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縣商老莊鄉稻蝦混養大豐收。
7月16日一大早,東平縣商老莊鄉孫培慶的稻蝦混養基地一片吆喝聲。孫培慶帶領著工人忙著收小龍蝦,岸邊的商販們忙著過秤。
「每天早晨客商們來收龍蝦,今天價格是15元一斤,水稻上市後也能賣個好價錢。稻蝦『一水』,種養『兩收』,這樣的日子過得真帶勁。」孫培慶笑著說。
今年47歲的孫培慶打小就住在東平湖邊,20歲就開始在東平湖裡用網箱養魚。孫培慶踏實能幹,頭腦靈活,養魚規模最大時水域達到一千多畝。「養魚不容易,每次颳風下雨都要冒著危險去照看湖裡的魚。」孫培慶說。
東平湖是黃河中下游最大的湖泊、京杭大運河復航和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樞紐。對山東乃至全國而言,地位舉足輕重。
過去,東平湖25萬多畝的水域面積,養殖面積曾超過一半,每年投入湖中的餌料就達1萬多噸,東平湖面臨的生態危機十分嚴峻。
保護東平湖生態刻不容緩!2017年,東平縣集中開展「清網凈湖」行動,嚴查重罰各類違法行為,依法拆除網箱6.7萬架、網圍8萬畝,騰空占用水面12.6萬畝。同時,針對湖區餐飲船隻的污水偷排行為,東平縣堅決予以取締,共拆除餐飲船隻21艘,取締違章建築、違規餐飲場所79家。
網箱取締後,像孫培慶一樣的漁民面臨轉型。出路在哪裡?
「鄉里幹部來給我講政策,擺道理,還幫助我尋找新出路。雖然不舍,但是也要服從政策拆掉網箱。」孫培慶說。
商老莊鄉占據著東平湖南岸一半的水岸線,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一直有種植大米的傳統。孫培慶承包了100畝地,開始種植大米。隔行如隔山,「水鴨子」變「農把式」,一年下來白忙活,愁壞了孫培慶。
當地政府並沒有一拆了之,在拆除網箱的同時,積極尋求新路子。「商老莊鄉堅持綠色發展,擦亮生態名片。同時,我們想盡千方百計,引導扶持漁民順利轉產。」東平縣商老莊鄉黨委書記李振興說。
2018年,商老莊鄉組織轉產上岸漁民去魚台縣學習稻蝦混養技術,李振興特意約上孫培慶一同參觀。「通過學習,開了眼界,也找到了新方向。」學成歸來,孫培慶又承包了300畝地,專門搞起稻蝦混養。
孫培慶說,小龍蝦在稻田裡活動,不僅可以為稻田除草、鬆土,小龍蝦的排泄物還是稻子的天然肥料;稻子可以為小龍蝦提供食物,為小龍蝦遮陰、避害。稻蝦「合作」,優勢互補,養殖小龍蝦後田裡不用化肥,不打農藥,小龍蝦更乾淨、肉質更鮮美,大米飽滿香甜、品質更好,稻蝦共作收到了綠色種植、生態養殖的效果。
「小龍蝦畝產200多斤,水稻畝產1300多斤。刨去成本,一年收入三十萬元沒問題。」孫培慶嘗到了稻蝦混養的甜頭。
清網凈湖、餐船取締、環湖生態隔離帶建設、砂場清理、拆違清障、菹草清理、船隻整治、沿湖村居環境整治、沿湖路域環境整治等九大攻堅行動拉開了東平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的大幕。
去年以來,東平縣北學雄安,南學淳安,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生命線,將發展註腳歸根於「一湖碧水」,堅定「生態立縣」戰略,紮實推進東平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我們將東平縣沿湖環城生態治理建設工程納入政府專項債券項目,第一批資金已經到位。去年10月至今,東平縣完成植樹造林3.5萬畝,比之前5年的總和還要多。尤其環湖植樹,起到了生態隔離帶的效果,減少污水入湖。」東平縣生態林業發展中心黨組成員、苗圃主任馬忠新說。
東平縣要讓百姓呼吸上好空氣、喝上純凈水,還要讓百姓吃上「旅遊飯」。「東平縣成立文旅集團,大力發展高端旅遊、文化創意、健康養生等綠色產業。生態立縣,文旅興縣,進一步擦亮東平文旅品牌,讓更多老百姓樂享新生活。」東平湖文化旅遊發展(山東)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林鵬說。
隨著東平湖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旅遊業態逐步興旺,商老莊鄉馬上要舉辦第一屆東平縣小龍蝦比賽,將商老莊鄉的小龍蝦名氣打得更響。「我們引來的湖水無污染,小龍蝦品質一流,我第一個報名參加比賽。」孫培慶笑著說。
來源:大眾日報