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清華大學校史館的一次學生展覽火了,引發了10000+討論,30000+轉發,220000+點贊。
因為這次校史館展覽的是清華往屆和在校學生的筆記和計劃表。
微博一出立刻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更是讓網友們感嘆:
時間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擁有24小時,但就是因為不同的分配,造就了不同的人。
好強,永遠都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努力。
太強了,我要繼續努力。
有句話說,不怕別人比你優秀,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
沒有這次微博,可能很多人永遠認識不到普通和優秀的真正差別,因為更多的人認為優秀需要天分,就像有的人輕鬆上大學,有的人累死也上不了。
我承認有天分這東西,那也僅限於小部分,而大部分的人都是靠下苦功夫成功的。
同樣都是24小時,為什麼人家能做十件事,而你卻只能做5件事?因為時間的效率不同。
工作、學習中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一開始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社會現象。多用於職場中,但如今很多領域都可以應用,例如學習。
學習好的人,因為看書做題很輕鬆,完成作業後還有大把的時間來提升自己;學習差的人,看書做題很痛苦,連作業都難以完成,更沒有時間去提升自己。
所以,學習上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我們來看看清華大學的其中一張學習計劃表,從早上6點到凌晨1點都安排的非常仔細。簡直就是把時間掰碎了,利用到了一分一秒。
還有一張是學習筆記,字跡工整,思路清晰,生動形象。
學霸還要做計劃表,做筆記,這就是差距,當你認為優秀的人更輕鬆的時候,其實人家更不輕鬆,優秀都是有原因的。
不僅是學習,還有工作中,有多少人還在記筆記,會把一天中的事情寫下來,按照重點排序來完成呢?很少。
更多的人是把它記在腦子裡,然後想到什麼完成什麼,卻也經常出現上一秒的事,下一秒就忘記了的情況。
我發現了一個真相:拉開人生差距的從來不是什麼天分,而是每個人對時間的掌控能力,是每個人背後的自律精神!
所以,不管是孩子的學習,還是家長的工作,都需要寫下來,走出第一步,就比別人贏得了很多時間。
計劃不是一時的,而是一世的
從清華大學的學習計劃表,我還發現了一個真相,那就是即使踏入了更高學府,更要自我管理。
是不是踏入了高等學府就代表著自我管理的結束呢?不是,進入大學只是一時的勝利,而一世的勝利在於一世的自我管理。
清華、北大每年都有很多人退學,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開始放縱自己,天天打遊戲,把自己「玩」出了學校。
給大家看一張17屆幾所高等學府的退學率,最高的是國科大,高達12.7%,什麼概念?就是100人里有近13人退學,如此之高令人咂舌。
國科大學監馬教授說:「國科大畢不了業的學生,其實最核心原因並非學業太難或者高校像高考一樣有淘汰率,而是因為學生把自己玩廢了。」
真正優秀的人從來不會止步,他會不斷地攀登,看到更多的風景,這源於他對時間的掌控。
時間的掌控感就源自每一個時間都知道自己要做的事,讓時間跟著自己的節奏走,而不是自己跟著時間走。
正如康德說:「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所以,你想要實現自由,就得學會規劃時間,掌控時間。
優秀的起點,源自計劃
問大家一句話,你覺得有計劃更讓人充實,還是無所事事更充實?毫無疑問是前者。
差距從來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在你選擇什麼方式過時才漸漸拉大的。
當你有計劃,把每天的時間安排的妥妥噹噹,目標就會清晰,然後你沿著那個路徑走。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點就是一定要寫下來,可以時刻提醒自己。
因為人處在複雜的信息中,自律性不強的人容易被打斷,而且人都是有惰性的,一旦找到一個理由,哪怕是小小的理由,也會將之前的計劃擱置。
寫下來的計劃,可以明確到具體的實施項目,明確到幾點的安排,因此提高效率。
例如你要減肥,你肯定是從飲食和運動下手,那你就要把一周甚至一個月的每天要吃什麼,做什麼運動都寫下來,然後實施就可以了。
再如孩子,也可以把他每天的學習情況、學習目標記錄下來。相比大人,孩子的計劃性更差,就更需要計劃表。
時間不是擠出來的,永遠都是24小時,而是規劃出來的,會規劃時間的人,就比別人贏了一步,然後日積月累中,優秀不止一點點。
清華大學的計劃表,是不是深深地讓你感受到了差距,刺痛了你的神經?
一個人對自己的目標越明確,對實現目標的步驟越清晰,就越容易克服拖延的弊病,吃掉青蛙。
據研究,只有3%的人有明確目標,更少的人能寫下來具體的目標,你會是這3%的人之列嗎?
最重要的是你的孩子還有很強的可塑性,你確定要放任他比別人差一大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