資料庫的多源數據同步搜索和產權(版權)保護得到技術性實現。
國家文化大數據基於文化專網連接三級中心,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管理體系。國家文化大數據三級中心可對文創企業和網民開放,通過「國家文化大數據中華文化元素庫授權管理體系」建設便捷、高效的文創授權渠道,服務於文創產業的發展。
數據安全監管體系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基於DCI技術體系、音視頻數字版權保護技術、音視頻水印技術等,建設並運行數據安全監管體系,為國家文化大數據產業和文創產業的合法、合規發展保駕護航。
內容安全監管
參照國家廣播電視監管體系,對應國家文化大數據三級中心,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三級內容安全監管體系。內容安全監管以合法性審查為前提,確保傳輸和應用環節無篡改。合法性審查參照廣播電視節目、網絡視聽新媒體內容、網絡內容監管政策、法規、標準、規範實施。
對國家文化大數據內容傳輸關鍵節點,基於信源比對技術,於關鍵節點,對輸入和輸出信源進行一致性比對,確保內容安全。
建設交易平台
促進產業市場化發展
文化數據資產是具有資產權屬、經濟價值和文化屬性的可計量文化數據,包括文化創作、生產、傳播和消費過程中直接形成的以二進位形式存在的數據資產,其數據化的過程和模式使之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力和流程優化能力。文化數據資產不是文化資產的附屬,是商業體系中獨立的資產,具有獨立性、價值性、可交易性和可再生性等特徵。
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交易平台,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文化資產的數字化生產,為文化數據及其衍生文創產品的市場化交易提供平台。建設線上和線下的交易通路,以數據資產確權為前提,構造數據資產交易、結算、支付、清算為核心的服務體系,夯實文化大數據的交易閉環,促進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發展。
交易產品分類
國家文化大數據交易平台可交 產品包括文化數據資產和文創產品兩類,如圖 4 所示。
基於文化資產的不同屬性,文化數據資產包括全額性文化數據和經營性文化數據。經營性文化數據包括差額性文化數據、自收自支性文化數據、民營文化數據三類。
文創產品是指文創企業結合經文化產權交易所確權和定價後的文化數據資產所生產的產品。
圖 4 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交易產品分類示意圖
交易平台體系
文化數據產權複雜、版權保護要求高,文化數據交易層次豐富,交易參與者數量龐大,交易方式及結算對象繁瑣,應結合文化產權交易所確權、定價優勢,建設包括國家和省兩級交易平台的體系,如圖 5 所示。省級交易平台具備交易、支付功能,國家級交易平台承擔結算、清算職責,執行文化數據授權組織和管理職能。國家級交易平台同時應建設並運行交易監管系統,對文化數據產品及交易全流程進行合法性監管。
圖 5 國家文化大數據交易平台體系示意圖
應用區塊鏈技術
打造安全可信服務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利用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網絡、密碼學技術、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等多種成熟的IT技術手段,實現了在不需要中心化信任環境就可以完成節點間信任的建立和價值傳遞的機制。
通過結構化業務數據上鏈,可將文化大數據生態中參與的各個機構認證信息、文化資產文件數據、文化資產版權認證數據、版權備案數據、交易結算合同備案數據、需求終端內容使用情況數據、內容審核結果數據等全環節重要內容行為數據全部上鏈共識後共同存儲,數據信息通過哈希算法提取其數字指紋,在區塊鏈存證平台存證,記錄在區塊中,通過聯盟鏈的共識機制保證數據的可信。
在文化大數據聯盟鏈這個去中心化的技術體系中,能夠保證區塊鏈不是由某單一機構控制,保證體系運轉中的數據在各個機構平台系統、法院、司法鑑定、公證處等共識節點間同步存儲,多方為存證數據進行認證,防止存證數據被攻擊篡改。區塊鏈在數據寫入和變更時,都會記錄操作的時間戳,使得各種操作都有具體時間可查。
對於體系中交易的產品,可採用生態體系聯盟商定的智能版權交易合約機制,使系統中所有節點能夠在無需信任的環境下自動安全地交換數據並自動執行預定義的業務邏輯,實現交易實時自動分帳。
在區塊鏈中,有對稱及非對稱加密、零知識證明等多種隱私保護技術,可以根據數據隱私分級,進行針對性加密。涉及個人及機構敏感數據的場景,可利用對稱加密技術將敏感數據加密後上鏈,非敏感數據直接上鏈,非對稱加密用來對加密秘鑰進行加密保護,實現分布式存儲數據交易的安全性和定向共享性。
推動文創升級
夯實產業發展大閉環
大數據時代,文化大數據構成了文化和相關產業的核心生產要素。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建設,開創了國家文化產業的「新基建」,將文化和相關產業帶上大數據的新賽道,可以大力拉動國家文化生產與消費,促進文創產業的健康發展。
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建設,不僅有利於中國文化資源的數據化進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保育、傳承和發揚,而且有利於形成新的產業生態,打造出新的文化產業商業模式,激活文化資產,創造文化價值。
以文創企業為例,其將大大受益於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文創企業不僅可以在供給端的中國文化元素庫進行數據確權和入庫,而且可以通過國家文化大數據交易平台獲得文化數據,也可以將需求端的所有體驗園(廳、館)作為文化產品的銷售端,利用人工或自動售賣系統,接入統一結算平台,獲得文化產品的變現、收益和分成。文化體驗園(館、廳)利用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沉浸化技術,不僅提升了文化體驗,提升了文化自信,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承、輸出與弘揚,而且對於提高文創企業產品研發能力和營銷能力具有重要的產業價值。
因此,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營造出一套基於文化大數據的全新生態系統,接入這個生態系統後,文創企業能夠獲得優質的生產資料,發掘用戶的需求場景,掌握產業的大數據信息,重構貼合文化市場的生產邏輯,優化文化產品的生產流程,融入文化消費的渠道,擴大文化交易的空間,真正達到文創企業深度借力大數據、激活文化數據資產、打造生態閉環,最終實現文創產業的升級與再造。在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營造出的全新生態系統中,將會孵化、激活和生長出許多全新的生產模式與商業模式,把文創產業的生產、消費、交易、展示、搜索、儲存、創意、諮詢等流程進行優化,實現用戶、資本、內容、平台等生產要素在文化大數據框架中的再造。
參考文獻:
[1] 高書生. 體系再造: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新命題 [J]. 經濟與管理 ,2020,34(1):1-4.
[2] 郭全中. 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相關要點分析 [N].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2020-6-8(4).
[3] 郭全中. 我國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研究 [J]. 中國編輯 ,2020(12):54-57.
話題互動
您對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文化產業頂尖大號「文化產業評論」,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新時代,彙集、融合行業內外精英對文化產業的觀察和理解,在業內具有廣泛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得到了全國文化產業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企業、機構、行業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是國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業、相關機構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及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申請轉載/加入研習社
請加小助理微信號:whcy006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yorb3kBbyZbTSdkqJO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