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學大講堂:帶你了解台灣文學的發展史

2019-12-21     中國平潭

20日,第17期兩岸國學大講堂正式開講,來自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助理教授秦慧珠帶來以「台灣文學的源頭與歷史」的主題演講。大講堂通過兩岸國學中心官方微博、新浪、騰訊等平台進行了現場直播,吸引超過179萬網友在線觀看。


視頻加載中...


「台灣文學就是中華文學一脈相承的支流,可是在發展過程中,因為歷史原因台灣文學有異國元素,逐漸走向了多元化。」秦慧珠說,我們持包容的態度,吸收並融合各國不同的文化和語言,讓中華文學得到新發展。

秦慧珠表示,在大脈絡上,台灣文學是從中華文學一脈相承的。最早時期,台灣居住的少數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中國有文字記載最早的漢人移民台灣是在三國時期。當時移民的吳人沈瑩著《臨海水土志》曾描述了台灣的景象,「夷洲…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

秦慧珠介紹,到了17世紀,鄭成功光復台灣前後,就有沈光文從大陸跨海而來,成為台灣第一位詩人。「清朝乾隆、嘉靖之後,來台灣的官員、旅遊人士激增,當時他們創作多以詩作、散文為主,描述台灣的河川和風土人情,描述因風災瀕臨肌餓的庶民疾苦。」她說。

「一方面是中華文學,另一方面是從日本汲取的新文學。」秦慧珠表示,日據時期,台灣的文學受到中國五四運動和日本政治等影響,有了多元化發展。當時台灣青年開始組織文學社、辦媒體、雜誌、報紙,喜歡寫作的年輕人有了文學的源地,也讓台灣文學有了發展的空間。

日據時期,台灣文人寫散文、詩歌,但是以小說為主。「台灣小說是在中國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影響下,誕生在中華文化根基與台灣風土民情上的。表現形式上,小說藝術方法仍屬於初淺階段,但是小說題材的開拓具有很大的突破性,從反帝、反封建,開展到書寫城市知識份子、家庭婚姻等題材。」秦慧珠說。

當晚,現場還舉行了提問環節,線上線下的觀眾與秦慧珠開展互動。來自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的學生提問,「台灣文學是通過什麼方式來影響台灣不同年齡的學生,我們如何將傳統文化和生活連接在一起?」

對此秦慧珠表示,在多元化的社會下,受到網絡等新興事物的衝擊,如今台灣的文學不受重視,特別是如今是商業換算的時代,非常純粹的文學市場很小。但是仍舊還是有一些年輕人很喜歡文學,希望我們不管是媒體,還是大學等各方面,要多鼓勵文學的創作,讓文學繼續發光發亮。「文學是不可以死亡的,文學不可以不存在的,越是沒落,越要努力保存它。」她說。

小夥伴們可長按識別以下二維碼

進行觀看喲~


掃碼觀看新浪回放

掃碼觀看騰訊回放

  • 來源:平潭網
  • 文字:林彬彬
  • 視頻:楊 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cb4JW8BMH2_cNUgm-R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