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在中國,一直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從古至今,他們都在各個時代發揮了不可小覷的影響力。然而,與他們的影響力截然不同的是,他們現實的生活現狀。
就拿老舍、魯迅和郭沫若先生三人來說,他們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功,使得很多人都忽略了他們的生活,好像文學這麼高雅的事,如果談到金錢未免顯得有些俗氣。然而不管你是什麼職位,總要吃飯,吃飯就得考慮柴米油鹽。但是從古至今,文人給人的印象好像總是很寒酸的樣子,在歷史上,這一現象好像很普遍。
知識分子
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的地位轉變
如果從源頭說起,知識分子最活躍的時期要數春秋戰國了。當時天下動盪,各種思想不斷湧現,出現「百家爭鳴」的現象,為後世的思想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占據上風,成為歷朝歷代統治者們所尊崇的治國思想。
但是對於當時的這些思想家們的生活現狀,後代很少提及。唯一可以參考的就是孔子的生平,雖然說孔子的盛名流傳千古,然而對於當時的他來說,生活十分困窘。但是為了能夠傳播自己的思想,造福百姓,孔子甘之如飴。
再往後就是魏晉時期的文人了,這一批文人可以稱得上是文人風骨的代表了,清俊洒脫,不拘泥於禮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魏晉風度,為後代的文人所賞識。在這個時期,他們開創了令後人敬仰的文人書法,開創一代書法先河,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書法臨摹範本。此時的文人們,生活倒還充裕,他們自得其樂,隱居于山野之中,活得最為洒脫自在。
古代文人
到了唐詩宋詞時,文人的生活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依然是以做官為主。這個時期的文人騷客,似乎有一個兩極的走向,有的文人做了高官,生活寬裕,但是有的卻是饑寒交迫。例如最鮮明的對比,杜甫與李白,尤其是老年的杜甫,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將那種生活的艱苦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路看下來,好像古代的文人墨客生活大都一般,富裕的大都走上了當官的道路。那些單單靠文字為生的人幾乎沒有,或者說很少。古裝影視劇中經常出現一些文人靠賣字畫為生,估計也是少之又少,唯一有名的就是柳永,靠為妓女寫歌詞為生,這也是無可奈何。
想那些古代的文人,自持讀了些四書五經,難免會有些孤傲,對於一些維持生計的做法自然不放在眼裡。
隨著時代的變化,文學創作越來越市場化
然而到了近現代,這一現象有了很明顯的改變,這可能也和人們的思想的解放有關,隨著國外新思想的湧入,中國文人的地位開始有了顯著的變化。人們開始以文學創作作為自己的生計,維持生活開支,有的人寫作賺的錢並不比一般的外出工作的人少。
民國時期的那些文學大家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社會動亂,各種思想混合在一起,文人們大都感慨頗多,為後人留下了一批寶貴的精神財富。
民國文人
老舍,一代人民藝術家
說起老舍,最著名的作品的莫過於經典的《四世同堂》《駱駝祥子》,這位最接地氣的「京味兒」作家,以他幽默詼諧的文字贏得了一大批的鐵桿粉絲,即使到現在,老舍作品集依然很受歡迎。
這位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有著自己的生活意趣。他的一生,幾乎一直在教師和作家這兩個職業中間轉換,有時兩者兼具。
老舍先生出身滿族,有著滿人的率性洒脫的性格。曾經也擔任高官,但由於和一些勢力相處不來毅然離職。這樣的一位作家也不得不為生活的柴米油鹽而低頭。
老舍先生從師範畢業後,就進入教育界工作,一個月工資大概一百多元。據說在山東任教期間,老生先生也曾想過,掛官歸去,開始自己的寫作之路,但是能不能養活一大家子,還未可知。
老舍
於是老舍先生獨身一人去體驗了一下沒有工作,只憑寫作為生的日子,可能結果沒有老舍先生想像中那麼順暢,回來後還是乖乖地去當老師。雖然這次的經歷讓老舍先生意識到,自己寫作的微薄收入還不足以養家餬口,但是老舍先生並沒有放棄。
在就業環境活躍的當下,教師職位依然是很多人的選擇,更不用說在當時那種社會動盪的時期了,然而面對當時那種環境,老舍先生能想到以寫作為生,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氣。或許有些人會認為,做個兼職作家不也挺好嗎?這種現象在當下還是蠻多的,大家在工作之餘,寫寫文章,投個稿,權當賺個生活費。
兼職作家固然好,但是從專業性來說,投入的精力就沒有那麼多了。而且對於老舍先生來說,他心之所向,還是能夠專心寫作,既可以從事自己的愛好,又可以賺錢養家,這是當下許多人的夢想。然而說著容易,做起來可就困難多了。既要有毅力,還要有果斷的決心。
老舍先生最終還是選擇了寫作之路,這正是老舍先生的不斷創作,才有了後來的《駱駝祥子》等經典文學作品。老舍先生的堅持,成就了他自己的文學之路,同時也有了一定的經濟收入,在當時來說養家餬口是絕對沒問題的。
老舍
一代文學巨匠魯迅
魯迅在中國人心中,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他的犀利文風讓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為之讚嘆,面對當時的處境,魯迅稱得上是一位有魏晉風度的大作家。他關心民生疾苦,將那個時代下人民的悲劇用凝練的文字表達出來,魯迅先生的筆就仿佛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寶刀。
這樣一位人物,在當時的收入可以說是相對比較高的,原因是魯迅在政府擔任要職,據相關資料介紹,魯迅在政府任職的工資高達每月三百元,這在當時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而且除此之外魯迅還擔任大學教師,再加上自己寫作的稿費,工資不是一般人比得上的。
據說當時魯迅不斷給出版社寫稿子,但是出版社一直沒有把稿費給全過,甚至還為這事打過官司,據統計,當時拖欠魯迅先生的稿費多達兩萬元之多。魯迅先生當時分家後,買了一套房子,價錢也才四百多元,兩萬元在當時可不是一筆小數目。由此看來,當時的魯迅先生的生活條件相對來說還是很富裕的。
魯迅
回過頭來再看看魯迅先生的文字,在那個時代,很少甚至幾乎沒有人的文字能像魯迅先生這樣鞭辟入裡,對當時那個時代刻畫的入木三分。這種文人的膽識與魄力,讓人不得不欽佩。但是歸根究底,魯迅先生敢於這樣直言不諱,多少與自己的經濟實力有些關聯。
畢竟,人無論在什麼處境下,首先要考慮的便是生存,趨利避害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人也包含在內。
魯迅先生充裕的生活條件使他免去了後顧之憂,在沒有牽絆的條件下,可以暢所欲言。在自己尚且食不果腹的情況下,再高傲的個性,面對柴米油鹽也不得不低頭。
不過,經濟只是一個方面,最重要的還是魯迅先生那種不畏強權的氣節,正是魯迅先生這種堅毅的個性和對社會底層人民的同情,使得魯迅先生創作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文學作品。
魯迅家人
名望與經濟收益成反比的特例——郭沫若
郭沫若,也是一位名氣很高的詩歌作家,他是中國新詩的開創者之一。他還寫歷史劇,研究甲骨文,名氣在當時也是很大的,但是這樣一位優秀的才子,生活上卻是困苦不堪,是當時為數不多的特例之一。
郭沫若是當時新詩的代表人物之一,名氣也不低於前老舍和魯迅,但是郭沫若的生活卻十分拮据,生活顛沛流離,可以說一生充滿坎坷。
郭老先生也曾參加南昌起義,博學多才,後來為了躲避敵人的迫害而逃亡日本。在日本結識了第一任妻子安娜,郭老先生在那裡安頓下來,開始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在日本的郭沫若窮困潦倒,每個月靠著僅有的七十二元官費勉強生活。
後來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郭沫若回了國內。回國後的郭沫若開始給出版社整理稿子,自己編寫、翻譯,為稿件來回奔波,結果辛辛苦苦幹了三個月,才掙了一百四十多元,剛剛勉強趕上老舍一個月的工資。
郭沫若
在這期間,郭老先生的生活一直都是很貧困,其中人們也搞不清楚是為什麼?郭沫若在考古、甲骨文研究等方面也有很多的研究,可以說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文學家。
在文人世界中,懷才不遇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古代有才能的文人們,大多喜歡隱居山野,等待時機一展抱負。他們是真的嚮往隱居生活嗎?不見得,只是迫於無奈,只有等待新機會的到來。
古人有田地,尚可自給自足。然而到近現代社會,文人的處境就相對更加嚴峻。在種種生活壓迫下,以寫作為生未嘗不是一種新的謀生手段。
郭沫若
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寫作成為一門熱門職業
與魯迅等人所從事寫作的目的不同,今天的人寫作的目的更加純粹,那就是為了賺錢。在民國時期,寫作多多少少還帶有一些救國安邦的思想,立足於當下的環境,充滿了救世濟民之心。
然而當下的寫作環境,卻完全顛倒過來。寫作的最大目的,就是滿足當下讀者的喜好,緊跟當下的熱點話題。寫作的目的更加功利化。
魯迅先生的那個文學創作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與當時的他們相比,當下的文學作家更多是從現實角度出發。他們那個敢於暢所欲言,文鋒犀利的文化環境也早已改變。隨著時代的發展,那些時代中的文學創作者們也在跟隨著時代的腳步一點點改變。
但不論如何改變,你總能從那些文學作品中找到一些關於他們所處時代的影子,那些作家創作的初心,以及投射在文人筆下的時代風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wnCAHcBct9sAqDcAzh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