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深度貧困村的「窯變」——河南省衛輝市太公鎮韓窯村脫貧紀事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胡凱 谷巍峰 魏聯軍

寫在前面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攻堅質量怎麼樣、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農」工作成效。

2月,習主席對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各級黨委要把「三農」工作擺到重中之重的位置,統籌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把農業基礎打得更牢,把「三農」領域短板補得更實,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提供有力支撐。

「全國第一糧食加工大省」「第一肉製品大省」,農產品出口遍及137個國家和地區……有著「中原糧倉」之稱的河南省,已實現53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底建檔立卡時的8.79%下降到2019年底的0.41%。

日前,記者來到河南省衛輝市太公鎮韓窯村採訪,從這個深度貧困村的脫貧「史記」中,探尋廣大農村走向全面小康、實現鄉村振興的發展密碼。

一個深度貧困村的「窯變」

——河南省衛輝市太公鎮韓窯村脫貧紀事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3000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就將對小康生活的嚮往,以詩歌形式傳唱。

清明時節,河南省衛輝市太公鎮韓窯村村民韓根喜捧幾束菊花,拎一袋山果,來到位於老村後山山頂的韓氏祖墳前焚香祭拜:「列祖列宗,咱村脫貧啦!」

山下春麥抽穗,油菜花開,新農村社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村民們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呈現一派復工復產繁忙景象。

安居記

百年黃土變鋼筋水泥

【村史記載】180多年前,清道光年間,一韓姓流民,衣衫襤褸,拖兒帶女,在豫北太行山澗中顛沛流離,無食果腹,疲不能行,遂挖窯遮風,燒荒墾壤,落此為居。此後數十年,方圓3縣13姓遊民流落於此,在兵荒馬亂中苟安山野,繁衍生息。

盛世修史。昔日依山而建的數孔寒窯,在衛輝市人武部的幫建下,已變身為韓窯村村史展陳館。

「咱韓窯與眾不同,有天窯。」記者跟隨講解員、窯洞原主人韓錫成沿洞內幽深通道拾階而上,至絕壁處,撥開荒草遮掩的洞口,眼前豁然開朗。

這個洞口,見證憑險當關禦敵寇的壯舉。抗日戰爭時期,轉戰韓窯的衛輝抗日游擊隊曾在此設瞭望哨,監視掃蕩的日軍。

這個洞口,見證韓錫成父親人生的最後時光。冬天窯寒,夏天窯潮,老人罹患皮膚病和關節炎,癢痛交加,苦不堪言。

這個洞口,見證映照韓窯巨變的時代霞光。2015年冬天,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從北京傳到深山。已從土窯搬到石頭房的韓錫成和老伴在窯洞口曬太陽,遠遠看到兩輛小汽車開進了村子。第二天他們才知道,那是扶貧普查工作隊來了。

那時的韓窯村,地無水,人無夢。展板上的一組數據顯示,2016年,該村貧困發生率達64.03%,由新鄉市安監局、衛輝市人武部共同幫扶。因村小、土薄、地狹、水缺,發展潛力匱乏,當年9月,政府決定在距村1.8公里處修建新型農村社區,將韓窯村和毗鄰的兩個村整體搬遷。

新村一期工程建設開工時,韓錫成專門跑回窯洞鏟了一小袋土,倒進水泥攪拌機。他說:「樹高千尺不忘根。把老窯土砌進新樓里,給鄉親們留個念想。」

2017年9月,韓窯村首批17戶貧困戶搬入6層電梯樓,餘下45戶村民將陸續在2020年完成搬遷。看到左鄰右舍搬進了新房,村裡的未搬遷戶羨慕不已,幫扶工作隊也因此加快了動作。然而,當脫貧攻堅戰進入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突然打響,兩戰交織,壓力如磐。

為了讓村民們在吃新麥前分到新房,河南省軍區將誓師動員和作戰部署會開到韓窯村田間地頭,現場成立脫貧攻堅決戰指揮部,由1名機關幹部和新鄉軍分區、衛輝市人武部各1名主官駐守一線,軍地聯合向整村搬遷、產業升級、文化建設等「硬骨頭」展開會戰。

看到這場景,韓錫成說:「聽老人們說,上一次村裡來這麼多軍人還是抗日戰爭時候,這陣勢跟當年打仗一樣!」

望著兩棟已經封頂的安居樓,新鄉軍分區司令員王鋒釗感慨道:「戰爭年代,衛輝人民勒緊褲腰帶,用一把把小米養育八路軍。這份恩情,我們這一代軍人一定要補上!」

子弟兵對人民的血肉深情,都濃縮在展陳館播放的歌曲中:「風也牽掛你,雨也惦記你,住過的小山村,我是否對得起你?你那百年老屋,有沒有掛新泥?我來的時候,你傾其所有,你盼的時候,我在哪裡?」

樂業記

求神拜佛變雙手致富

【村史記載】100多年來,韓窯村村廟中供奉著玉皇大帝、龍王、財神、關公等塑像,寓意有天保佑,有水滋潤,有錢可賺,有人撐腰。曾經漫長的深山歲月里,祈福者眾,香火頗旺。

「過去,村裡再窮不窮神。神像最早『住』進石頭房,供桌前細米白面、點心果蔬四季不斷。」戴了多年窮帽的徐錫保談起諸神,五味雜陳。

2018年8月,韓窯村久旱無雨。衛輝市人武部政委劉軍偉到待搬遷戶徐錫保家調研時,正碰上提著水果去廟裡求雨的徐錫保父親。

「都啥年代了,還拜神?」劉軍偉一愣。徐錫保連忙解釋:「村裡就一口老井,人還喝不飽,哪有閒水去澆地,老人也是急得沒辦法。」

要拔窮根,先除旱根。不久,市人武部協調資金為老水井加裝深水泵、鋪設地埋管,既解除了吃水之憂,又緩解了灌溉之需,莊稼的收成也越來越好。

米袋子滿了,錢袋子咋辦?徐錫保自豪地說:「俺村人現在都有3個身份,錢袋子不愁!」

一是新農民。以「公司+農戶」模式發展種植產業,企業下訂單,農戶交農產品,紅薯、辣椒等作物有了銷路。

二是工人。由太公鎮引進、衛輝市人武部參與建設的食品加工企業,村建廠房,公司租用,農民務工,村集體年增收14萬元,務工人員月均增收2800元。

三是股民。村民參與育苗基地、光伏發電、肉牛養殖等扶貧項目分紅,人均年增收2000元。

當千里之外的陝西韓城花椒落戶韓窯時,打著韓窯品牌的自熱米飯、火鍋、酸辣粉等精加工食品,也登上大江南北的餐桌。

一個深度貧困村變革風雲的背後,折射出中國農業農村農民轉型升級的時代軌跡。衛輝市扶貧辦主任劉桂賓說:「回望韓窯發展足跡,從延續百年的小農經濟到匯入時代潮流的產業經濟,得益於國家扶貧戰略釋放的政策紅利,得益於軍地扶貧力量的精準施策。」

最令韓窯村村民欣喜的是,今年3月27日,經衛輝市脫貧攻堅工作指揮部驗收並報上級批覆,韓窯村正式脫貧出列。

這一天,新社區文化廣場像過年一樣熱鬧。軍地領導宣布這一喜訊,原保中等最後一批貧困戶喜獲「脫貧光榮證」。

這一天,是農曆三月初四。往年這一時節,是老一輩韓窯人進廟拜神祈福的良辰吉日。然而今日,繚繞的香火被文化廣場的歡聲笑語代替。

新風記

《寒窯記》變《韓窯記》

【村史記載】韓窯閉村鎖戶,少改天換地之鬥士,多離巢棄窩之「飛鳥」;識文斷字者寡,目不識丁者眾。農閒時節,或山間遊蕩,或聚堆閒聊。村外姊妹換親、村內異姓通婚、出村「倒插門」者多。改革開放之初,村中人口由400餘人銳減至200餘人。

韓窯村祖輩愛聽的豫劇《寒窯記》,講述了王寶釧苦守寒窯18年、苦盡甘來佩鳳冠的傳說。

戲中日月短,時代乾坤大。

而今,新編折子戲《韓窯記》唱道:「韓窯難熬出鄉關,齊魯打工遇姻緣。鴛鴦千里把家還,喜看如畫新田園……」

曲調依舊,唱詞迥異,新戲取材於一對新人「鸞鳳還巢」的故事。

2017年初,因貧思變的韓窯村青年孔宏亮赴山東菏澤打工,與李慶娟一見傾心。去年國慶節,兩人回韓窯村結婚,原打算過完年後,把小家安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娘家。孰料,兩人越住越捨不得走,最後決定定居韓窯。

不僅娘家人不放心,就連本村一位嫂子也悄悄問李慶娟後悔不。她說:「家鄉有的這邊都有,不後悔!」

4月10日晚,在社區文化廣場上,伴著歡快的《好日子》旋律,大嫂大嬸們廣場舞跳得正起勁;「雙擁大舞台」的大幅螢幕前,孔宏亮正入神地看著電影《我和我的祖國》。

「這是我們的新韓窯,新生活!」一旁的李慶娟錄製短視頻並上傳到網上,家鄉的閨蜜們看到後紛紛點贊。

河南省軍區政治工作局幹事張紅旗介紹,今年以來,省軍區、新鄉軍分區和衛輝市人武部共同出資修建了八一文化廣場、黨群服務中心、青年民兵之家等活動場所,打造培塑新農民的精神園地。

倉癝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

新鄉軍分區政委田巍介紹,他們發揮部隊抓黨建、搞文化的獨特優勢,文戲武戲一起唱,用先進文化鼓舞教育群眾。

衛輝市人武部部長鬍林組織軍地人員,圍繞「社會治安、移風易俗、鄰里關係、婚姻家庭」等6個內容,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將精神文明融入村民日常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記者沿著「八一路」「尚武路」「和諧路」漫步,濃濃軍味撲面而來:主幹道、居民樓體上醒目的國防教育主題宣傳標語,大幅LED屏滾動播放的經典戰例,幼兒園牆壁上繪著解放軍卡通形象,處處是愛黨愛國愛軍的生動課堂。

作為鄉村振興時代浪潮中的浪花一朵,韓窯村猶如一支行走的畫筆,描繪奔向小康的新圖景。這幅圖景中鮮活的人和事,都被衛輝市文聯原主席周書淮寫進新《韓窯記》中。

村民原春海把磨米碾子、採石鋼釺搬進新家。他說:「如今看得見山、望得見水,還得記得住鄉愁,知道俺們以前從哪裡來,以後該往哪裡走。」

「現在的韓窯村每個人都有了光芒,有了變化,有了故事。」周書淮指著書桌上一組鈞瓷戲曲人物說:「入窯一色泥黃,經烈火燒制,出窯千姿萬彩,是為『窯變』!」

韓窯村易地搬遷項目建設接近尾聲,最後一批新房已經封頂。按照扶貧計劃,今年5月底前,韓窯村所有村民將告別祖輩居住的窯洞,搬進新居。

韓窯村新址 閆仁卓攝


韓窯村舊貌 閆仁卓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jrof3EBfwtFQPkdlI7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