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下酒菜,您看完想不想喝幾盅?

2019-11-16     老北京故事

過去北京人家裡誰也不富裕

但是老爺們兒又好喝幾口兒

不能頓頓都去酒館酒鋪

家裡緊巴的時候就自己打上二兩酒

然後編排倆下酒菜兒,一個人也能喝個痛快

老北京把最適於喝酒時吃的菜,叫「下酒菜」。

老北京的下酒菜兒,不為吃菜只為喝酒。如此這般,下酒菜的「講究」,也就成了「將就」。將就酒不將就飯,講究簡不講究繁。就為喝酒。

符合此等「將究」的菜,多為涼菜。涼菜無須煎炒烹炸,不必大動干戈,又叫「小菜兒」。「小菜兒」,「小」在不珍不貴、不稀不少,好拼好做、好湊好找。

老北京還講究「先茶、後酒、飯後煙」。先茶清口,後酒助興,飯後一支煙賽過小神仙。按這樣的講究,下酒菜兒該在茶後飯前。飯前上酒菜,酒菜多涼菜,這就有了「先涼、後熱、一道湯」的排場。

真到了講排場的時候,下酒菜就不能將就了,得跟著講究。一講究,叫法也變了,「下酒菜兒」講究成了「涼菜」。

下酒菜兒升級到涼菜,檔次、品味、價碼、乃至色、樣、味、香,都得跟著升。平常來兩口兒,有盤兒五香花生米或小蔥兒拌豆腐也就結了;一旦排場到「涼菜」就大發了:金絲蟹柳、老汤滷肉,鴨頭鳳爪、海蠣河蝦,夫妻肺片、老醋蜇頭……遠離一日三餐和家常便飯,與「下酒菜兒」不再沾邊。

由此可見,「下酒菜兒」當是「家常菜」「實惠菜」,「可口菜」「百姓菜」。

不少朋友,事業有成,腰纏萬貫。可跟我喝起小酒兒,依舊一口兒家常下酒菜兒。一約就應,一叫就到,就愛跟這樣的朋友喝酒。那是真喝酒。

麻豆腐是首選的下酒菜,吃這口兒最好是用筷子夾上一點兒放到嘴裡慢慢咂摸,讓齒縫裡都滲進那縷別致的油香,才能充分體味出咸酸香辣中所蘊藏著的醇厚豐腴。過去北京的酒膩子喝酒,講究一滴滴往下滲,打上二兩二鍋頭能享受上大半天兒。這麻豆腐正好可以細嚼慢品,自然成了酒膩子們首選的下酒菜。


豆醬是老北京傳統小菜,下酒或是吃餃子都不失為一道好菜。豆醬非醬,其實是傳統的京味肉皮凍。


真正傳統的京味兒醬牛肉不同於其它地方的醬肉,它是不用醬油來滷製的,而是用北京六必居特產的黃醬滷製的,因為有一種特殊的醬香味。醬牛肉的顏色也是淡淡的,內里仍保持了肉的原香味兒,肉軟爛不柴不塞牙。


八寶醬丁很受老北京人的喜愛,它味道鮮香、配料豐富。濃郁的醬香包裹的蔬菜、豆製品、鮮蝦仁,是一道很好的下酒菜。在過去,老北京人往往多做一些出來,放在玻璃瓶子裡保存起來慢慢吃。

「醬爆雞丁」是北京地區傳統名菜。堪稱醬爆菜中的魁首。雞丁紅潤油亮,咸中帶甜,肉嫩透鮮,醬香濃郁。

拌青椒醬是一道老北京涼菜,如果不是北京人,一看見這個名字一定會覺得這是一種醬料。其實不然,這道菜是將黃瓜和青椒都洗凈切丁,香菜切成寸段,將蔥白切成蔥花,加入黃醬、香油拌勻即可。拌青椒醬清爽可口、醬香濃郁非常適合下酒。


獨茄子也叫煮咸茄,是一道老北京的家常菜,特點是不用油烹,吃著口感清爽又有肉味兒,由茄子與黃豆為主要用料烹制而成,是下酒良菜。


板栗燒白菜是北京的一道傳統菜,過去的大小宴席上都少不了這道菜。這道板栗燒白菜不僅營養價值豐富,還十分美味,嚼兩口甘甜的栗子再配上一口百菜,蔬菜的脆爽多汁加上栗子的綿軟濃香,真是令人久久回味。

炒全素是是一道自由奔放的老北京菜,因為這道菜只要是你喜歡,什麼蔬菜都可以放一些。豐富的配菜,鮮艷的顏色,在現在看來這道菜還是那麼時尚,那麼惹人喜歡。

老北京人幾乎家家都會做這炒窩頭,看似寒酸的炒窩頭在那時無疑就是粗糧細作的典範。儘管是窩頭,但是炒窩頭裡面脆爽的蔬菜、濃郁的蝦醬、加上過過油的金黃窩頭丁,還真是挺解饞的。

老北京的一道傳統家常菜,以香菜為主要配料,芫爆肚絲做法簡單,口味咸鮮,白綠相間,有淡淡的胡椒的辣味,吃起來脆嫩爽口。


京醬肉絲是一道大家都喜歡的家常菜,濃郁的醬香包裹著嫩滑的肉絲,加上一些大蔥絲的調味,用豆皮一裹,放進嘴裡真是越嚼越香。


蒜泥肘子是一道北京傳統的硬菜,肘子肥而不膩,肉香濃郁,軟爛脫骨。吧嗒一口肉,茲拉一口酒,真是下酒的好菜。


涼拌蘿蔔皮喝一口酒,嚼上兩塊蘿蔔皮,爽脆可口,能讓您多喝兩杯酒。

炒疙瘩是磨牙、下酒的最好吃食,很多喜歡吃炒疙瘩的老北京人,都是就著酒細嚼慢咽。

最後一道菜是老北京干炸丸子,色澤金黃、外焦里嫩,香脆解酒。丸子,諧音完了,也代表圓滿之意。

再說幾個老北京家常下酒菜兒

花生米

拍黃瓜

開花豆

鹹鴨蛋

煮花生

煮毛豆

爆鹽蘿蔔皮

小蔥拌豆腐

油炸花生米

家常炸排叉

小河蝦

豬頭肉

芥末墩

咯吱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bbZdG4BMH2_cNUg6f1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