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殭屍片鼻祖,沒想到林正英都是「抄」的這個

2019-06-16     門徒電影

時光倒流四十年,香港還是那個彈丸地,彼時李小龍剛憑藉《龍爭虎鬥》揚名星光大道,功夫片在好萊塢璀璨耀眼。

林正英當時正是他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當年拍攝《龍爭虎鬥》時,李小龍特意讓鄒文懷將林正英請來,甚至親口說沒有林正英不開機,由此林正英在香港的地位可見一斑。

那時洪金寶還當著籍籍無名配角,殭屍片更在娘胎里打轉。

直到幾年後,這一切的一切卻顛覆了。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在香港驟然離世。

隨著李小龍去世,除了死亡陰謀論甚囂塵上,更有功夫片的難以為繼,畢竟李小龍太偉大了,是他以一己之力讓中國功夫蜚聲中外,也是他一腳踢開花拳繡腿的招牌。

如今李小龍離世,根本無人能扛起這個大旗。

那是香港功夫片最混沌的幾年,功夫電影就此陷入瓶頸,之後邵逸夫在試探、鄒文懷也在試探,他們妄圖將希望寄托在武俠跟喜劇方面,試圖挽救功夫片沒落的大廈將傾。

邵氏開始翻拍古龍小說,嘉禾則寄希望於許冠文身上。

可任誰也沒想到,最後挽救香港的竟是殭屍片。

當時名不轉經傳的洪金寶,剛憑藉《鬼馬雙星》完成從配角到武執的跨越,開始擔任導演拍起了喜劇動作片。

當時洪金寶跟嘉禾老闆鄒文懷提出,希望自導自演《三德和尚與舂米六》,起初鄒文懷頗有顧慮,但礙於人才匱乏只能讓他放手一搏。

可惜影片最後評價並不算太驚艷,洪金寶機會不多了,當大眾見識到李小龍硬橋硬馬的風格,洪金寶這種插科打諢的功夫片已經上不了台面。

創新!一定要創新!

於是在1980年洪金寶拍攝了殭屍靈幻片《鬼打鬼》。

這是香港殭屍片開山之作,由此殭屍時代就此到來!

當時的香港電影功夫片沒落、恐怖片肆起,洪金寶創立洪家班後,林正英也是其中骨幹,所以這部片也有林正英功勞在裡面。

《鬼打鬼》的出現,其實是洪金寶根據香港電影趨勢,將功夫、喜劇、恐怖等觀眾喜歡元素全部雜糅一起,以此試圖讓東方好萊塢走出低迷。

當時電影由洪金寶身兼製作、監製、導演、主演數職,鍾發、陳龍、午馬、元彪聯袂出演,彼時的林正英,在片中還僅僅只是客串。

誰也未料到的是,影片一經上映便大獲成功,其不僅拿下當年香港票房冠軍,更讓殭屍片出現在大眾視野。

當時的洪金寶剛過二十八,還是個靈活的胖子。

在《鬼打鬼》中他飾演位車夫,外號張大膽,影片劇情主要圍繞張大膽撞破妻子紅杏出牆,姦夫怕事情泄露準備殺死張大膽。

在這種劇情推進下,張大膽先後經歷了被茅山法師暗中設局,跟殭屍展開搏殺,之後更被安上謀殺罪名開始逃亡。

劇情方面不想贅述,但當張大膽被設局去停屍祠堂過夜,法師師弟不滿師兄害人幫助張大膽鬥法場景,卻是影片不得不提的亮點。

在影片中洪金寶聰明的將殭屍片以動作形式呈現。

就算拍殭屍片,洪金寶骨子裡還是個動作演員。

這種情況就跟他創立洪家班初衷一樣,儘管拍攝殭屍片,他還是試圖用最擅長的功夫風格表演,所以這也造就了以後殭屍片表演風格...

並非血腥恐嚇見長,而是根據功夫搏鬥增加觀賞性。

之後當林正英接過衣缽,也遵循了洪金寶的功夫套路,在以後的殭屍片里,同樣多了一些動作、多了一些幽默,基本將恐怖色彩隱去。

當然在這部影片中還難免有驚悚情節,如當巫師召喚殭屍吸取張大膽靈魂,那全身腐爛、爬滿屍蟲的殭屍造型可謂驚悚至極。

不過之後殭屍片這種場景就很少見了。

另外影片中茅山法術、功夫演繹,才奠定了殭屍片根基。

洪金寶對殭屍片最大貢獻,不僅是將功夫跟殭屍類型相結合,更是攝入了關於湘西趕屍傳說,以此讓殭屍片多了份神秘氣息。

在此之前,殭屍只是存在民俗傳說中的事情,雖然清朝就有湘西趕屍、茅山道士傳聞,即趕屍人利用巫術,將客死異鄉人屍體帶回故土入土為安。

但鮮有電影利用這種事情大做文章。

只有洪金寶利用了這個民俗傳說,為香港殭屍片注入了血液與靈魂。或清朝服飾、或貼符制屍,影片將傳說中趕屍手段所借鑑,以此讓殭屍片多了不同觀感。

至於林正英,開創的殭屍鼎盛期也借鑑了這種設定。

所以說林正英並非殭屍片開創者,此後他所擔任的角色更多是繼承者,也是站在洪金寶接連拍完《鬼打鬼》、《人嚇人》、《人嚇鬼》系列,林正英才真正繼承了殭屍片的衣缽。

將殭屍片規整化、正統化,然後開創了個殭屍時代的璀璨。

最開始洪金寶拍的《鬼打鬼》,其實只是適應市場的產物,觀眾喜歡什麼便亦步亦趨。對於殭屍設定也好、茅山巫術也罷毫無章法可言。

《鬼打鬼》的火爆,在讓殭屍片走進大眾視野同時,也導致了該題材的泛濫,在呈現方式上全憑想像,沒有一以貫之的體系跟依據。

只有林正英真正的將殭屍片做到了正統化。

或是糯米辟邪、或是柳條打鬼、或是黑狗血澆身、或是桃木劍刺心,這些關於對付殭屍的系統規範,均來自於林正英的吸收接納。

當然這些設定並非毫無依據,對於這種設定林正英也是謹慎再三,先後查閱了大量史學跟民俗記載,才決定運用到電影裡面。

就如桃木劍辟邪,就是出自《山海經》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這句。

至此桃木才名正言順成了殭屍片中的降妖道具。

至於殭屍害怕黑狗血,則是來源《荊楚歲時記》中狗血塗門典故,據傳狗是可以辟邪的,那自然狗血也有讓殭屍恐懼的能力。

林正英通過對殭屍片不斷規整,才有了殭屍片的鼎盛。

也因林正英之後在殭屍片中多飾演九叔,並經常手持桃木劍、身穿道袍,以此也奠定了其銀幕上的經典道士形象。

可惜這個經典形象在九十年代淡出了大眾視線。

林正英的去世,也標誌著殭屍時代的落幕。

至此殭屍片崢嶸璀璨、繁花似錦只留在過去,而作為觀眾除了悼念感懷也別無他法。有時候就是這樣,一個人可以主宰一個時代的命運。

所以沒有林正英,就不會有香港殭屍片黃金二十年。

就如同沒有周星馳,就不會有無厘頭的巔峰期。

到如今,殭屍片只能苟延殘喘來到新世紀。

沒有了林正英,殭屍片終究要謝幕,但當一部迴光返照似的《殭屍》出現時,所有人又都在振臂高呼殭屍歸來了。

其實麥浚龍從沒想過重整舊河山,《殭屍》的存在也只是想告訴活在舊時代的人,林正英已死、殭屍時代已落幕。

《殭屍》真正要做的,只是對一個王朝的弔唁,然後就是推倒殭屍片這面大旗,告訴人們殭屍時代已經終結了。

歷史上不會再有第二個林正英。

也沒有人能成為第二個林正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uNlCmwBmyVoG_1Ze8I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