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城市化的推進,棚改、舊改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
舊改,即舊城改造,以房屋外立面翻新、水電氣路改造以及加建停車場、電梯等基礎設施為主,最多加上養老、托幼、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的改善,不涉及拆遷改造。相應地,舊改由財政資金、居民和社會資本共同埋單,國家層面的補貼相對較少,推行起來需要業主方面的同意,業主意見不一直則難以持續推進。
根據政策精神,老舊小區改造,以2000年底建成的老舊住宅區為主,這正是人們俗稱的「老破小」,一般集中於各大城市的老城區。
根據住建部2019年披露的數據,全國共有老舊小區近16萬個,涉及居民超4200萬戶,建築面積約40億平方米。
那麼,這些涉及舊改的小區現在都怎樣了?
在朝陽區南磨房鄉平樂園社區,停車難問題廣泛存在。位少車多,搶車位的戲碼天天上演。
2017年開始擴建停車位以來,平樂園社區的停車位從346個變成1000多個。
東三環外的平樂園開建於1992年,1994、1995年陸續開始入住,當時的居民主要是從花市、東直門等地拆遷而來,另有部分南磨房鄉本地農民回遷入住。
小區負責人提到,「小區剛入住的時候,根本沒有什麼機動車,所以也就沒有配建車位。我記得社區是在2004年引入物業管理,那時候做過一個統計,全小區所有備案車位一共346個。」
從2004年開始,直到2017年9月前,平樂園的車位就停留在346這個數字沒有變過,但小區的機動車卻經歷了爆髮式增長。到2017年,小區機動車數量超過了1000輛。
停車位改造前
南磨房鄉主要的做法就是「開源節流」。「節流」,就是把擠占空間的外來車輛請出去。負責人提到,他們對小區內部停車設施和標識標線進行了改造,並更換了新的電子杆,加強封閉式管理,優先給房產在此、居住在此的居民辦理固定車位停車證。外來車輛按照時租價格收費。「開源」方面,包括清地鎖、在消防通道加裝硬隔離、縮減路側花壇面積、拓寬路面、改善道路行車方式等。通過這些舉措,平樂園社區硬是「摳」出了600多個新的停車位。
而這還不是結束,改造依舊在進行中。小區東門外的早市被改建成了窯窪湖公園,早市的倉庫改造成一塊有200個停車位的停車場。加上這200個車位,一共1100多個,差不多已經能讓平樂園小區的車輛與車位達到1比1了。
1比1並沒有讓他們滿足,考慮到未來可能的車輛增長,南磨房還與鄉屬企業合作,在周邊商業機構施劃出一塊共享停車場,在夜間為平樂園居民提供車位。
停車位改造後
北京4月17日公布的《2020年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方案》表示,將「全市實現80個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開工,完成50個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8億元。」同時表示將引入物業企業,「支持物業服務企業全程參與整治過程」。
在上海,普陀區的舊城改造牽動人心。普陀區是老的工人新村。在房子初建時,質量算是非常好,但是幾家人家合用衛生間、廚房,有16000多戶住在非成套房屋。其中,「手拎馬桶」的改造是最引入關注的一項。
「倒馬桶」是上海弄堂以往的日常景象,居民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往往是拎著圓肚木質的馬桶走向馬桶車。這裡的居民大多數人都已經上了年紀,每天要爬狹窄的樓梯通往房間,極其不便,前兩年他們還在期盼著告別「倒馬桶」。
手拎馬桶
為了讓居民早日告別「手拎馬桶」,普陀區建立了「一個馬桶一個檔案」,「一馬桶一策」,因為每戶家庭都有不一樣的情況。
改造中,曾遇到過這樣一個情況。一位大媽說,她很想裝抽水馬桶,但家裡地方很小,堆的東西又多。工作人員說,大媽你能扔掉一點嗎,扔掉一點空間不就出來了嗎?她說,不能扔的,很多衣服都是年輕時候留下的,有紀念意義的也不能扔。後來派了一位收納指導,教大媽歸置物品,這才讓馬桶有了「安身之地」。
馬桶車
隨著舊改的逐步推進,截至7月底,普陀區10個手拎馬桶集中的零星舊改地塊完成100%簽約。某檔節目曾就此發起一次採訪,記者問了不少「00後」,在他們看來,「手拎馬桶」 是個什麼物件兒?有的認為是打擊樂器中的鼓,有的說是用來裝糖的。「00後」們已經不認識「手拎馬桶」了,說明過去數十年的舊城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15年5月,四川省3個部門聯合發文《四川省既有建築電梯增設指導意見》,2016年1月1日《成都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管理辦法》實施,相繼為老舊小區安裝電梯提供政策支持。但是到2018年之前,從來沒有一個老舊小區成功加裝過電梯。2018年6月,成都青羊區的家園南街6號小區業主自籌,率先裝上戶外電梯,實現了成都市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零的突破」。
加裝電梯後的居民樓
原因之一就在於加裝電梯意見太難協調了。
根據規定,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應當經本單元、本幢或本小區房屋專有部分占建築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同意,其他業主無異議。擬占用業主專有部分的,還應當徵得該專有部分的業主同意。
成都加裝電梯除了要滿足「雙三分之二」標準啟動加裝程序外,必須同時滿足「其他居民無異議」。但當地社區幹部反映,實際工作中,若不能爭取到全部居民同意則加裝無法動工。「這不還是『一票否決』嗎?」一位加裝電梯意願受阻的居民無奈地說。
另外,部分地方嘗試採取先由企業全額或部分出資安裝電梯,電梯啟用後,再按一定標準向業主收費這種「代建租用」運營模式,效果不佳。「不少小區連物業費都收不起來,我們再去向業主收費就更難了。」一位企業負責人說,不少企業對參與此種運營方式意願不高。
為了推進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相關部門給出了加裝電梯「綠卡」直通車:主管部門會積極協調相關產權管理單位對電梯安裝過程中涉及的水、電、氣、通訊等管線遷改予以政策支持和優先辦理;積極協調解決施工期間出現的各類矛盾問題等。
每個城市的舊城改造都有其值得借鑑的地方。當然,舊改推進至今,留下的都是「硬骨頭」。相關負責單位還應多調研居民的想法,多從舊房居民的角度思考問題,想居民所想,把事做到居民的心坎里,這樣才能讓舊房改造真正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